天天看點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您近日來信及所附材料都收到,我很同意您說的我國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資訊系統的技術問題。”

12月4日上午,中科院院士郭光燦将錢學森手書的一封回信正式捐贈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文博院,一段關于中國量子計算的往事也就此開啟。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信中,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量子資訊技術問題進行了讨論。盡管當時錢學森已80多歲,但手書的幾百字,仍筆力雄健。

如今79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說:“那封信是我們出發的時候一份重要的囑托”。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錢學森的親筆回信:

“此事關系到國家大事”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23年前,中國的量子科學落後于國際前沿20多年。

但郭光燦預判,量子資訊一定會成為未來各國激烈競争的領域。盡管很多人反對,他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這條路。

當時,如何擴大量子領域在國内的影響力,是亟須解決的問題。1998年,郭光燦謀劃組織量子資訊香山科學會議。其間,他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找全國最牛的科學家來做會議主席,影響力就有了。

于是,郭光燦大膽地給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寫了一封信。讓郭光燦驚喜的是,錢學森很快回了信。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遺憾的是,由于已經87歲高齡,“行動不便”,錢學森“已不能參加任何會議”。對此,郭光燦有些歉疚,“要是早知道錢老的身體情況,我也不會發出這樣的邀請”。

時隔二十多年,郭光燦回憶信的細節時依然印象深刻。開門見山,錢學森在信裡說:“我很同意您說的應統一組織全國力量攻克量子資訊系統的技術問題。此事關系到國家大事。”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錢學森的回信,以及錢老對于量子資訊研究的态度,讓郭光燦倍受鼓舞。

随後,郭光燦找到同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著名科學家王大珩院士,“他欣然同意,說中國人必須在量子資訊領域有自己的聲音。”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培養出一支源自本土的“量子團隊”

在老一輩科學家的支援和鼓勵下,1999年,郭光燦在中國科大成立了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2001年,該實驗室被中科院正式準許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全稱“中國科學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成為我國量子資訊領域第一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同一年,郭光燦也申請到了中國量子資訊領域的第一個“973”項目,并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國内十多個重要研究所和著名大學的五十餘位科學家協作參加該項目的研究。

2003年,郭光燦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并榮獲“何梁何利”獎。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從此,郭光燦帶領着團隊,在量子計算、量子保密通信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國際一流水準的原始創新科研成果,同時也培養了一支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科研隊伍。

2017年,帶着起源于中科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的技術,郭光燦的“徒弟們”又在合肥高新區成立了國内量子計算龍頭企業“本源量子”,開始進行量子計算的産業化,緻力于“讓量子計算機走出實驗室,真正為人類社會服務”。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中國量子計算到底有多領先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在一代代科學家們的努力下,中國量子計算領域彎道超車,好消息不斷刷屏!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不久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在論文中介紹,經過一系列改進,光量子計算機“九章二号”處理特定問題的速度比超級計算機要快上億億億倍,超導量子計算機“祖沖之二号”在量子随機線路采樣問題上的計算速度,也比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快一千萬倍。

這意味着,我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在兩種實體體系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裡程碑的國家。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祖沖之二号”超導量子計算機裝置

來自合作研發機關國盾量子的專家表示,相關計算機采用了新概念、新技術、新工藝,而取得了這一耀眼成果的團隊也極為年輕。量子計算機論文作者中就不乏96年、97年出生的年輕研究員,最年輕的一位出生于99年,“團隊大部分年齡是95後”。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祖沖之二号”晶片示意圖 圖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時至今日,錢學森信中提及的、幾代科學家心心念念的“國家大事”的脈絡已經愈發清晰。

尤其讓郭光燦院士欣慰的是,“我看到年輕人在量子資訊領域成長、成才,蓬勃發展,相信他們能開創量子資訊更加美好的未來”。

23年前錢學森的親筆回信,捐給這所高校

他們苦心鑽研、艱苦奮鬥,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如今,

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挑重擔,

在科技自強中展現青春力量。

緻敬中國科研人!

資料:中國青年報

編輯:黃璐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