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幾年前我還在報社當記者,有一次做話題調查,關于“你怎麼看男孩要窮養”,因為女孩要富養已經是常識了,都不需要讨論了。
我把這個題目扔進朋友群,朋友們大都沒鳥我,說能聊點高尚話題嗎,比如柚木提娜波多野結衣啥的。
隻有一個人,認真回複了我。特麼啰裡吧嗦,寫了好幾千字。他是大明,一個it工程師。
他對這個話題實在太有感觸了。
因為他和他堂哥,家境完全相似,都是小康,但是一個被窮養大,一個被富養大,長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人類。
2
大明和堂哥,金錢觀完全不同。
大明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要艱苦樸素。他隻能穿堂哥穿剩的舊衣服,包括内褲。
他隻能玩堂哥玩爛了玩膩了的玩具。他隻能蹭一點堂哥的零花錢。
有一次堂哥分給他一塊錢,他如獲至寶地存起來,被他媽發現,揍了他一頓。大學的時候,所有同學都有手機,他也想買一個,被他媽否決了。
那時候他一個月隻有500塊生活費。
他去捐血,因為他們學校捐血有400塊補貼,還會發兩箱餅幹。他用那兩箱餅幹當飯吃,每天吃20塊,吃了一個月。
正因為從小到大經濟上被嚴格管制,他由衷地覺得錢是個好東西,他特别渴望賺錢,又特别不舍得花錢。現在,他30多歲了,月入4萬,比他堂哥收入高。
但是生活品質差太多了。
他堂哥因為從小就沒缺過錢,反而覺得錢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享受、體驗、快樂,這些都比錢重要。錢嘛,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是以他想買啥買啥,每年一兩次出國旅遊,過得挺滋潤。
而大明花一塊錢都心如刀絞。買啥他都嫌貴。再渴都舍不得買瓶礦泉水,要回家喝涼白開。公司聚餐,吃自助餐,他能把自己撐到想吐,因為覺得吃少了就是巨大的浪費。
小時候長期處于貧窮和窘迫,長大了也很難有安全感。唯一能讓他有安全感的,就是存折上的數字不斷往上漲。他害怕,怕重新回到為一塊錢擔驚受怕的日子。
窮養的結果,往往是讓孩子特别在乎錢。以後哪怕他有錢,也會摳門。
窮酸會成為他一輩子的魔咒。
3
大明和堂哥,格局上完全不同。
大明從小唯一在意的是,就是省錢和存錢。
在家裡做家務,倒垃圾5分錢,洗碗1毛錢,他就靠這個掙零花錢。他衡量一周的成敗,就是看存了多少錢。
錢掌握着他所有的悲喜。
而他堂哥完全沒有金錢的概念,他對很多東西感興趣。
比如有段時間他迷戀三國曆史,他爸媽帶他去跟三國相關的所有地方旅遊了一次。比如有段時間他迷戀軍事武器,他爸媽帶他去各個軍事博物館玩。
他的心中有一個更大的世界。
大明大學畢業後進了同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幾年之後,月入2萬多。
他每次都會認真分析工資條,少發了三五十塊,他都會去找财務扯皮。有家上海的公司來挖他,月入3萬。
他覺得好爽,媽呀要發财了。每年能多拿不少錢呢。
當時他堂哥就勸他,眼光放長遠,他現在這家公司,挺有前景的,同僚都很拼很牛逼,不要輕易換工作。大明根本聽不進去。他覺得堂哥這種不知道民間疾苦的人,懂個毛啊。
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所擁有的會被剝奪,是以他很悲觀,凡事都往壞處想。他才不管什麼狗屎未來,他隻要當下。
大明堅決辭職了。
他之前待的公司,後來上市了。忘了說,那家公司,就是阿裡。
大明當年的同僚,因為公司上市,一夜之間都成了千萬富豪。而大明為了每個月多拿幾千塊,損失了上千萬。
真特麼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比悲傷更悲傷的是,大明一直覺得中國房價都是泡沫,一定會跌。2008年,他和堂哥都想買房,當時上海房價一兩萬,他覺得太貴了,舍不得買。他圖便宜,在老家買了套房子,單價8000。
他堂哥在上海很好的地段,買了套200平米的。他覺得堂哥瘋了。
他一直等着堂哥有一天會為自己愚蠢的決定而後悔。現在,大明那套房子,單價9000。
堂哥那套房子,單價9萬。
堂哥跟大明不同,特别樂觀,凡事都往好處想,永遠相信未來會更美好。
這就是眼界。這就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