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達賣車,王健林的妥協與不甘

作者:钛媒體APP
萬達賣車,王健林的妥協與不甘
文 | 财經新知Pro,作者 | 橘枳,編輯 | 麥子

“未來的汽車電商,一定要和線下門店相結合才行得通。”前華晨汽車電商項目負責人陳然2016年時如是說。彼時,陳然已加入國美擔任汽車事業部總經理,然而一年後國美的線上汽車店鋪便陸續關店、下線。

5年過去,當這種經營形式即将被曆史視為“失敗之法”時,汽車又再次與大型商場相結合。

11月份,萬達汽車科技服務有限公司成立,經營範圍含汽車新車銷售、汽車零配件批發、機動車充電零售等。頻繁動作下,萬達商管進軍汽車市場似乎已“闆上釘釘”。

隻不過,有了國美的“前車之鑒”,萬達商管此次布局汽車業務,是“适逢其時”還是成為“先驅”,尚未可知。

2016年王健林有過一番“名言”——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标,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

巧合的是,5年後萬達汽車的注冊金額也是一個億。對此有網友戲稱“5年前王健林設立的小目标如今隻是萬達汽車業務的開始”。事實上,萬達的汽車産業布局早在2016年便已開始。

彼時,董明珠曾邀王健林對銀隆新能源進行增資,可惜5年過去,銀隆新能源發展并未有明顯起色,經營狀況較行業主流仍有較大差距。不僅如此,銀隆新能源還在2018年被媒體曝光存在通過拆卸、更換車輛電機、更改車輛大架号等手法,進而騙取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專項補貼的問題。綜合來看萬達投資汽車業務似乎并不順利。

考慮到汽車行業技術密集、人才密集、綜合性強、回報周期長、資金要求高等特點,過“重”的行業特性與目前以輕資産模式作為經營政策萬達頗有不同。

2014年,萬達商業地産(“萬達商管”前身,以下全部稱“萬達商管”)頂着當年“最大IPO”名号于港股上市。然而上市不過兩年便通過私有化退市。退市前,萬達商管也曾試圖上市A股,2015年向有關部門遞交招股書,拟上市的資産以商場(包含商場管理營運)、酒店(包含酒店管理營運)和文旅項目三類為主,其中房地産為最大的“标簽”。

不幸的是,2015年後相繼推出諸多房地産行業調控政策對萬達上市造成了不小的阻力,導緻萬達雖從港股退市後便開始為A股上市做準備,至今仍未實作這一夢想。且多條相關政策的推出亦為後期的“清債風波”埋下伏筆,萬達商管的輕資産營運模式也于此時提出。

多項房地産調控政策出台後,萬達相繼抛售旗下房産。公開報道顯示,萬達商業旗下13個文旅項目的9成以上股權以及77個酒店項目均已打包出售,隻不過,這些業務的出售對于萬達高昂負債而言仍是杯水車薪。

且正如古話所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采用輕資産營運模式的萬達商管未來将要面對收益不穩定、資産增值緩慢等一系列風險,在此基礎上,萬達還與股東們達成“對賭協定”。

根據投資者協定,萬達商管2021年預估實際淨利潤以及2022年、2023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須分别不低于51.9億元、74.3億元、94.6億元。否則,大連萬達商業及珠海萬赢将以零對價轉讓有關數量的股份或向投資者支付現金,以補償投資者。

萬達賣車,王健林的妥協與不甘

然而,資料顯示,萬達商管2018年至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公司分别實作淨利潤20.22億元、12.47億元、11.12億元、6.56億元,三年半時間内累積淨利潤僅為50.37億,甚至還沒有達到“對賭協定”中2021年單年淨利潤。

萬達此時借助汽車風口期入局汽車賽道,目的或許更傾向于業務拓張,面對越發膨脹的企業發展壓力,萬達商管亟需新的“資本故事”。

目前,諸多車企特别是新能源車企傾向于在商場開店,一二線城市商場中的地标鋪位早已是許多車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2021年一月,蔚來在北京某商圈開了一家“蔚來空間”。而在蔚來汽車入駐該商場前,小鵬汽車也曾進駐,更早時候,廣汽埃安也曾入駐該地。

這也是近年來汽車廠商争搶商場資源的縮影。“原來隻用作臨時舉報活動的商場大廳,如今也被車企長租,用作最靠近消費者的展示和銷售場所”。某商場從業人員說道。

車企門店選址變化背後更多的是後汽車市場格局改變的回報結果。由于傳統4S店位置相對偏遠,甚至地處郊區,生活節奏加快導緻時間越發碎片化的年輕人往往并不會選擇支付大量時間和人力成本前往郊區的4S店,進而造成傳統4S店接觸消費者能力大幅下降。相比之下,似乎還是在商場看車更為友善。

故雖然車企在商場開設相應店鋪需要支付較高門店成本,卻也獲得足夠高的流量和曝光。但除了“造車新勢力”外,傳統車企似乎對“商場開店”一事并不是很感冒。

一方面,造車新勢力們選擇在商場開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缺乏完善的銷售體系,無法像傳統車企一般鋪設較為大量的4S店,且目前“線下體驗線上購買”的購車形式,在國内并不是主流。

另一方面,傳統車企此前已花費數十年用于建立完善的經銷商體系,故車企需要考慮經銷商的利潤,而這種在商場開設店鋪的方式,則更傾向于新零售或者說廠家直銷,這對于經銷商而言,無疑會導緻利益受損,萬達汽車的銷售業務,未來必然将面對諸多車企經銷商的壓力。

且在商場展示銷售這一模式中,造車新勢力代表中也僅有特斯拉、蔚來、理想、小鵬等少數車企跑通整個環節”。

布局汽車産業,更像是萬達對于汽車産業服務的延伸。但萬達汽車此番布局能否為自身業務拓展及汽車銷售管道帶來哪些新玩法和新思路,尚有待觀察。

受債務危機影響,王健林此前已不斷對萬達業務線做減法,除以萬達集團為代表的商業地産和時進時退的住宅地産外,萬達旗下的其餘戰線均嚴重收縮。

公開資料顯示,全國各地已有多家萬達百貨相繼撤櫃,萬達旗下的共計80餘家大歌星KTV門店基本已退出KTV行業,或被轉讓或改變成餐飲、商鋪等業态,與此同時萬達去地産化也在加速推行中。

招股書顯示,萬達商管集團完成對房地産業務剝離,以商業營運管理企業身份沖擊股市。萬達商管主要業務是為商業廣場提供營運服務,包括商業管理服務、物業管理服務及增值服務,頻繁做減法背後,是整個“萬達商業帝國”向輕資産和服務業轉型的縮影。

直到今年10月,這一現象才有所轉變。

今年10月萬達商管再次沖擊港股後,不僅布局汽車銷售業務,還殺入市場競争激烈的茶飲市場,推出自有茶飲品牌“萬茶”,萬達的拓張野心似乎已開始展現。

事實上,由于如今的萬達商管主要營收來源于旗下物業的業主繳納的相關管理服務費和從其營運服務和增值項目中所的的利潤,導緻未來想要進一步提升利潤,則需承接足夠豐富的其他業務,汽車銷售和茶飲,都是依托于萬達商管自身的業務發展所選。

至于未來萬達是否存在投資乃至收購某新能源車企,進而實作汽車産業一條龍服務的可能,根據現有的消息分析可能性較小,有媒體表示“從知情人士了解到,萬達商管此次成立汽車服務公司,絕不是為了涉足汽車制造業,更多像是為紅旗汽車将在萬達廣場銷售鋪墊”。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内在管商業廣場總數為20977家,過去五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9%,預計到2025年達到28332家,未來五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2%,增速已明顯放緩。

萬達商管未來的價值,似乎已和“薛定谔的貓”一樣,充滿了不确定性。

2017年萬達年會中,王健林曾唱了一首《一無所有》,4年後的今天,萬達商管實作了“地産業務的一無所有”同時也開啟了新業務的拓張,面對3年220億的對賭協定,不知3年後是否會再次迎來“一無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