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東獅吼——名人的懼内

作者:寶山閑話

【晨讀抄】

河東獅吼——名人的懼内

談國文教學有時自己都覺得有些膩味,想換換口味,做做文抄公。可是有老朋友說喜歡我寫一些輕松易曉的文字,引經據典的文字難讀,話題有時不免沉重。

想一想也是。于是我想到二十幾年前,我寫過一本《幽默的中國人》一度對林語堂很感興趣。也積累了一些資料,何不拿出來曬曬?今天依然做文抄公。

1

“卒然臨之而不驚”

我曾經從一本書中看到這幾句話:“動筆一次,展卷一回,則典故純熟終身不忘。日積月累,自然博洽。”引者說這是清代陸以湉的話。從此我常常用這幾句話來督促自己并勉勵學生。直到有一天我讀《冷廬雜識》,下面這一段才發現這幾句話是毛奇齡說的:

凡為學之道,見聞欲其博,術業欲其約。蕭山毛太史奇齡作詩、古文、必先羅列滿前,考核精細,方伸紙疾書。其夫人陳氏悍妬,以毛有妾曼殊,辄詈于人前曰:“爾輩以毛大可為博學耶?渠作七言八句,亦必祭獺所成。”毛笑曰:“動筆一次,展卷一回……”。——卷五“為學之道”

這讓我忍俊不禁,想不到毛奇齡這幾句話是這麼來的。

河東獅吼——名人的懼内

毛奇齡,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是清初有名的經學家、文學家,因郡望是浙江蕭山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和他哥哥毛萬齡并稱為“江東二毛”。又與毛先舒、毛際可齊名,時稱“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今晨讀梁章钜的書,想到了成語“無獨有偶”:

孫北海承澤極惡陽明學術,嘗對李文貞舉陽明與學徒講論,其夫人忽鬧出,掀其幾案,抛其書帙,曰:“諸君毋信此老厮诳!”因枚舉其平居奸私事。門人竊窺陽明。顔色和霁,如不聞者。久之,夫人入,陽明徐整書案,複理前論,若無中間一段事者,以為非人情。李文貞曰:“恐此已足以擒宸濠矣。”北海為失笑。——《退庵随筆》

孫北海即孫承澤,李文貞是李光地。兩人皆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學者。王陽明講學,天下“粉絲”無數,除湛若水外,幾乎無人可以匹敵。黃宗羲稱道:“自孔孟以來,未有如此深切著明者也。”梁啟超更是說他:“做五百年道學結束,吐很大光芒。”

就這樣一個“偉人”,他的夫人卻并不相信他。這令我想到有句老話“仆人眼中無聖人”。我以前從哪一本書裡看到:蕭伯納曾經說:“你如果從一個鑰匙孔裡,聽一對夫妻吵架,一定會和他們在場面上的有很大不同。”可惜我再也查不到這句話的出處了。蘇格拉底講學時,老婆把一盆水澆到他頭上,他卻依然談笑風生,說:“雷聲過以後必定有暴雨。”這是個家喻戶曉的典故。想不到古今中外的許多事是一樣的。像王陽明和毛大可的雅量,真是達到了“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是以,李光地說他:“(有此忍耐力)足以打敗朱宸豪了。”我覺得這些學者能夠達到這個境界,他們的老婆是有功勞的,所謂“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總有一個女人”。

2

忽聞河東獅子吼

河東獅吼——名人的懼内

我又想到了“河東獅吼”那個成語。蘇東坡的《寄吳德仁兼簡陳季常》有四句:

“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說的是他有個朋友叫陳慥,字季常。蘇轼被貶黃州時,他們常在一起談天說地。但是陳的老婆,性悍而妒,宴客時,隻要有歌女在座,她就在隔壁用棍杖敲打牆壁大聲叫嚷。陳季常很怕她。這是中國文人常用的熟典。“談空說有”是指講佛論經是意思,“河東”是山西的郡望,陳夫人是河東人,是以稱她“河東獅子”,另外,作“獅吼”也是佛教的術語。

有一年暑假,我給一個河南的高中教師班上課,課餘談到我們上海男人做家務的事,有學員跟我開玩笑,說:“上海男人怕老婆。”

我借題發揮說:“上海男人真怕老婆的很少,這叫愛老婆。在場面上,上海女人也會很給他老公面子的。不然的話,别人會罵她‘雌老虎’,就像北方人罵‘河東獅子’一樣。是以,北方(當然其他地方也有)有些地方男人大男子主義,外面賺不到錢,回家還要喝酒,吃醉了,還要打罵孩子老婆。就像高爾基《母親》裡寫的巴維爾的父親。這哪是大丈夫?”

下面的教師都笑起來,有幾個女教師還鼓掌了。

3

“怕婦也是大好”

河東獅吼——名人的懼内

講起來,傳統中國是一個講究男尊女卑的國度,其實,“懼内”在中國也是有曆史傳統的,春秋戰國兩漢就有了。呂後敢于殘害戚夫人,講到底也是劉邦怕她。魏晉時期,東晉兩位名相王導和謝安都是被老婆管得不敢納妾。是以,“懼内”實際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唐代孟棨的《本事詩》,在《嘲戲》一節:

中宗朝,禦史大夫裴談,崇奉釋氏。妻悍妬,談畏之如嚴君。嘗謂人:“妻子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九子魔母,安有人不畏九子魔母耶?及五十、六十。薄施妝粉,或黑,視之如鸠盤荼,安有人不畏鸠盤荼?”時韋庶人頗襲武氏之風軌,中宗漸畏之。内宴唱《逥波詞》,有優人詞曰:“逥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隻有裴談,内裡無過李老。”韋後意色自得,以束帛賜之。

逥波詞是當時樂府曲名,每句是六言,共四句。第一句用“逥波爾時”起頭。這個故事很有名,講的是唐代禦史大夫裴談信奉佛教,但他怕老婆。九子魔母是佛經中的鬼子母,傳說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王舍城中的童子,後經獨覺佛點化,成為佑人生子的女神,鸠盤荼是佛教中的食人精氣之鬼。裴談把老婆比作三個佛教人物,可見他懼怕得多麼厲害。唐中宗的皇後韋氏非常厲害,中宗怕她。甚至,有優伶在宮廷宴會時唱起來,韋氏還很得意,賞賜給演員束帛。估計這個故事,在當時朝野有名,家喻戶曉。

唐朝君臣懼内不是什麼新鮮事。劉餗《隋唐嘉話》說:唐朝開國名相房玄齡年高德劭,唐太宗想“賜美人”給他,他屢辭不受。因為他的夫人“至妬”。太宗将房夫人叫來勸她:大臣納妾是“常制”,可是“夫人執心不回”。太宗說:“你是甯可不妒而生呢,還是甯妒而死?”夫人說:“我甯妒而死。”太宗說:“這裡有一杯毒酒,你把它喝下去。”房夫人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結果沒有死,原來是一杯醋。唐太宗說:“這樣的老婆我也怕,更不要說房玄齡。”這大概就是“吃醋”一詞的來曆。

至于唐高宗李治懼怕武則天,以緻差一點“李天下”變成“武家店”,更是曆史上有名之事。

4

餘論

河東獅吼——名人的懼内

其實,怕不怕老婆,與什麼地區、什麼人無關,與什麼時代更是無關,古今中外都有這種事例。動辄說男人“懼内”,這是男子中心主義社會的産物。一個家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國家,誰說了算,主要看誰有權力,更準确的說誰更厲害,誰更有手腕。例如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皇一世和俄國的葉卡捷琳娜二世,都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女皇了,丈夫兒子都怕他們,堪比中國武則天,當然他們比武則天更有世界眼光。但是沒有那麼多罪名加到他們頭上。老歐洲曆史上有很多女皇,近現代有許多女政治家,過去的撒切爾夫人,當代的默克爾都是傑出的人物,他們可比那些“什麼也不是”(第一次海灣戰争時美國的施瓦茨科普夫評薩達姆語)的男獨裁者能幹得多。中國卻很少有這樣的女強人,是以,兩千年裡出現了呂後、武則天、韋氏、慈禧等少數幾個,結果後人把許多惡名加到他們頭上,還發明出什麼“牝雞司晨”、“女人是禍水”這樣的成語,唐明皇造成了“安史之亂”,卻把罪名推到楊貴妃頭上去,這是最混賬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