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來守護你的“鄉愁”?鄭宇昌:大力培養“懂鄉村的設計師”

作者:南方都市報

南都訊 城鎮化的程序中,何以安放希冀振興的鄉村?城鄉融合發展之後,城與鄉還有邊界嗎?

自稱“農民設計師”的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市與城鄉統籌發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WACA)城鄉特色專委會秘書長鄭宇昌,常年“遊走”于城市建設與鄉村營造之中,他告訴南都記者,“城市會反哺鄉村,鄉村也會反哺城市,人能夠在兩個載體中有效流動,才能真正實作城鄉融合。”

“營造”是鄭宇昌堅持美麗鄉村建設的話語體系,講究回歸鄉土本真,從群衆實際生活需求出發。住建部曾發文強調,要防止鄉村景觀化、城市化、西洋化。在他看來,這歸咎于城市高校所培養的設計師多為城市化所服務,缺少真正懂鄉村的設計師。鄉村振興發展正潮湧,如何通過鄉村建設來表達和守護你我的“鄉愁”?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期間,鄭宇昌就相關話題接受了南都記者專訪。

誰來守護你的“鄉愁”?鄭宇昌:大力培養“懂鄉村的設計師”

鄭宇昌就鄉村振興與鄉村建設相關話題接受南方都市報記者專訪。

人物檔案:鄭宇昌

中國城鎮化促進會城市與城鄉統籌發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世界華人建築師協會(WACA)城鄉特色專委會秘書長、清華大學美麗鄉村公益基金智庫專家等。

研究領域為存量資産激活、增量資産激活、城市更新、鄉村營造等。

城鄉融合發展是互相反哺,但有界限

南都:您如何了解“城鄉融合發展”?

鄭宇昌:中國的城市和鄉村是兩個系統,用發展城市的邏輯和系統去發展鄉村,很難進行融合,隻會發展成小城市、小鄉鎮,造成千村一面,是以要先厘清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城市呈現“快”,需要打造産業功能區,實作“集聚內建集約”發展,而傳統鄉村呈現“慢”,以小農經濟為主,沒有“産業”之說。鄉村要平民化、有溫度,保留本真,才能滿足城市人心中的鄉愁,讓他們願意回歸。村民也會向往城市,通過村集體平台将城市化要素連接配接給廣大農民,讓他們能夠流向城市。城市(技術、科技、智慧)會反哺鄉村,鄉村(原真、生态、文化)也會反哺城市,這樣才能真正實作城鄉融合。

南都:城鄉融合發展之後還有界限嗎?如何區分城與鄉?

鄭宇昌:有的。城市植入鄉村的應該是發展技術,而非發展手段。例如,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很多設計者會以城市園林手法在鄉村做景觀,比如整齊劃一的行道樹、園林苗圃。實際上,鄉村沒有“綠化帶”一說,村民更希望種植果樹等經濟作物來滿足生活。在鄉間采用園林化的種植方式,這不是鄉村生态。

南都:随着城鎮化發展,未來的農村勢必會越來越少?

鄭宇昌:中國的鄉村有很多類型,一部分是城區邊緣的鄉村,會慢慢與城市融合,在建設時會保留“鄉村的味道”,植入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一部分是中心村,周邊村民會慢慢向中心村聚集。還有一部分是地處偏遠的鄉村,又分成三類:一類是基礎條件艱苦、缺乏特色的,會慢慢消亡;一類是具有曆史文化價值,會保留和傳承下去的;還有一類是具有特色産業的,通過發展“智慧農業”,能夠與城市需求關聯,也會發展下去。當然考慮中國不同區域的差異,通過頂層設計,不同類型的鄉村會發揮不同功能,進而提高土地使用率。

南都:建設美麗鄉村其實就是在激活鄉村。

鄭宇昌:在城鎮化率非常高的時代,廣大的鄉村空間成了發展蓄水池。我們建設美麗鄉村,村裡有很多存量資産需要激活,例如閑置的民宅、廠房、郵政所、公社、老學校等,增量資産激活也是很重要,賦予文化内涵。讓這些資産在村、鎮、縣中充分實作價值,推動鄉村振興。

美麗鄉村建設重在“中醫式調理”

南都:您曾擔任諸多鄉村建設項目的總設計師,其中邯鄲市邯山區小堤村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榮獲了2016年度CCTV“中國十大最美鄉村”第一名。經驗是什麼?

鄭宇昌:小堤村早期由當地的設計院做過一輪标準化設計,但不盡如人意。我認為,鄉村建設應該用“營造”的語言,而不是規劃設計的語言,要把我們固有認知歸零,重新審視當地的生活方式,深度挖掘當地的民俗文化,回歸本原。

進村後,我們從共建的角度着手,由村裡的黨員幹部帶動村民進行改造,結合百姓生活習性,用示範帶動的方式營造樣闆。一是基礎設施、村莊風貌等硬體建設,用當地的材料和工匠手法去修繕,而非花崗岩、大理石等現代化材料堆砌;二是百姓思想統一,心靈的規劃大于圖紙的規劃,通過号召村民共建,激活他們的“主人翁”意識,這是“軟體”提升,也為鄉村振興增添内生動力;三是鄉村業态建構,通過女紅、農婦教育訓練,電商教育訓練,使廣大百姓參與其中,除了部分原住民繼續從事一産,那些職業農民可以在三産上結合宅基地打造民宿、村宿、鄉宿,在二産上加入特色加工工坊,讓村子發展不斷裂變。

美麗鄉村不隻是表面美,更有内在美。我們通過9個月,用陪伴和培育的方式,就像中醫,慢慢調理,讓村子從外到内、從環境到人文産生整體變化。

南都:這樣的鄉村改造資金從何而來?

鄭宇昌:一部分是政府财政出資做種子資金,一部分是通過帶動村民共建,鄉賢參與,先是招商引智,再招商引資,激活村集體資金。

南都:一個村子用9個月改造,全國鄉村數以萬計,鄉村振興行動又有時間規劃,何來那麼多财力和時間做到“慢工出細活”?

鄭宇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鄉村振興中能把各部委政策彙總,最核心的是縣域,“财力有限,民力無限”。我們建設這個示範村,是希望通過政府撬動資金,帶動村民、鄉賢、企業共同參與,做出一個樣闆,相當于城市裡的售樓中心,使各方都能看到希望,通過複制推廣,不僅是建設理念與方法,還有資金運轉模式,由點到面帶動整個區域發展,大規劃小切入,邊修正邊示範,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們也希望教育訓練和培育當地的鄉村規劃師、工匠和品牌,引導他們了解什麼是鄉村文化,找出鄉村真善美的内涵,使他們成為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進而帶動身邊更多村民參與村莊建設,督促村莊改造,達到共建共治共享。

要大力培養“懂鄉村的設計師”

南都:最近,有一檔綜藝節目改造了甘肅農村一戶民居,因上百萬元的高昂花費、“紅磚毛坯房”的呈現效果引起網友熱議。其中有争議表示,建築畫風與周遭環境相去甚遠。對此您怎麼看待?

鄭宇昌:我是一個農民設計師。在我看來,當下不少設計師傾向于追求個人藝術情懷,在設計上追求酷、現代、時尚、潮流的效果,這些都沒錯。但一個真正懂鄉村的設計師,首先要知道百姓的生活習性和經濟實力,根據他們的訴求來修建、改造房屋。

單純的民居改造,更多從自住的角度完善内在生活功能;若希望在自住的基礎上部分用于經營,則要從建設資金、建築外觀、地域風貌上進行系統思考;若房屋交由村集體或企業營運,就要從經營屬性去思考。總之,立足實際、回歸本真,既是對老百姓生活的尊重,也是對鄉村的尊重。

南都:懂鄉村建設的設計師多嗎?不少人看來,很多城市都是設計師坐在辦公室設計出來的,鄉村設計師是否存在斷層?

鄭宇昌:(笑)這個問題非常犀利。這就要回歸到教育上來。現在從城市高校培養出來的園林、景觀、建築、規劃等設計師,幾乎都是為城市化服務的,有一整套邏輯。實際上在古代,包括宋氏營造技藝流行時期,沒有注冊建築師、注冊規劃師,更多的是鄉賢回歸來建設。在力推鄉村振興的當下,非常缺乏真正懂鄉村的設計師。如果都是高度城市化的規劃師、設計師進入鄉村,用城市手法去建設鄉村就等同于一種毀滅性的破壞。

南都:如何補齊這塊短闆?

鄭宇昌:我認為,一是從基礎教育端,要建立鄉村振興學校,從教師、教材等整體系統要重新架構。因為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真正深耕鄉村的人才非常少,大量人才從高中以上基本都是城市化人才;二是通過政府引導、村集體主導、農民參與、鄉賢和企業協作,共同打造系統化鄉建的示範樣闆(硬軟體、營運、金融等),影響和培養一批真正懂鄉村建設的系列人才。

“村民是主人,我們隻是協作者”

南都:美麗鄉村建設是否也要把鄉村的各個發展功能區規劃好,才能更好地振興?

鄭宇昌:這就是城市化布局思維。你發現沒,鄉村發展是動态的,從一個地方逐漸“長”出來。還是要結合百姓幾千年流傳的生活習性,他們想要什麼,怎麼置業、怎麼傳承,并非“我要幫你幹什麼”。

南都:依您的經驗,什麼決定村民參與度?政府、資本?

鄭宇昌:人的精神力量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老百姓要獲益,要得實惠,看得到發展希望,這是真正推動他們共同參與的核心,需要不斷地修正。首先要讓村民回歸到“主人”的角色,讓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政府、企業、專家都是鄉村的協作者,不是主宰者、主導者。

南都:村民能想得那麼周全嗎?

鄭宇昌:這就需要我們配合村集體去思考、規劃。我們有一個郝堂村項目,就是根據村支書回報的“夢想”完成的。一開始村裡覺得沒地方養老,我們就建設養老中心,後來村裡說沒出過科級幹部,我們就建了一所國小。諸如此類,結合地方訴求去發展,所做之事才有意義。

建議成立“村投公司”深入對接市場

南都:您的期望是什麼?

鄭宇昌:目前的鄉村振興還普遍存在碎片化的操作方式,應該走向系統化,從土地、環境到生活、民風都要振興。我希望不是企業到村裡流轉了大量土地,村民給企業打工,而是城市人給鄉村打工,村集體是“國企”、每個百姓的房子就是一間“公司”。

例如現在火熱的民宿,更多是企業租了村民的房屋在營運。除了民宿還可以有村宿,村民自行經營,來人時拿出一兩間房招待,沒人時自己也住得很舒服。未來還會有鄉宿,通過企業營運、村集體管理、村民參股的方式,使村居産生多重複合價值,壯大村集體。未來鄉村會有更多的嘗試,産生不同的觀念和發展力量。

我們在做的這些事,叫“新村民計劃”。留住原住民,保持淳樸民風,新村民進村後才會感受到有溫度。

南都:“新村民”要留下來的話,民宿也不是辦法。

鄭宇昌:現在很多城市的退休老人向往到鄉村養老,但在鄉村沒房子。我們提出宅基地所有權、經營權、使用權“三權分立”,如果能夠通過農宅置業或鄉村“綠卡”的方式實作“一宅兩門”,一扇門裡是原住民,一扇門裡是新村民,原住民與新村民互相照顧、融合,産生城鄉關聯,這也是未來城市人向往的生活。未來會有多種模式讓鄉村宅基地充分發揮價值。

我們還思考,如何推動村集體成立“村投公司”,因為村裡成立了很多合作社,但不具備對接市場的能力。通過成立村投公司,将村民的房屋合作社、旅遊合作社、金融合作社等各類型合作社對接市場,對接城投,就能把村莊激活,實作“新村民計劃”。

南都:您有沒有來廣東的鄉村做過調研?

鄭宇昌:說實話還比較少,目前隻去過幾個村子。在我看來,廣東經濟非常發達,城市化程度高,深圳、珠海走出了特區的發展樣闆。廣東又是一個務實的地方,能否也做出鄉村振興“特區模式”,與經濟發展相比對?廣東原來的鄉鎮更多是适應工業化時代的産物,講究經濟發達,缺少内在文化關聯,如今要注重從當地居民生活習性出發,從生态環境着手,從文化高度去思考,基于農耕文明下的農工商關系建設,不斷修正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打通過去與現代的連接配接,廣東在這一方面大有希望。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骅

攝影:南都記者 陳赟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