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作者:光明網

我們都希望成年後的孩子能知道如何思考,能有把控事情的能力,懂得審視,頭腦裡有概念,并能夠以之進行推理。

我們不希望孩子像個機器人一樣,根據别人的指令機械地回答問題,或者按照别人制定的步驟行動,我們希望他們成為思考者。

但今天,太多的學校提倡鹦鹉學舌和死記硬背,而在家裡,我們的指揮和保護又太多了。

知更鳥式過度教育

不隻是做了更重要是思考

《驅動力》作者丹尼爾·平克描述了21世紀的職場:“僅需算法就能完成的工作任務都已外包,或交由電腦處理了,因為這種工作隻需按照一組指令沿着一條直線走下去,就能實作。21世紀的工作者要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批判性思維基金會,30多年來始終緻力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他們發出警告說:“在一個加速變化、複雜性加強、互相依存不斷加深的世界,批判性思維已成為生存和經濟的必需。”

在《優秀的綿羊》中,作者威廉·德雷謝維奇闡述了許多年輕人的“綿羊”式狀态:“名校大門和一些精英職業向這些孩子開放,但他們的内心是封閉的。他們做自認為應該做的事,卻不會停下來問問:那是不是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原因何在。”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在一個重視成績和成功,而不重視思考的社會文化大環境裡,“為考而教”的學校教育和專斷、放縱式的家庭生活,都是罪魁禍首。

批判性思維基金會把“應試教育”教學方法稱為“知更鳥媽媽”法——在思想上把什麼都為孩子嚼碎,然後放進他們知識的鳥嘴裡,讓他們吞下。

用這種方法教出來的孩子可以複述學習内容,但并沒有真正學會知識,是以可以說,他們并沒有真正了解學習内容。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我們是孩子的護欄,為他們評估風險,告訴他們何時過馬路安全,不讓他們爬樹、使用工具,告誡他們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我們告訴他們玩什麼、學什麼、追求什麼及要達到什麼水準,甚至包括哪些大學值得一看、學什麼專業及未來從事什麼職業。

我們充當門房,負責他們的生活後勤;我們糾正他們的數學作業、修改他們的論文,大力篡改他們的申請書,或者幹脆替他們操刀。

從本質上講,過度養育就好比鑽進孩子的大腦,好比我們個人演繹版的《傀儡人生》。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傀儡人生》劇照

如果以這種方式養育孩子,那對孩子來說,童年就沒有成為他們學習獨立思考的訓練場,他們隻是“做”了清單上的各種事情。

對話間培養獨立思考

延伸至最大範圍

如果你希望孩子獨立思考,就必須與他們展開對話。不要給出答案,也不要以其他方式關閉對話,遏制他們的思考。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進行有關環境的獨白是合适的,但到了三四歲,孩子可以進行一點對話了,他們可以承擔部分談話責任,回答我們提出的開放式問題。對話是練習和觀察批判性思維結果的最佳機制。對話采用持續提問的方式,即不管孩子剛才說了什麼,接下來總是問“為什麼”。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如今,孩子們似乎隻有時間思考學業、課外活動及個人事務。但你也可以通過談論他們周圍的事情,鼓勵他們形成對人對事的看法,以此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教育者和心理學家最近常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不管家庭成員的日程安排多麼緊張,都要抽出時間共進晚餐。

研究表明,家人一起進餐會讓孩子們覺得父母重視他們,進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産生積極影響,進而提高自尊心和學習成績。

除了跟孩子談論白天的經曆和生活,還可以談論時事,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水準,提高到理論挑戰的水準,提高到對周圍世界感興趣的程度,提高到對他們尚且不知的東西保持謙卑的層次。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提出一個有不同觀點的話題

話題可能來自你讀過的一本書、你看過的一部電影、你們全家一起觀看的電視節目、學校的一項政策、當地報紙報道的一件事,或者是當地家長教師協會、學校董事會關心的話題。

隻要至少有幾個不同的合理觀點,就能形成對話。以與孩子年齡相适合的方式提出問題,難度最好略微超出你家國小生的了解能力。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問問孩子的看法

詢問他們對這個話題的看法以及理由。他們的意見是基于什麼價值觀或預設?如果他們的觀點沒有勝出,情況會怎樣?會有什麼後果?如果他們的觀點果真赢了,為什麼情況會變得更好?

充當“魔鬼代言人”

這意味着無論孩子站在哪一方,你都要表達與孩子相反的意見,而且,你說的話與孩子表達意見所說的話數量要相當。

解釋為什麼這個看法更好,說明你的觀點依據了什麼價值觀或預設,以及堅持你的觀點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用鼓勵和打趣的語氣,不要苛求或者過于挑剔。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鼓勵孩子回應你的觀點

鼓勵他們說出第一次提問時沒有陳述的理由,權衡孩子進行這種智力遊戲的準備程度和意願,别讓他們感到不舒服。我認識一位成年女性,在餐桌上交談時,她的律師爸爸會把他們逼到眼淚汪汪的境地。

進階的交談:交換立場

從頭開始,和孩子對換角色,看看孩子是否能清晰地表達與原來觀點相反的觀點和價值觀。或者,以新的話題開始,當孩子說出最初的想法後,讓他停下,從另一個角度開始辯論。

在家庭餐桌上談論世界大事,其作用不隻是讓家裡每晚吃飯時都有刺激性的交談。阿曼達·裡普利在《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中說,生活在父母愛談論書籍、電影和時事家庭中的孩子,在PISA閱讀測試部分有更好的表現。全世界概莫如是。

和孩子對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的最佳機制

當年我還在斯坦福大學時,有位新生和他父母來找我讨論做研究的事。會見過程中,他父母包攬了全部談話内容,盡管我盡量直接向孩子發問,并将目光轉向他,但長達30分鐘的談話結束時,我還是不知道那孩子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也不知道他是否對做研究感興趣。他父母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這倒是毋庸置疑的。

但随後我以不同的方式問“為什麼”,多問幾次,層層剝開學生問題的外殼,試着理清他們想法背後的價值觀,幫他們認清自己的優點和所在發展領域的認識水準,以及心中的恐懼和夢想。這就是我在前面的章節讨論過的持續提問式的批判性對話。

然後我會幫助他們,根據對自己的了解,審視現有的選項。我教他們形成理論基礎,并據此做出最終選擇,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權威人物,即我的建議。不做孩子的代言人,讓他們為自己說話。

來源: 教育思想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