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家華教授打破傳統:美術工筆字意都精、微刻至今還無人超過

作者:落魄的旋律
向家華教授打破傳統:美術工筆字意都精、微刻至今還無人超過

向家華,湖北沙市人,1938年出生于書香之家,1958年就讀中南美專,先留校任教,後轉入湖北 省工藝美術研究所、任微雕研究所任所長。師承張大千、關山月、周大集、周昭華等名家。湖北美術家協會、 藝術家協會會員、第六屆政協委員。

向家華在藝藝上涉及盛廣,如書法、美術、篆刻、 微雕等無一不精。二十年前在隻有郵票大小的一件微刻作品上,刻了一萬六千多字的中國共産黨章程,同年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得到了中央上司及衆多藝術家的肯定和贊許,及中外報刊 、電視、電台、諸多報道,其中題詞鼓勵的有:鄧小平、王任重、谷牧、鄧力群、趙辛初、韓立夫、李爾重、李建安、關管富、馬萬琪、丁玲、劉文西、關山月、周大集、周紹華、楊善深、曹立安、魯幕訊、吳丈蜀、汪新士、黃胄、林庸、方成、崔子範、哈瓊文等。

向教授曾先後在國内外多次舉辦個人作品展,作品被美國俄亥俄洲博物館、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港澳名人 馬萬琪、何鴻燊等各國名流藝術家珍藏。

向家華教授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書畫家還是一位收藏鑒賞家,因其對篆刻字畫癡迷之深,曾用心怡作品與各大名家和老師交換交流作品用于學習臨摹、收藏。經常與好友蔣文光、閏振堂等教授探讨字畫篆刻等藝術領域。曾自勉:遍臨千家,不似一家,方成自家。

1938年12月5日,向家華生于湖北沙市。

1945年至1950年,就讀于沙市國小。

1950年至1963年,就讀于武昌中南藝術專科學校,學習書法;美術。

1964年至1970年,湖北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

1971年,自己組織工作室,進行創作活動;由王任重向中央申請專款4萬元;成立微雕研究所,任所長。

1982年,在郵票大小的一件微雕作品刻了一萬六千字的“中國共産黨章程,同年被四家博物館收藏。

1989年,移居澳門,任澳門書畫社副社長至今,其作品在美國、西班牙、葡萄牙、新加坡,澳門等地方多次展出

行書,隸書都有創新的筆法,打破傳統;美術工筆字意都精;微刻至今還無人超過。

向教授介紹

早在幾十年前,向家華便選擇了藝術這條寂寞之路,避開塵世的喧嚣與繁雜,他沉醉于繪畫、書法及微雕等藝術創作之中。很多時候,為了完成一幅作品,他總是忘我地在屋子裡埋頭磨砺,不問寒暑,不分黑晝。在藝術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問收獲,淡泊名利。他耐得寂寞,心有所系;他超然物外,求索不已。

向家華教授打破傳統:美術工筆字意都精、微刻至今還無人超過

向家華先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在藝術上涉獵廣泛,書法、美術、篆刻、微雕等均有深厚造詣。五十年來,藝海泛舟、勤奮耕耘。

他的書法諸體兼擅,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甲骨文,各種字型信手拈來,揮灑自如。他的書法代表作有二十八字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融行、草、隸、甲骨文等多種字型于一體。他的書法氣韻貫通,或輕或重,或密或疏,跌宕起伏,充滿節奏感和韻律感。得益于多年雕的經驗,使得他的書法有着金石般的厚重與力度。他的仕女圖,人物造型妩媚柔美;他所繪制的獅子圖、老虎圖惟妙惟肖,神采奕奕。

向家華教授打破傳統:美術工筆字意都精、微刻至今還無人超過

人生因藝術而豐富,藝術因人生而發光。早在幾十年前,向家華便選擇了藝術這條寂寞之路,避開塵世的喧嚣與繁雜,他沉醉于繪畫、書法及微雕等藝術創作之中。很多時候,為了完成一幅作品,他總是忘我地在屋子裡埋頭磨砺,不問寒暑,不分黑晝。在藝術這片充滿生機的田野上耕耘不止,不問收獲,淡泊名利。他耐得寂寞,心有所系;他超然物外,求索不已。

向家華認為“微雕孕育着書畫的技巧和美感,同時,微雕也使得我的書畫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微雕藝術在他的手中,更是一次次地被演繹出神奇。微雕濃縮了向家華畢生的精華,他的微雕技術和藝術造詣堪稱精湛。

向家華的作品廣受喜愛,關山月、周大集、劉文西等藝術家曾為其題詞。他曾多次在國内及美國、德國等國家舉辦個人作品展,其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美國俄亥俄州博物館和諸多藝術家珍藏。

向教授喜愛書畫,更摯愛微雕,長期專注,引領我國微雕刀法。向家華教授說“微雕孕育着書畫的技巧和美感,同時,微雕也使得我的書畫作品具有獨特的魅力”。

他的微雕技術和藝術造詣堪稱精湛。其象牙微雕作品,功法細微,半張郵票大小的象牙片微雕《水浒一百零八将》、骨質羽扇扇柄《紅樓群芳譜》,人物造型各異,衣飾形式百千,令人稱奇。其牙筷微雕作品《中國共産黨章程》現收藏在國家博物館。向家華的作品被國家、湖北省、澳門政府作為禮品贈送外國政府和嘉賓。

向家華教授打破傳統:美術工筆字意都精、微刻至今還無人超過

山水畫特點:氣勢磅礴,筆墨蒼勁,風格奇拙,大膽融入傳統繪畫的多種技法,皴法硬朗,常以山水為景,情意相交,生趣盎然,是折衷中西,融江古今,真美合一的現代繪畫。筆法有近似馬遠、高劍父一體的幹筆飛白,又折衷于傳統文人畫與院體畫之間,相容并蓄,取長補短,存菁去蕪。

工筆畫設色明快,有高雅濃郁的中國民俗色新審美意趣,從中既有唐代“邊鸾”輕松利落,又有清代大家“恽南田”清麗流暢,技法靈活多變,“雅能極似”。

學習張大千纂刻,工寫結合,也曾得“張善孖”指點畫虎,主次虛實對比,寫實融入寫意,刀法虛實相間,淺削披轉,刀随意刻,從中可以看到“陳衡恪”、“鄧散木”的金石氣息,結交多位西冷印社名家,互相學習“筆情、墨意、刀趣、石味”,從古文文字裡到篆刻以及書法。

從印章邊款藝術兼有書法、國畫、镌刻、文辭與碑碣、石刻、畫像磚、畫像石中學習雕蟲小技,自創微雕邊款,将書法完美融入邊款之中,從小方寸之間自有金石之韻。

書法自幼臨摹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吸取前人書法精華,端秀清新,打破傳統,将文字結構美,字型書法的筆法美,在是與不是之間,有意無意間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一點一筆各具精神,平中見奇,柔中有剛,使其具有文字的意境和金石的氣息。

微雕傳承于父輩向仲生,微刻布局表現出鐵劃銀鈎的書法功底,講究畫面與章法的藝術,所刻的字、點、劃,有架結構及其精妙,其操刀金石韻味十足,微中求精,緻力于将微書、微雕、微刻集于一體的研究,曾拍攝電影“微雕王”紀錄片,得到多位上司人及衆多藝術名家的肯定和贊許,曾有郵票大小的微雕作品上刻一萬六千字的“共産黨黨章”同年被國家博物館收藏,至今無人超越。

北京電影制片廠《微雕王》影片和中央電視台專題介紹了向家華教授的微雕藝術與藝術曆程。由于向家華教授的作品集微雕、篆刻、書法、繪畫于一身,被多家報刊、雜志評論、受到許多藝術大家的贊譽和肯定,被譽為藝術界的“曠世奇才”、“神話般的藝術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