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作者:張肅攝影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攝影/張肅 權連英

陝西澄城縣堯頭窯是盛産陶瓷砂器的地方,有着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堪稱我國陶瓷藝術的瑰寶。窯場規模宏大,成品古色古香,樸實可愛,絕妙無比,價值頗高。

據《澄城地名志》記載,堯頭鎮古稱“窯頭鎮”,因瓷器窯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聖人“堯”與“窯”的發音相同,久而久之聖人之堯這一優雅的字元慢慢取代了瓷窯的“窯”。 

據明代縣志記載,澄城“瓷砂始于唐”這是堯頭窯最早的文字記載,堯頭窯興盛于宋元,在明代堯頭窯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瓷釉品類得到很大的補充,至清朝時期,堯頭窯工藝達到了鼎盛。 堯頭窯主要燒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用陶瓷,古窯體系基本分為碗窯、甕窯、黑窯、砂窯四個傳統窯系。據調查可知,堯頭鎮在20世紀中葉,瓷業燒造是分地區和分家族進行的,推測明清時期燒造情況相同。其中碗窯區分布在宋家城、古家城北城下河後坡西側,燒造者以南溝和南城李、宋姓家族為主;甕窯燒造區分布在甕窯咀,燒造者以龍灣、周家洞、杜家灣、和趙家咀一帶周、杜、趙、雷姓家族為主;黑窯區分布在後坡村北山坡,燒造者以後坡、宋家道和南關的李、宋、白、郭姓家族為主,其工藝以燒造罐、壇、盆油燈為主;砂窯區,砂鍋溝因以燒砂鍋為主而得名,地處白家城舊址南,燒造者以白家城、後寨子、紅科村白姓為主。

作者走進白忠俊、權連英夫婦的制砂作坊,跟蹤拍攝了他們制作砂器的全過程,以揭示其制作砂器的辛苦和辛苦中的快樂。(待續)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借助蠟燭微弱的光亮白忠俊在挖制砂原材料——高嶺土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在僅能容人跪的崖洞裡白忠俊在用鐵鎬挖高嶺土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停下來休息一會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從僅能容人貓着腰進出的坑道裡把原料推出來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權連英用農用車把原料從十幾裡外的地方運回作坊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在作坊的場院上用農用車帶着碾子把高嶺土碾成粉狀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在窯洞裡把高嶺土和成泥,以保濕,防止風幹。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把和成的泥要反複踩踏,踩踏的遍數越多越好制作,每次踩泥最少要十遍,也是最費勁的力氣活。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白忠俊、權連英夫婦正在制作砂鍋。夫婦二人從早到晚不歇不停,中午買點面食在作坊随便吃吃。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白忠俊正在制作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制作特寫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權連英,渭北地區農村婦女,頭上的毛巾是渭北婦女勞作時典型的裝飾。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白忠俊歇息時坐在炕沿,望着窯外,好像在思想着什麼……

苦樂制砂人(一) 文/張肅 圖/張肅 權連英

權連英吃着蘋果,也好像在思想着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