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作者:醫療空間

《畫人傳》~第410篇

文/盧秀輝

李瑞清(1867年-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梅癡、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戲号李百蟹。江西撫州人。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李瑞清出身"臨川李氏",為名門望族。李瑞清的祖父李庚,官至官鹽太使,以軍功加五品銜,著有《昭江随筆》一卷。李瑞清的父親李必昌,由軍功保舉鹽運使銜,湖南特用道補用知府,同治癸酉年補授長沙府同知,官至糧儲道。李瑞清的父親李必昌在湖南為官三十年,著有《久自芳室詩文全集》。

李瑞清是李必昌次子,李必昌生了十二個兒子,最小的兒子比李瑞清小了三十四歲。十二子出生時,李必昌剛剛過世兩天。李瑞清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時期著名書法家、鑒賞家兼收藏家,李必昌也善書畫,授以李瑞清書畫啟蒙。李瑞清家有《山海經》、《爾雅》諸圖,李瑞清七八歲時,常常邊觀圖畫,邊問父親書中内容,父親借此授以忠孝節義等儒家傳統,使李瑞清從小就養成了嗜古。父親是他的嚴師,在父親的督促下,李瑞清積累了深厚學養。餘祚馨先生是李瑞清的舅父,也是他的老師,還是他的嶽父,李瑞清從小就為餘祚馨先生欣賞。李瑞清《感懷》: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神龍懷奇翼,乃在靈淵藏。

常恐歲月晚,百卉委風霜。

噎噎結沉陰,白日翳無光。

烈士獨慷慨,撫劍觀八方。

四海揚洪波,天地為低昂。

憂來如繭絲,綿綿方未央。

哀嘯入青雲,此曲斷人腸。

歲寒知松柏,世亂須賢良。

非無萬裡翮,天路阻且長。

我欲回陽辔,使之複東翔。

微軀焉足懷,君恩不可忘。

餘祚馨先後将他的三個女兒許配給他,對李瑞清很是看重,許為才子。餘祚馨一女剛剛受聘,就過世了;餘祚馨又以第六女配給李瑞清為妻,誰料命不假年,又駕鶴西去;餘祚馨繼以第七女給李瑞清為妻,不久,又逝去。李瑞清遂不複娶,覺得命中克妻,他的兩個兒子都是嗣子,是他的侄子。李瑞清與餘祚馨的第六女梅仙感情最為深厚,稱得上情深意笃,三個妻子都去世後,他以“梅癡”為号,立誓從此不再娶妻,終生矢志不渝。那年,他才二十六歲。他的後半生,雖無妻兒之累,卻為家國之囿。家,李家四十餘口,全靠李瑞清一人養活。國,他走上仕途,為國盡命。多年以後,他的朋友詩人陳三立在《再用前韻戲梅庵,時梅癡為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詩中調笑他:

書畫不娶号三絕,

戃買娉婷補短拙。

兀坐學舍笑掉頭,

日參法喜客慧滅。

東家巧妝欺绛唇,

西家倭堕高髻新。

輻湊皈依正法眼,

休望恒河皺面人。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光緒十七年(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參加鄉試,因被人責以不合鄉籍被登出。李瑞清不以為意,兩年後,回原籍參加江西鄉試中舉。光緒二十年(1894年)中式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三十一年分發江蘇候補道,署江甯提學使。時張之洞為兩江總督,于清光緒三十二年倡辦兩江師範學堂(南京大學前身),李瑞清改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李瑞清上任後,從創辦規劃,到延請師資,乃至廣建校舍,及改革學制,添置裝置,增設科目,開辦“公共科”、“分類科”等。李瑞清無不親為,悉心主持,進而使兩江師範學堂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一時聲譽卓著,名師雲集,如柳诒徵、劉師培、夏敬觀、姚明輝、雷恒、蕭俊賢、松本孝次郎等。李瑞清更是打出校訓:“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他的辦學理念也是一時聲震中華:“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

宣統三年,武昌響起了辛亥革命的槍聲。九月末十月初,江甯新軍也給予了響應,與浙江新軍合為一處攻城。城内大亂,總督張人駿以下官吏皆逃,李瑞清堅守崗位獨留不肯去。布政使樊增祥也棄職走,張人駿将布政司一職交給李瑞清。李瑞清于此亂局臨危受命,先急購米三十萬斛充軍饷,以安撫官軍守城。又設平粜局,赈濟難民,并為兩江師範學堂學生籌集資金,幫助他們返鄉。當時,張勳在江甯為提督,他指令手下在城内殘殺剪辮之人,對剪辮者殺無赦。李瑞清雖然反對張勳做法,也已無能為力,隻能盡力幫助剪辮的學生逃出城外。李瑞清《登嶽陽樓》:

舊聞洞庭勝,都在嶽陽樓。

水落湖天闊,煙空雲樹秋。

希文何日落,子美一生愁。

太息膻腥滿,江湖欲白頭。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十月十二日,南京城陷。城陷時,新軍入城,李瑞清不僅不潛遁,還衣冠整齊,端坐在大堂上,矢志以死拒不屈服。新軍尊服李瑞清為人,不忍加害于他,催他出城離開江甯。新任總督程德全以都督府顧問相授,李瑞清堅辭不授。李瑞清臨行時,将藩庫上封,請來江甯士紳,以鑰匙傳遞給他們。當時,藩庫裡尚餘金數十萬兩,他将藩庫數十萬金和兩江師範清冊移交。然後,辭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職務,将自己使用的馬車變賣,得以充行囊才離開了江甯。張勳複辟時,被委以學部侍郎,李瑞清沒有應職。

李瑞清寓居上海後,一度掉入無以為食的貧寒境地,李家老弱四十八口人仰其供食,經常斷炊。李瑞清唯賣書畫以自給,以免口腹累人。他在患瘡疾僵卧不能行動的困境下,拒絕了民國政府的間接資助。海内外聞知他的艱難現狀,一時,求其書畫、拜師學藝者絡繹不絕。當時在上海,以“遺老”自居的有不少人,他們為了自存,标榜“持節不染”,而“臨财則又往往變易面目”。是以,這些人對李瑞清的做法很為嫉恨,就想盡辦法地報複他。當時,李瑞清家裡發生了一件事,他的寡嫂想掠奪其出賣字畫之資,經濟由她統管,遭到了李瑞清的反對,使寡嫂而未能如願,寡嫂便在外面對李瑞清污言穢語,極盡侮辱。想報複李瑞清的遺老們有了造謠的素材,他們大肆傳揚李瑞清對寡嫂有非分之圖,而被寡嫂斥罵,他們互相慶幸地說:“這下可以叫這個‘清道人’無地自容矣!”但是,這幫人遭到了知情人的痛斥,李瑞清潔身自好,有目共睹。李瑞清《秋日憶故園舊遊》:

煙霞疾引客中愁,猶憶相攜作壯遊。

今日思量唯有淚,存心布滿故園秋。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1920年李瑞清病逝,他留下遺言:“歸葬金陵”。摯友曾熙,學生胡小石等葬其于金陵牛首山,并在雪梅嶺羅漢泉旁邊築梅花庵,以紀“梅癡”。

李瑞清一生授徒甚多,桃李遍天下。他還精通詩、書、畫,也善詩能文。他的詩宗漢、魏,下涉陶、謝,絕句寫得凄豔動人。詞古直蒼涼,有孟德遺風。他為文學莊子及太史公司馬遷,用春秋筆法能發抒胸臆,以寄奇恢詭之趣有所刺諷狎侮,記事狀物,簡潔生動,有大家風度。李瑞清對文字學、金石考據、書畫鑒别等,也是裡中高手。他用科學的道理,提出自己的見解。“求分于石,求篆于金”。

李瑞清也是清末民初的著名畫家,擅丹青,山水、人物、花卉,繪畫涉獵廣泛。李瑞清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恽南田。所繪松石、花卉意境獨特,尤擅畫佛。李瑞清還是現代正規美術教育的創始者、開拓者和第一功臣。開現代高等美術教育之先河,言傳身教。世人隻知道李瑞清是大書法家,然而卻很少人知道李瑞清還是大畫家。李瑞清教弟子:懸臂乃能破空,下筆唯求殺紙,作字如同做人,要把脊梁豎起。李瑞清的畫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開一代高雅古拙的畫風!他的繪畫别具風格,遒勁超逸,熔金石味道于書畫之中,整體藝術特色展現在以書入畫、将篆隸書不僅作為書法的一種,更作為一種筆法融入繪畫之中!李瑞清《虞美人•元夜》:

離愁别恨何時了。總是萦懷抱。故園回首路迢迢。況複春镫花月可憐宵。

玉闌倚遍衣寒透。聽盡銀壺漏。個侬情緒有誰知。最怕碧紗人靜夜深時。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李瑞清尤精書法,他自幼鑽研六書,學習書法,對殷墟、周、秦、兩漢至六朝文字皆有研究。他對大篆創作很是自負,而得名則在北碑。他聽從沈曾植“納碑入帖”的勸告,他對法帖的态度,虛與委蛇,他是清末碑學家中,對碑學的固守最為偏執者。李瑞清主張以紙追石,以筆追刻,用顫之筆來表現碑法,而他的用顫之筆成為了他的習氣。李瑞清的書法,上追周秦,博宗漢魏,各體偕備,尤工篆隸。其書法潇灑俊逸,各具神态,以篆作畫,合畫篆為一體。他的筆下,碑學法度嚴謹、又有氣勢恢宏的金石書風。他是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為一代書法宗師。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盧秀輝有《為李瑞清梅庵歌》一首,詩雲:

臨川李氏烜,傳家書畫妍。

餘家三女妻,先後辭夫恩。

從此無人慰,立志守妻妧。

梅癡一生伴,孑然鳏寡垣。

嚼得菜根裡,才能大事奔。

力創大學堂,點滴知涼溫。

辛亥變震世,誓與學堂存。

臨走交藩庫,變賣馬車行。

滬上鬻車去,老少俱入門。

筆養五十口,餘糧無力囤。

納碑入帖應,以書作畫緣。

以紙追石心,用筆畫物源。

殺紙力勁握,意正尤筆懸。

分篆求金石,深入書學魂。

李瑞清26歲為妻守身,終生不娶。晚年遭寡嫂惡意诽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