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赤壁之戰前夕,孫權請來諸葛亮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不惜千裡迢迢趕來,孫權為了表示自己對諸葛亮的重視,特意擺酒設宴,為諸葛亮“接風洗塵”。
自古以來,接待貴賓往往都是好茶好酒的招待。但敬茶和敬酒背後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例如“茶滿欺人,酒滿敬人";第一次茶水不應該喝掉,而是應該倒掉“洗塵”......這些禮儀的背後都有哪些特殊的含義?

如今遇到客人造訪,為客人沏好一杯冒着熱氣的茶,也是基本的待客之道,但是在為客人奉茶時,應注意茶不要太滿,以八分滿為宜。水溫不宜太燙,避免客人不小心被燙傷。
而倒酒的禮儀則與倒茶截然相反,在宴席上招待客人,酒一定要倒滿,也以此展現出對客人的歡迎和誠意。
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沏一壺好茶需要沖泡然後倒掉第一次茶水,然後再兌入白水,如此反複。追其源由,其實來自我國古代有一個叫若琛瓯的人,
他以制茶具而聞名,他制作的茶具美觀、耐用。可是一個惡毒的巫師知道後,念了一道毒咒,毀壞了茶具。要解開這道咒語,需有一名年輕人投入燒茶具的爐火。于是琛瓯無畏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語得以解開,茶具恢複原樣,人們又能夠用茶具繼續品茗了。人們為了紀念琛瓯,便将第一次茶水稱為“琛瓯洗塵”。
到了現在,“琛瓯洗塵”逐漸演變成“十八道功夫茶”其中的一道茶,人們用得更多的是“洗塵”二字,以表達對客人的尊敬。
中華民族作為禮儀之邦,在吃穿用度上極為講究。在四大名著《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賈母帶着劉外婆去妙玉的栊翠庵,妙玉拿出了不同的杯子招待衆人:給寶玉用的是“綠玉鬥”,給賈母用的是“成窯五彩小蓋鐘”,給黛玉和寶钗分别用的“杏犀䀉”和“分瓜瓟斝”,其餘衆人用的是“官窯脫胎填白蓋碗”,可謂是儀式感滿滿。
回溯中國人使用杯具和酒具的曆史,雖然造型大有不同,但都飽含了古人的智慧。
而中國最早的杯子,是像貝殼、葫蘆、動物的犄角之類自然界中現成的物品,形容宴飲“觥籌交錯”的觥,最開始就是用獸角制作而成的盛酒器。
到了舊石器時代,古人使用的杯子多以石杯為主。除了用杯子盛裝水,當時的人們喝的用野果發酵出酒也是用石杯盛裝。
而到了新石器時代,農業開始發展,當時已經産生了谷物釀造的酒了。考古學家在山東莒縣陵陽河的一處墓穴中,還發現了一套的釀酒用具,不僅有用來發酵谷物用的大口陶尊,過濾用的漏缸,還有接酒用的陶盆,儲酒用的陶甕,以及飲酒用的觚形陶杯和高柄陶杯。而當時的陶杯,從形狀上來看,也與現在的杯子非常接近。
夏商周時期,青銅杯子開始登上餐桌。由于商代造酒業發達,嗜酒之風盛行,飲酒成為宴飲、祭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
于是人們在酒具制作上窮極想象,打造出了鼎、斛、罍、觯等器具。貴族們還将青銅酒器納入禮器的範疇,有了一套獨屬于那個時代的完整的青銅酒器系統。
在商周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杯子應是爵杯,它不僅是基本的酒器,更是等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殷墟的墓穴出土了各種形式的爵杯,通常是圓腹,一側的口部前端有流槽,後部是尖狀尾,流與口之間有立柱,旁邊還有用來端杯的把手,底部是三個錐狀長足。其中一件爵杯上用銘文記載了“用獻用酌”幾個字,說明爵是飲酒之器。
近年有人對爵的用途提出了新的思路,認為爵有可能是祭祀時,用來“澆酒敬神”的,并将其與商人的圖騰崇拜相聯系。
西周以後,爵杯逐漸被遺忘,成為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直到宋代,才開始流行複古,以古物為研究對象的金石學興盛起來,人們才重新認識商周爵杯的原始面貌,随之而來的仿古之風大作,不過後人不僅僅局限與青銅器,而是使用了更多不一樣的材質,制作出銀爵、銅爵、玉爵和瓷爵。
回溯曆史,我們不經感到訝異,即使經曆了漫長的歲月變遷,古人所制作的杯子形象,與我們現今所使用的杯子,依舊沒有太多的差距。古人們憑借着天馬行空的想象,設計出了燦爛的華夏文明,而這些飲具,隻是他們造物史中非常渺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