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前涼都城姑臧(今武威市涼州)

主要觀點:

前涼因少受戰亂波及,洛陽、長安的大批世家大族遷入,取得了十六國時期的空前的文化成就,可以與北魏、東晉一教高下,同時姑臧與洛陽、建康并稱南北朝時期的三大文化中心。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洛陽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建康(今南京市)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姑臧(今武威市)

前涼敦煌僧人樂尊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禅師等又繼續營造洞窟,這一洞窟群稱為“漠高窟”,意為“大漠高處的洞窟”,後世因循,改為“莫高窟”。

前涼從張軌肇始,奉行文化興邦的國策,曆數代經營,最終成為北方文化之魂,用陳寅恪先生的話說:“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涼州造像

張祚稱帝,對前涼意義重大,給曆代涼國君主加廟号,谥号,在法統上更有說服力。

公元386年自立,自稱涼王,國号為涼,年号鳳凰。

不久即被前秦大将呂光讨伐,兵敗被抓,斬殺于市。

有國号,有年号,确定無疑張大豫是前涼的君主。

前涼由于得到大量世家大族的投奔,又承平日久,雖然地處偏僻,但取得的文化成就很高。

姑臧城的營造,遵循《周禮》,取法天象,融合儒家思想。

張駿在謙光殿四周建造四座宮殿,用青、紅、白、黑對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然後春、夏、秋、冬分時居住。

抛開勞費民力、貪圖享樂這事不提,這種營建法式,明顯是融合傳統陰陽五行的觀念。

這文化内涵和中原那些隻會打打殺殺的異族政權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是以後來北魏都城平城、洛陽,北齊邺城、南朝建康、隋唐長安的營造,都是取法于姑臧城之風韻和格局。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中國王都建築格局起源于涼州(今武威市)

甚至後來日本奈良的建城規劃,也是從唐朝學到的姑臧遺風。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奈良

姑臧城是東亞都城模範,而涼州工匠,未來也成為中原建築行業中的翹楚,比如營建北魏洛陽城的李沖,營建雲岡石窟的師賢、昙曜,北魏段連家族,北齊段榮家族等。

前涼時期,佛教亦盛極一時。

涼州本來就是佛教傳入中土的樞紐,是以佛教在這片土地的浸潤非常深。

前涼太清四年,僧人樂尊路經三危山,金光閃耀,如現萬佛。

于是樂尊在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禅師等又繼續營造洞窟,修行佛法,直至隋唐時期。

這一洞窟群,稱“漠高窟”,意為“大漠高處的洞窟”。

後世因循,改為“莫高窟”。

前涼從張軌肇始,便奉行文化興邦的國策。

“始置崇文祭酒,位視别駕。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學校以教之,春秋行鄉射之禮”。 ——《晉書張軌列傳》

從張軌剛擔任涼州刺史,就如此遵奉儒學,重視文化教育,可見其家學淵源及個人理想。

曆數代經營,前涼的學養之厚,最終成為北方文化之魂。

北魏吞并了涼州之後,大量學者遷居平城,對北魏的最終漢化起到關鍵作用,史稱“魏之儒風及平涼州始振”。

之後隋唐帝國又是在北魏基礎上崛起,是以被稱為中華第二帝國的隋唐,其文化淵源也不得不上溯到前涼。

用陳寅恪先生的一句話作總結:

“秦涼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續漢魏、西晉之學風,下開魏齊、隋唐之制度,承前啟後,繼絕扶衰,五百年間延綿一脈。”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陳寅恪談涼州文化

唐朝最鼎盛的時候,涼州(武威)竟然是最大的最富的

那些讓我捧腹大笑的涼州(武威)方言

文人騷客向往的古涼州竟也有一片"大海"

曹操的知己:百折不撓的東漢名臣名震西北的涼州刺史橋玄

東晉、北魏、前涼,位列三甲,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獨特割據政權前涼

十六國時期前涼政權的空前文化成就對魏晉南北朝至關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