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網際網路行業的七宗罪

作者:小派愛養基

外賣平台、出行平台、電商平台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給人們衣食住行帶來便利的同時,個别平台企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強迫實施“二選一”、“大資料殺熟”案例層出不窮,問題突出。

今年 4 月,市場監管總局對阿裡的“二選一”壟斷行為開出了182.28 億元的大額罰單,美團、餓了麼也先後因不正當競争行為被處罰。

各大平台“二選一”已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定交易的行為,這些行為可能導緻并加劇資料壟斷風險、構築市場壁壘,擠壓中小商家的利潤空間,從根本上颠覆市場競争秩序和态勢。

2020 年公布的 24 起網際網路反壟斷執法案例,幾乎覆寫國内所有大型網際網路企業。

此外,出行平台定價機制仍待規範,新華社調查揭露網約車平台“動态定價”機制,該機制對車費抽成超過20%,有時甚至高達50%。

網際網路領域資本無序擴張現象凸顯。與美國網際網路巨頭主要圍繞核心業務進行投資布局不同,我國企業主要通過資本跨界滲透的方式大規模擴張業務版圖,極易引起熱門領域的無序發展與擴張。

以社群團購為例,在疫情催化下社群團購迅速獲得大量資本青睐,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入局,以燒錢補貼的方式搶占市場佔有率,2020 年社群團購平台融資總額已超過20 億美元。

資本過度集中打亂了本來良性和有序的市場競争環境,損害社會利益。

一方面,打破線上線下邊界,沖擊實體經濟。傳統的線上對線下領域滲透與改造存在一定周期與規律性,例如電商對實體零售起到補充市場的作用,而非完全替代,但資本推動網際網路聚焦在買菜、教育等民生領域,打破了原有的線上線下發展模式,将引發社會問題,同時沖擊實體經濟。

另一方面,抑制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資本短期的強烈逐利,會抑制或者扼殺技術創新并形成壟斷,加上現有的法律法規大部分建立在傳統模式基礎上,對網際網路資本的快速擴張和滲透缺乏有效監管,形成“真空期”,影響行業創新及可持續發展。

平台違規侵害使用者權益問題時有發生。我國網際網路産業盈利模式從線上廣告向基于大資料的定向推送、精準營銷轉變。企業違規成本低,違規侵害使用者權益的情況時有發生,其中,移動APP 逐利違規收集個人資訊、侵害使用者權益問題突出。

我國境内APP 上架總量已超過350 萬款,龐大的APP 數量,版本的頻繁疊代,豐富的應用場景,為監督檢查處置等APP 治理方式帶來嚴峻挑戰。

同時,“灰黑産”加速向違規收集使用甚至非法買賣個人資訊聚集。4 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向社會通報93 家侵害使用者權益行為APP 企業名單,其中違規收集個人資訊,強制、頻繁、過度索取權限,欺騙誘導使用者提供個人資訊等情形較為嚴重,APP 整頓和淨化工作任重道遠。

同時,我國對網際網路環境下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主要依靠《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等,但由于網際網路消費行為的複雜,使用者在消費過程中仍面臨包括虛假促銷、霸王條款、網絡售假、網絡欺詐、退貨難等問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極大損害。

以網約車司機、配送員等為代表的新業态勞動者社會保障尚不完善。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以新業态形式出現的平台企業員工達623 萬人,平台帶動的就業人數約7800萬。

随之而來相應的社會保障機制還無法滿足新型勞動關系。部分網際網路平台要求勞動者注冊成為“個體工商戶”,雙方看似是“合作”,實際仍是用工行為,例如外賣平台騎手數量已經達千萬人,與平台均為外包關系并無直接勞動關系,難以滿足現行工傷保障制度的參保條件,加上工作過勞、事故賠付等問題突出,權利救濟也受到限制。這種亂象已經影響社保繳納、勞動保護、教育教育訓練、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一系列勞動者權利的保護和實作。

勞動者透明化導緻從業困境。正常的勞動關系和基于網際網路平台的新業态,極易出現算法“内卷”現象,引發勞動者過勞、平台抽成比例高、配置設定機制不公開透明、随意調整計價規則等問題,侵害從業人員合法權益。

部分平台為了擷取更高的市場佔有率和經營收益,會利用大資料和算法分析進行抽成、智能化排程、誘導性激勵等方式驅動勞動者增加工作時長,同時在定價權、收入配置設定方面占據絕對優勢,這種機制存在較大的資訊不對稱性,外界難以評價平台合理性,可能導緻勞動者工作壓力倍增,加上缺乏安全保障,新業态開始出現從業困境。

資訊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