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墨動畫扛鼎之作——《山水情》賞析

作者:diablofire

這是一部不用任何旁白和介紹就可以看得懂的,

值得所有國人膜拜的巨作!

這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水墨卡通片收關之作,

也是水墨動畫中獲獎最多的影片。

被公認為水墨動畫至今無人超越的典範,

其詩一樣的氣質、幽遠清淡的畫面已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山水情》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投入制作的最後一部水墨卡通片,

該片請來了著名國畫大師吳山明作畫,

以及著名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為片子配樂,

該片為著名動畫藝術家以及動畫電影“中國學派”創始人之一的特偉擔任總導演。

1960年中國誕生了兩種新的美術片形式:折紙片和水墨卡通片。

水墨卡通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動畫的一大創舉。

它将傳統的中國水墨畫引入到動畫制作中,

那種虛虛實實的意境和輕靈優雅的畫面使卡通片的藝術格調有了重大的突破。

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一部稱作“水墨卡通片斷”的短片,作為實驗。

同年,第一部水墨卡通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

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

該片一問世便轟動全世界。

與一般的卡通片不同,

水墨動畫沒有輪廓線,

水墨在宣紙上自然渲染,

渾然天成,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畫。

角色的動作和表情優美靈動,

潑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壯麗,

柔和的筆調充滿詩意。

它展現了中國畫“似與不似之間”的美學,意境深遠。

卡通片全程沒有對白,

卻有着豐富的聲畫推動劇情發展,

講述了一位坐船的文士暈倒在山邊,

漁家少年相救,

文士醒來拿出古琴彈奏一曲,

原來漁家少年十分心動,

于是受其為徒的故事。

《山水情》雖然故事并不龐雜,

但是富含中國古典元素,

其中最明顯的當是古琴這一貫穿全片的物品。

古琴作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至少有三千年的曆史,

作為琴棋書畫之首,

是中華文化中當之無愧為地位最高的樂器。

而古琴在片中不難看出象征着中華民族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精粹,

文士教漁童不僅是琴的技藝,

在影片接近尾聲時,

文士為了漁童能夠更進一步領略古琴的靈韻,

将其古琴贈送給漁童,

意指傳統文化的傳承,

而之後漁童悟出了師父的苦心,

在山巒間感受自然的亘古之氣,

行走中的文士聽到了漁童感悟後彈奏的琴聲,

完成了繼承。

另外,

許多聲畫技巧都頗具中國詩詞特色,

古琴的用意可謂托物言志的手法,

還有許多借景抒情的場景,

比如山間呼嘯的風聲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道阻且長的傳承優良文化的路途,

路漫漫其修遠兮,

讓人在這種美麗悠揚的意境中增添了傷感與反思。

當文士看到了鷹的成長聯想到自己對漁童的教育需要更上一層樓時,

便是借物喻人之手法。

宋代人的審美趣味從曾經的人和事轉變到自然景象的觀察與體會。

這多數是因為中唐之後人們尤其是士大夫處于唐朝的富裕與安逸生活,

不必為基礎消費資料擔憂,

于是産生去過一種安然恬淡、

閑适享受的“歸隐”生活的理想。

于是水墨畫中漸漸得以展現出花鳥魚蟲以及自然風光的描繪。

類似于現代都市人厭倦了城市的生活,而逐漸對田園的甯靜與樸素産生向往的情愫。

《山水情》以一種超脫的,不媚世俗的心境呈現于世人眼前,

正值改革開放之後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

老一輩動畫藝術家們思索的,

正是在經濟發展,

西方文化快速進駐中國市場、

中國傳統文化不斷被邊緣化的局勢下的何去何從。

宋人們的自然追求在《山水情》中,

已然成為了本心的回歸之呼籲,

然而可惜的是盡管為世界驚歎,

藝術影片終于還是無法存活,

以至于此片成了新世紀前最後的中國動畫瑰寶。

1988年出品的《山水情》,

不僅作為中國水墨動畫的收官之作,

也可以說是中國早期動畫輝煌時期的絕唱。

并不是說中國之後就沒有好的卡通片了,

而是中國早期動畫的那些将中國古典美學與現代電影技術之融合的藝術嘗試與追求之後的斷層問題,

早期中國動畫不僅是時代賦予老一輩動畫大師的曆史使命

(在早期卡通片中不僅能看到璀璨的中國文化,其中還富含作者針對時代變革的政治隐喻)。

更應當另新世紀的人尤其是現時的中國動畫人值得慶幸的是:

我國的動畫有着老一輩大師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山水情》在收入不利的情況下成為絕唱,

其内容也一定有着其時代哀思,

文士手中的古琴交給了漁童,

然而漁童會拿着這把古琴達到什麼造詣,

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還是隻是原地踏步,

還是放在一邊興味愈發寡淡,

文化傳承道阻且長,

老一輩的動畫大師開辟了這條文化道路,

他們将對後世的中國動畫發展的希冀與衷心的教導,

通過《山水情》這一部類似作為中國早期動畫的結尾傳達出來。

視訊加載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