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水墨动画扛鼎之作——《山水情》赏析

这是一部不用任何旁白和介绍就可以看得懂的,

值得所有国人膜拜的巨作!

这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水墨动画片收关之作,

也是水墨动画中获奖最多的影片。

被公认为水墨动画至今无人超越的典范,

其诗一样的气质、幽远清淡的画面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山水情》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投入制作的最后一部水墨动画片,

该片请来了著名国画大师吴山明作画,

以及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为片子配乐,

该片为著名动画艺术家以及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的特伟担任总导演。

1960年中国诞生了两种新的美术片形式:折纸片和水墨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的一大创举。

它将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引入到动画制作中,

那种虚虚实实的意境和轻灵优雅的画面使动画片的艺术格调有了重大的突破。

1960年,上海美影厂拍了一部称作“水墨动画片断”的短片,作为实验。

同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

其中的小动物造型取自齐白石笔下。

该片一问世便轰动全世界。

与一般的动画片不同,

水墨动画没有轮廓线,

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渲染,

浑然天成,一个个场景就是一幅幅出色的水墨画。

角色的动作和表情优美灵动,

泼墨山水的背景豪放壮丽,

柔和的笔调充满诗意。

它体现了中国画“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意境深远。

动画片全程没有对白,

却有着丰富的声画推动剧情发展,

讲述了一位坐船的文士晕倒在山边,

渔家少年相救,

文士醒来拿出古琴弹奏一曲,

原来渔家少年十分心动,

于是受其为徒的故事。

《山水情》虽然故事并不庞杂,

但是富含中国古典元素,

其中最明显的当是古琴这一贯穿全片的物品。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

是中华文化中当之无愧为地位最高的乐器。

而古琴在片中不难看出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精粹,

文士教渔童不仅是琴的技艺,

在影片接近尾声时,

文士为了渔童能够更进一步领略古琴的灵韵,

将其古琴赠送给渔童,

意指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之后渔童悟出了师父的苦心,

在山峦间感受自然的亘古之气,

行走中的文士听到了渔童感悟后弹奏的琴声,

完成了继承。

另外,

许多声画技巧都颇具中国诗词特色,

古琴的用意可谓托物言志的手法,

还有许多借景抒情的场景,

比如山间呼啸的风声恰如其分地渲染了道阻且长的传承优良文化的路途,

路漫漫其修远兮,

让人在这种美丽悠扬的意境中增添了伤感与反思。

当文士看到了鹰的成长联想到自己对渔童的教育需要更上一层楼时,

便是借物喻人之手法。

宋代人的审美趣味从曾经的人和事转变到自然景象的观察与体会。

这多数是因为中唐之后人们尤其是士大夫处于唐朝的富裕与安逸生活,

不必为基础消费资料担忧,

于是产生去过一种安然恬淡、

闲适享受的“归隐”生活的理想。

于是水墨画中渐渐得以体现出花鸟鱼虫以及自然风光的描绘。

类似于现代都市人厌倦了城市的生活,而逐渐对田园的宁静与朴素产生向往的情愫。

《山水情》以一种超脱的,不媚世俗的心境呈现于世人眼前,

正值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思索的,

正是在经济发展,

西方文化快速进驻中国市场、

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被边缘化的局势下的何去何从。

宋人们的自然追求在《山水情》中,

已然成为了本心的回归之呼吁,

然而可惜的是尽管为世界惊叹,

艺术影片终于还是无法存活,

以至于此片成了新世纪前最后的中国动画瑰宝。

1988年出品的《山水情》,

不仅作为中国水墨动画的收官之作,

也可以说是中国早期动画辉煌时期的绝唱。

并不是说中国之后就没有好的动画片了,

而是中国早期动画的那些将中国古典美学与现代电影技术之融合的艺术尝试与追求之后的断层问题,

早期中国动画不仅是时代赋予老一辈动画大师的历史使命

(在早期动画片中不仅能看到璀璨的中国文化,其中还富含作者针对时代变革的政治隐喻)。

更应当另新世纪的人尤其是现时的中国动画人值得庆幸的是:

我国的动画有着老一辈大师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山水情》在收入不利的情况下成为绝唱,

其内容也一定有着其时代哀思,

文士手中的古琴交给了渔童,

然而渔童会拿着这把古琴达到什么造诣,

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还是只是原地踏步,

还是放在一边兴味愈发寡淡,

文化传承道阻且长,

老一辈的动画大师开辟了这条文化道路,

他们将对后世的中国动画发展的希冀与衷心的教导,

通过《山水情》这一部类似作为中国早期动画的结尾传达出来。

视频加载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