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馮洪志是馮玉祥将軍的次子,1917年出生在北京。青年時期,遠赴海外留學。馮洪志經過一番苦讀,學有所成,成為了國際知名的專家。

馮洪志雖然長期僑居美國,但是從來不願意加入美國國籍。1982年,他向鄧小平提出想回國定居,為祖國做一番貢獻。但是卻遭到了鄧小平的婉拒,鄧小平直言現在不要急着回。

馮洪志身上有着怎樣的故事?為何鄧小平不建議他回國定居呢?這背後又有什麼隐情呢?

馮洪志1917年出生在北京,他的母親是馮玉祥将軍原配夫人劉德貞。雖然出生在将門之家,但是從小馮洪志和兄弟姐妹們就沒有享受過什麼特殊待遇。馮玉祥雖然戎馬一生,一度手握重兵,左右國内政局,但是他治家甚嚴,尤其對子女要求更為嚴格。

在馮玉祥的嚴格要求之下,馮家兄妹從小就過着普通平民的生活,享受不到什麼特權。馮洪志小的時候還住過茅草屋,還去放過羊。

在馮洪志的回憶裡,小時候家裡吃飯,幾乎頓頓都有窩頭。對一個孩子來說,這窩頭自然算不得什麼美味。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幼小的馮洪志心裡一度很不了解,明明父親做着高官,為什麼家裡頓頓要吃這難吃的窩頭呢?

一次馮玉祥突然問馮洪志,這個窩頭好吃嗎?馮洪志想說不好吃,但是又害怕觸怒嚴肅的父親,又不想違心地說假話。隻好老老實實說“父親在的時候好吃,父親不在的時候就不好吃”

馮玉祥聽了這個回答,莞爾一笑,他對馮洪志說:“這些窩頭雖然難吃,但是現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人連這個都吃不上。我讓你們吃窩頭,就是希望你們不要以為靠着我可以吃香喝辣。以後你們長大了都要自食其力,做一個有本事的中國人”

父親的一番話在馮洪志的心裡紮下了根,在他未來的人生路上,他始終奉行父親這一教誨。

12歲的時候,馮洪志就和二姐馮弗伐一起到蘇聯留學。後來姐弟倆又同時轉到德國留學,馮洪志進入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攻讀機械工程。以馮玉祥的身份,馮洪志姐弟倆的交際圈子自然也都是當時國内權貴的後代,譬如蔣介石次子蔣緯國,孔祥熙兒子孔令傑等等。

馮洪志姐弟倆雖然和他們有着交往,時常約在一起聚會,但是馮洪志始終内心清明,沒有因為玩樂而耽誤學業,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做一個有本事的中國人。

随着二戰程序,1941年當時中國和德國斷交,24歲的馮洪志便回到祖國。回國之後,馮洪志加入中國興業公司任機械工程師。當時中國興業公司的總經理是胡子昂,是著名的愛國商人。馮洪志在他手下工作,耳濡目染,不斷加深了自己愛國思想,也堅定了自己未來走實業救國,科技強國之路。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這一時期,也是中國抗戰到了最為艱難的時刻。戰火四起,國際援助越發艱難,實乃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急時刻。這個時候,就是比耐力,比決心,如果中國在這個時候沒有撐住,先洩了氣,那就是大禍臨頭。

此時的馮玉祥不能帶兵上陣殺敵,但是他卻四處奔走,号召群眾積極支援抗戰。馮洪志跟在父親身邊,跑遍四川。馮玉祥每到一地便召叢集眾,發表演說,号召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同赴國難”。父親強烈的愛國之情,激勵着普通群眾也深刻地感染馮洪志。

群情高漲之時,滿城山呼海嘯一般的怒吼“收複失地,還我河山!”“中國必勝!”這些畫面始終深刻在馮洪志的内心,直至晚年回憶起來他仍是滿腔熱血。

馮洪志跟随馮玉祥一年多,共籌集捐款23000多兩。父子二人把這筆捐款一分為二,一半給了國民政府,另一半則捐給了八路軍。

這一段親身經曆,更是讓愛國精神從此成為馮洪志割舍不掉的血肉記憶。

1945年抗戰即将勝利,胡子昂敏銳地意識到中國需要大批建設人才,就選派馮洪志去美國深造,學習工業。學成參與祖國的建設,馮玉祥也非常贊同,于是28歲的馮洪志就踏上了赴美深造的旅途。

在揮别家國之際,馮洪志内心不由自主又回蕩起,多年之前父親那一句叮囑“做一個有本事的中國人”

1945年初馮洪志赴美留學,先在紐約實體工學院拿到碩士學位,然後又考入加州大學攻讀博士。

抗戰結束之後,馮玉祥逐漸認清蔣介石的反動統治。1947年馮玉祥公開指出“蔣介石政權是中國所有腐敗政府的頂峰”,和蔣介石集團徹底決裂。1948年,馮玉祥乘坐遊輪回國,不幸遭遇火災去世。

身在美國的馮洪志聽聞父親死難消息,悲痛萬分。但是他化悲痛為動力,繼續苦讀學業。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美國。馮洪志激動萬分,他恨不得長出一雙翅膀飛回祖國,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所學。然而當時美國對新中國充滿着敵視,千方百計阻撓在美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回國。馮洪志也在美國人禁止出鏡的名單之上。馮洪志多次試圖想從加拿大經蘇聯回國,無奈的是這一計劃多次嘗試都沒有成功。

馮洪志隻能被迫留在了美國。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在美國,馮洪志要生存,他不得不開始在美國尋找一份工作。原本以馮洪志的學曆,想找一份高薪工作并不是什麼難事。但是50年代的美國有一條潛規則,華人要想謀到一份高薪的工作,必須要加入美國國籍。當時很多在美留學生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加入美國國籍。

但是馮洪志卻堅決不加入美國國籍。馮洪志的堅持讓他一時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但是馮洪志不以為然,他選擇從底層幹起。

馮洪志從普通車工幹起,憑着自己的學識和技術,一路奮鬥。多年之後,馮洪志已經成為美國有名的科研專家,甚至參加了美國核電站、核潛艇相關裝置的設計工作。而馮洪志也從一個車工做到了世界知名公司的副總裁。

馮洪志的奮鬥過程,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成名之後的馮洪志在美國有家有業,社會地位也不錯,但是他始終拒絕加入美國國籍。周圍的人很好奇,納悶馮洪志這麼好的條件為什麼不加入美國國籍呢?

起初的時候,馮洪志對這個問題大多笑而不答,被問多了,馮洪志都是一句話“我是馮玉祥的兒子,我不能忘記我是中國人”

中美關系緩和之後,70年代初期雙方互設聯絡處。1973年時值早春,馮洪志得到了一個消息: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黃鎮邀請他見面。

時隔多年,再見祖國親人,馮洪志内心激動不已,徹夜未眠。次日一早,他就早早來到會面地點。雖然是初次見面,但是對祖國的牽挂很快沖淡了陌生感。

黃鎮激動地說:“你是我到美國以後見到第一個沒有加入美國籍的中國僑民。這麼多年了,不容易呀,你真像你父親一樣,有一副硬骨頭!”

的确,馮玉祥的幾個子女都如出一轍地繼承了父親的性格,外表謙和,内心卻對自己認定的事情有着如山一般的執着和堅持。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會談之中,黃鎮問馮洪志有什麼要求。馮洪志思考了一會,說:“我唯一的希望就是獲得一張祖國護照”

在異鄉漂泊多年,将近花甲的馮洪志卻隻想要一張中國護照。這一句簡單的話語後面又包含着多少異鄉遊子的心酸、驕傲和執着。

幾個月之後,馮洪志迫不及待地踏上回國的旅途。當飛機抵達中國上空時,馮洪志把臉死死地靠在窗前,“貪婪”地注視着故鄉的風光。這一刻,馮洪志的心裡百感交集,祖國啊!我回來了!

1982年,馮洪志回國參加紀念馮玉祥誕辰100周年活動。

這一次,馮洪志在北京見到了鄧小平。

也就是在這一次會面之中,馮洪志向小平同志提出想回國定居,在有生之年再為國家做一點工作。

在場的人都以為小平同志會一口答應,但是沒想到小平同志聽了之後卻搖頭婉拒。

在衆人詫異之際,小平同志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倒覺得你不要着急回來,你在國外那麼多年,各方面的人物接觸多,對國外的事情熟悉,可以起到國内起不到的作用。在國外同樣可以為促進祖國統一和“四化”建設盡力嘛

馮洪志聽了小平同志一番話,頓感小平同志的高屋建瓴。因為父親的緣故,馮洪志去做促進統一的事情有着得天獨道的優勢。在台灣和美國,有諸多馮玉祥的舊部和同僚,有些話有些事由馮洪志去做,會比國内的人去做更為有效。而馮洪志當年和蔣經國等人也有同學情誼,在适當的時候能夠多一個溝通的管道。

馮洪志明白了這一層意思,也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他看來,身為炎黃子孫,隻要能為祖國做事情,在哪裡又有什麼關系呢?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傳回美國之後,馮洪志立刻和宋希濂等人組建了“和平統一促進會”,在僑界四處奔走,呼籲和平統一。

1985年,馮洪志特意去了一趟奉化。給蔣經國拍了很多故鄉的照片,還特地從蔣經國生母毛氏墓前捧了三杯土,裝在精緻的盒子裡。連同照片和親筆信,于1987年托人交給了蔣經國。

在這封信中,馮洪志苦勸蔣經國從民族大業和人心向背出發,早日開啟和平統一,力勸蔣經國恢複兩岸探親,也使骨肉分離者早日團圓。

在這裡不得不佩服鄧公的高瞻遠矚,最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親情友情。以往的時候,蔣經國對兩岸探親問題向來是冷處理,不回答不表态,就是放在一邊。而這一次,馮洪志的信卻起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蔣經國收到信很快就做出了反應,9月17日媒體報道蔣經國成立了一個五人小組研究開放大陸探親問題。9月25日,台灣宣布可以開放大陸探親。11月,台灣同胞就獲得了去大陸探親的許可。

一時間,多少白發蒼蒼的老兵踏上了回鄉的路途,他們或是為自己,或是為故友,終究是回到了魂牽夢繞多年的故土。

這次兩岸的“破冰”,馮洪志在背後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為祖國和平統一奔走之外,馮洪志也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之中。他經常往返于美國和中國之間,當時美國飛一趟中國單程都要20多個小時。飛一趟下來,年輕人也可能吃不消,更何況馮洪志此時已經年逾古稀。長途飛行使得馮洪志的雙腿浮腫,至少要兩天才能恢複過來。

馮玉祥次子,不肯入美國籍,1982年想回國定居,鄧小平為何婉拒?

親朋好友看到了紛紛勸馮洪志不要那麼辛苦,他卻倔強地回答“隻要國家強大,我吃點苦又算什麼?”

在他的努力之下,1988年上海和外國企業達成了一項污水處理裝置的技術轉讓協定,讓上海市民從中受益良多。1994年,中美雙方合資建設中國第一條輸煤管道協定,這條管道計劃從山西經河北到山東,全長602公裡。

多年以來,馮洪志為祖國四處奔走,自己的生活卻格外簡樸。他始終牢記父親的教誨“要平民化,要節儉”。身為一個身家不菲,知名企業的高管,他在美國卻隻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而不住别墅。

在海外數十載,馮洪志卻能始終不忘自己中國人的身份,拒絕加入美國國籍。這一切都說明了馮洪志拳拳愛國之情。

而在馮洪志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牆上,挂着一副國畫。畫上是巍峨的泰山,這幅畫馮洪志格外珍惜,視若珍寶。這幅畫就是父親馮玉祥的親筆。每當凝視這幅畫,馮洪志總是睹物思人,想到父親,想到父親的教誨,更想到心底深處的祖國。

全文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