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而為王,天縱奇才——魏帝曹叡

作者:曆史小北

公元226年5月17日 一代雄主曹叡在洛陽繼位,尊卞太後為太皇太後,郭皇後為皇太後,追谥其母甄夫人曰文昭皇後,封其弟曹蕤為陽平王。

魏文帝曹丕去之前給這位年輕的皇帝或者說魏國的基業留下了四位輔政大臣,這四位輔政大臣分别是——中軍大将軍曹真、鎮軍大将軍陳群、征東大将軍曹休、撫軍大将軍司馬懿。這是一個特别豪華的配置,兩文兩武,司馬懿和陳群都是當年太子四友的成員,與曹丕的關系遠勝一般人,而曹休和曹真則是宗親将領,不管在軍中還是朝廷上都有極高的威嚴,且忠誠可靠,這樣的輔政大臣對于國家來說是一種幸福,可是對于本該掌握全部權利的君主來說,這就是眼中的沙子。

生而為王,天縱奇才——魏帝曹叡

且看明朝張居正,西漢霍光,一旦出現這種重臣輔政,君主往往收回權力是十分困難的,消息傳到吳國,孫權十分輕視曹叡,認為曹叡不及曹操的十分之一,曹丕留給輔佐他的人不是皇親國戚就是書生,這哪能讓天下人信服呢?,陳群,曹真等人之是以以前能盡心盡力是因為害怕曹操的威嚴,而曹丕則是利用感情恩寵來籠絡他們罷了,如今曹叡年輕弱小,他們一定會搶奪權力,不思進取,結黨營私,我看魏國的大亂快要來了。(《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第七》)但是陸遜卻認為曹叡非常厲害,任用忠良之士,(聞皆選用忠良,寬刑罰,布恩惠,薄賦省役,以悅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時。)事實證明,陸遜是對的,在曹叡在位期間,孫權希望的事情一件也沒有發生。

很快,曹叡就擺脫了四位輔佐大臣,真正坐上了權力的頂峰,曹叡非常重視農業,每次春耕之前都要放下皇帝的架子,親自到田地裡,如同平民一樣的耕種幹活,遇到大旱等需要祭祀的時候,曹叡也是親臨現場,親自主持各種大小儀式,由于年少時經常研究律法,是以即位之後非常注重法理,并說出:刑獄與天下所有人的性命有關。每次朝廷有大案出現,他都要前去旁聽,他诏令設定律博士,改革漢法,制訂新律。又下令删減死刑條款,減少死罪;除死刑外,可以用财贖罪;減鞭杖之刑,以免苦打成招。曹叡在用人方面也做的非常的好,罷免了許多隻會紙上談兵的無能之人,如何晏,畢軌等人,有一些人甚至被終身剝奪了政治權利,而後選擇了很多有德行的人進入朝廷,堪比武帝曹操。

生而為王,天縱奇才——魏帝曹叡

曹叡對于大臣們的建議,一般都會虛心接受,即使覺得對方非常荒誕(曹叡自己的視角來看),也不會處罰這些敢于直言的大臣,反而對他們非常寬容,有一次楊阜經常看見魏明帝曹叡戴着繡帽,穿着半袖的缥绫衣服。他就問魏明帝曹叡:"這是行的什麼禮儀呢?"曹叡默不作答,但是後來不按禮法穿朝服就不敢再見楊阜。某一次,曹叡乘車到尚書台門前,陳矯見明帝親臨,便出門跪迎,并問曹叡有何見谕。曹叡說:"朕隻是想檢視一下文書而已。"陳矯聽罷便回應:"這些文書是臣的職分所在,而不是陛下您所應了解的事情。如果是臣做得不稱職的話,就請陛下罷免臣的職務。陛下最好回去吧。"曹叡聽到陳矯的話後,感到慚愧,便乘車回宮。自諸葛亮去世,吳蜀兩國的北伐同時終止,自從,曹叡開始大興土木,奢靡浪費,建造起了大量的宮殿,樓台,這些行為引起諸位大臣的極度不滿,太尉司馬懿,司空陳群,廷尉高柔,衛尉辛毗,少府楊阜,散騎常侍蔣濟等人上書希望曹叡改變現狀,但是曹叡表面虛心接受,實際上左耳進,右耳出,依然我行我素。

曹叡雖然不像曹操一樣四處征戰,但是他的軍事水準非常的高,就在曹叡即位的同年,孫權率領大軍五萬進攻江夏郡,江夏太守文聘急忙向朝廷求援,消息傳到洛陽,大臣們驚慌失措,認為應該讓重兵前去支援,但是曹叡穩定自若,認為我軍已經在與敵人對質狀态,孫權一定會先撤走。(今已與聘相持,夫攻守勢倍,終不敢久也)隻是讓治書侍禦史荀禹帶一千餘人慰勞前方的将士,晚上,這隻小部隊舉着火把被孫權看見了,誤以為曹叡的大軍到來,急忙撤走(於江夏發所經縣兵及所從步騎千人乘山舉火,權退走)。

生而為王,天縱奇才——魏帝曹叡

僅僅4個月後,孫權卷土重來,隻不過這次派遣左将軍諸葛瑾和張霸進攻襄陽,這個時候文聘已經去世,朝廷急需派遣一位新的猛将前去,曹叡環顧左右選擇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人選——司馬懿,而作為文官的司馬懿開始了他的傳奇的軍旅生涯,果不其然,張霸被斬殺,諸葛瑾敗退(吳将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将軍司馬宣王讨破之,斬霸)。

公元228年,漢丞相諸葛亮率軍走祁山道,出兵隴右,由于魏國看不起蜀國,是以并沒有任何防備,一時間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天水、南安太守甚至放棄守城向東逃竄,魏國天水守将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等投降諸葛亮,雍州刺史郭淮則退往上邽固守待援。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廣魏和安定)有三郡投降了諸葛亮,僅有廣魏郡和隴西郡拒不投降。隴西郡太守遊楚堅決抵抗。曹魏整個朝廷震動,群臣大驚失色。曹叡為了安撫群臣,表面上一副沒事人樣,好像對付諸葛亮很簡單一樣,實際上則是立刻讓大将軍曹真前去接替無能的夏侯楙,又讓張郃帶領着五萬步騎兵前去支援,但是這些還遠遠不夠,曹叡又親自駕臨長安,指揮前線,終于張郃在街亭擊敗了馬谡,諸葛亮隻能被迫退走。

生而為王,天縱奇才——魏帝曹叡

公元233年,步度根與轲比能互相勾結,意圖謀反,并州刺史畢軌立刻率兵北上,希望對外威震轲比能,對内警告步度根的效果,并給曹叡上了一道奏表,曹叡看後急忙指令畢軌退回并州,如果已經到了魏國的邊界就不要再前進了,就地停下,為什麼?因為曹叡認為步度根對于謀反必定捉摸不定,如果好言安慰,說不定就不會反了,反之,如果動用武力就一定會反!他們一定會在驚恐之下聯合起來反抗朝廷,哪裡還有什麼威震和警告呢?可是畢軌已經進軍屯陰館,遣将軍蘇尚、董弼追擊他們,果然,蘇尚,董弼與他們戰于樓煩,大敗,二将都戰死了,步度根的部落也都叛出塞外,與轲比能騷擾魏國邊界,掠奪百姓,搶奪财務,見到此情況,曹叡立刻派遣骁騎将軍秦朗率領大軍開赴邊界,轲比能等人不敢敵,隻能敗走漠北。

為了配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吳孫權率領十萬大軍第六次進攻合肥,吳兵三路北進。西路陸遜、諸葛瑾向襄陽,東路孫韶、張承向廣陵、淮陽,孫權自率大軍出中路圍合肥。征東将軍滿寵建議放棄合肥城,把吳軍引誘到壽春再殲滅,曹叡不同意,認為:東邊的合肥城,西邊的祁山堡,中路的襄陽城乃是魏國最重要的戰略性質的防禦堡壘,怎麼能不戰就放棄呢?随後曹叡再次禦駕親征,親自南下,一度認為隻要自己到了,孫權就一定會害怕撤軍逃走,事實再次證明曹叡的判斷沒有任何毛病,孫權見曹叡南下,果然退走,就這時候有人建議曹叡改駕前往長安督戰,而曹叡認為司馬懿對耗着沒有問題,足夠可以應對諸葛亮。同年,漢丞相諸葛亮病死,蜀軍内亂後退走。

生而為王,天縱奇才——魏帝曹叡

在曹叡在位期間,無論是蜀漢的北伐,還是孫吳的北上,又或者是遼東的公孫淵,還有北邊的步度根,轲比能等人,曹叡接能做到攻守自如,且曹叡用人不疑,不會應私廢公,他的政治能力和帝王術簡直是滿分,即使被諸多大臣阻攔也能順利執行,陳壽評價他:沉着剛毅,能按照自己的本心做事不被幹擾,有一代明主的風範。但是在當時百姓窮困,國家分裂,不先修德行以顯傳統,開拓帝王之基,卻貿貿然學秦始皇,漢武帝,大興土木,置長遠的打算于度外(明帝沉毅斷識,任心而行,蓋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時百姓彫弊,四海分崩,不先聿脩顯祖,闡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漢武,宮館是營,格之遠猷,其殆疾乎!)劉晔評價說:"秦始皇、漢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意思就是曹叡和秦始皇漢武帝是一類人,隻不過才能對比秦始皇漢武帝還差上一點罷了,曹叡還非常注重法律,重視農桑,他在位的12年,就是魏國最為強盛的12年,而曹叡則是雄才大略之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