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204-239年),字元仲,沛國谯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226-239年在位)、政治家,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皇後甄氏。

魏烈祖明皇帝曹叡(動漫版劇照)
曹叡的母親甄皇後原本為幽州刺史袁熙(袁紹次子)之妻,曹操打敗袁紹後,甄氏被曹丕所納。這個甄氏據說名甄宓(野史之名,正史未載),甄氏生得十分美貌,因而甚為得寵,生有曹叡和東鄉公主。曹叡從小相貌俊美、超凡脫俗,又年幼聰慧、博聞強識。他的祖父曹操對此十分驚異,因而倍加喜愛,常令他伴随左右。曹操曾經評價道:“我的家族基業有了你,就可以繼承三代了。”
建安二十一年(217年),祖父曹操東征孫權,曹叡就第一次和父親曹丕一起随征江東。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祖父曹操病逝,其父曹丕繼承魏王。同年五月,曹叡被封為武德侯,曹丕親自诏令時任侍中的笃學大儒鄭稱為曹叡之師,教授他經學。
黃初二年(221年),曹叡被封為齊公。同年八月,其母甄氏因為怨言而被曹丕賜死,曹叡也因母獲罪,廢為平原侯。
黃初三年(222年)三月,曹丕再次複其爵位,晉封曹叡為平原王。 曹叡雖是曹丕長子,但因其母被賜死而非善終,内心常懷不平,其父甚至一度打算立徐姬所生的曹禮為嗣。曹叡隻得小心謹慎,直到後來文帝下诏将其過繼給郭皇後為子,才得以進一步确立了他嫡長子的地位。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魏文帝曹丕駕崩,太子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父親安排的四大輔政大臣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的輔佐下,開始了他的執政生涯。東吳孫權見曹叡年輕繼位,多次發兵犯邊,都被曹叡遣大将文聘、司馬懿和曹休等分别擊破之。同年十二月,曹叡大封群臣,晉升太尉鐘繇為太傅、征東大将軍曹休為大司馬、中軍大将軍曹真為大将軍、司徒華歆為太尉、司空王朗為司徒、鎮軍大将軍陳群為司空、撫軍大将軍司馬懿為骠騎大将軍。
魏烈祖明皇帝曹叡(電視劇照)
太和二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民盡皆叛魏歸蜀,當時朝臣們都無計可施。年輕的曹叡卻出人意料的鎮定自若,他先派大将曹真、張郃等人率兵拒敵,自己則親往長安坐鎮。很快,馬谡被張郃大破于街亭(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東隴城鎮),蜀軍被迫撤回漢中,三郡再度平複。同年九月,大司馬曹休與東吳上大将軍陸遜在大戰于石亭(今安徽潛山縣東北),魏軍大敗,曹休不久便憤懑而終。
太和四年(230年)二月四日,曹叡釋出诏令,要求嚴格選撥有德行的官員,罷免無能之輩。十日,升大将軍曹真為大司馬、升骠騎将軍司馬懿為大将軍,封遼東太守公孫淵為車騎将軍。
青龍元年(233年),鮮卑步度根與轲比能聯合,曹叡命骁騎将軍秦朗率中軍征讨,最終降伏步度根及轲比能部。十二月,車騎将軍公孫淵将前來勸降的東吳特使張彌、許晏二人斬首上報,被晉封為大司馬、樂浪公。
青龍二年(234年),五次北伐曹魏的蜀相諸葛亮病逝,曹叡又在東線擊敗了孫權,這時的曹魏一片欣欣向榮之相。 然而,魏明帝曹叡喜好營建宮室、又好女色,繼位前期朝中有王朗等元老重臣勸谏、尚自收斂。
青龍三年(235年)之後,曹休、王朗、鐘繇、曹真、張郃、華歆等重臣名将都先後死去。正值壯年的曹叡大權獨攬,再無限制,于是大興土木、勞民傷财。當時,自三公起朝中大臣幾乎都曾上書予以勸谏,尤其朝中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谏,但明帝均未予理會。
景初二年(238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明帝诏命太尉司馬懿出兵征讨遼東。司馬懿統兵四萬,糧草一時難以維持,抵達遼東後又因大雨連綿,無法展開對公孫淵的攻勢。朝中群臣議論應該傳令退兵,明帝不為所動,最終司馬懿成功平息遼東叛亂,諸郡都歸屬曹魏。
也是在這一年(238年),魏明帝的健康狀況開始惡化。十二月二十四日,預感到自己天年不永的明帝,下诏任命皇叔燕王曹宇為大将軍,準備讓他輔政年幼的太子曹芳。二十七日,在曹宇的力辭下,免去其大将軍之職,另以故大司馬曹真長子武衛将軍曹爽代替為大将軍。
景初三年(239年)正月初一,太尉司馬懿率師從遼東回到黃河以北的河内郡駐紮。明帝傳令以驿馬急召司馬懿入朝,待其匆匆趕到,馬上被引入内宮。明帝拉着他的手囑咐其與大将軍曹爽共同輔佐太子,司馬懿恸哭,連連磕頭,答應了明帝的囑托。當天,曹叡即駕崩于洛陽宮嘉福殿,年僅三十六歲,谥号明帝、廟号烈祖,葬于高平陵(今河南洛陽市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東南部)。
魏烈祖明皇帝曹叡畫像
魏明帝雖在統治後期大興土木、廣采衆女,留下很大的負面影響,動搖了曹魏政權的根基。但其短暫的一生,在政治、軍事和文化方面還均是頗有建樹的。
政治上,曹叡處事沉着剛毅、明識善斷、深谙制衡之道,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得四個輔政大臣形同虛設。藉由西蜀和東吳戰事多發,他将曹休、曹真、司馬懿三人調往邊境,有效降低了三人對中央朝政的影響力。四輔臣中,僅陳群一人未出都城,但其從未掌過軍權,在朝也不過做個司空的虛銜,根本無法影響明帝的集權思路。曹休、曹真和陳群相繼去世之後,他把四輔臣中的司馬懿明升暗降,由大将軍升作太尉,軍政大權完全收歸在自己手中。若非他英年早逝,司馬氏代魏幾乎沒有可能性!
軍事上,他面對西蜀諸葛亮五次北伐、東吳孫權多次犯邊、北方少數民族屢次侵擾、遼東公孫氏反叛等情況。沉着冷靜處理,重用曹休、曹真、司馬懿、張郃、文聘等名将統兵,自己則坐鎮中央,牢牢把握最高決策權。正是由于他的坐鎮統籌指揮,才使得曹魏每次都能一一化解邊患危機。
文化上,曹叡設定崇文觀,征召文士于此,并鼓勵其文學創作。這裡聚集了何晏、劉邵、衛凱、蘇林、韋誕、何祯、缪襲、卞蘭、應璩、杜摯、夏侯惠、孫該、李康、左延年、蔣濟、桓範、毌丘儉等大量善屬文者。崇文觀是對漢代鴻都門學以“辭賦”取士方式的沿襲和發展,對下又影響着隋唐以後實行的科舉制。後來唐代弘文館的設立也均有沿襲崇文觀的影子,這是曹叡對中國文學史的一個巨大貢獻。曹叡本人也能詩文、善樂府,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稱魏之“三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