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哥周記」再說螢幕那端的“等待”和“尴尬”

作者:韓飛非我莫屬
「飛哥周記」再說螢幕那端的“等待”和“尴尬”

新媒體時代,輔導員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可以通過微信、QQ線上進行,即便與工作緊鑼密鼓地開展,也有利于增強師生見的互動。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輔導員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輔導員給同學發了資訊,半天也沒有回應,或者事情交流過程中,老師主動說了“謝謝”,而螢幕那端卻沒有了聲音。

輔導員和同學交流,隔着螢幕一行字一行字交代清楚,應該是互動性不錯,布置完工作,交代好細節,落實好時間,一般的結束語是在同學收到任務後“好的”之類的話中結束的,可現實總是無情打臉,輔導員老師說完了,想等待一下同學的态度,卻隻剩下“等待”了。

有的時候,輔導員老師臨時在微信裡給同學發了資訊,可能學生在上課沒有顧得上看,老師也能了解,早上看不到,那中午吧,中午看不到,那就晚上吧。

然而并沒有,一天下來,也不知道這位同學收沒收到老師的通知,沒有回複。

是手機沒有帶麼?按照正常思維,從早到晚不碰手機好像不太可能,是微信屏蔽了麼?好像隻要有網絡線上,微信都會跳出提醒,否則就不是好友,無法發出了。

隻能再找其他同學提醒他再看微信,有時會有回複“好的”,有時也會直接把事情辦好,螢幕那一端老師收到後,回複了“謝謝”,就又徹底沒聲了。

輔導員也蠻尴尬的,想不明白為什麼?

既然是一種對話,那就是“你來我往”,是一種程式,也是一種禮貌。

當然,可能有同學會說,老師你不就是想讓我們說聲“老師不用謝,客氣了,是我們應該做得”這些話麼,覺得“虛假”和“沒有必要”。

認為隻要完成了任務就好,不想要這些所謂程式上的“客套話”。

我想,這不是“客套”,這是“回報”,更應該是“回應”。

你沒有回應,輔導員老師也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有沒有了解,至于“謝謝”之後的回應那就隻剩下“尴尬”了。

在微信工作群裡,輔導員老師發了連結,有的同學會點開看一下,如果和自己有關,就會去點“再看”,輔導員布置了工作,也會及時回複“收到”,讓老師知道自己已經有了響應。

如果每次發通知,群裡都很安靜,也不知道這樣的“一”對“多”有沒有效果,那以後就要換一種方式,當面集中通知,這是不是也不符合現代社會的工作節奏,也會浪費一定時間。

當然,有的同學也會說,不用微信,不常點開微信。

未及時回複其實不可怕,隻要看到了就回複,而不是發了的通知一連三四五天都沒有動靜。

當真,你的微信就沒有用麼?

據我所知,你和父母都會有家族微信群,微信是大家都會使用的一種社交、辦公軟體。

發紅包的時候,估計一下子就跳了出來,也會點了進去。

說到底,還是欠缺了“規矩”,失去了“重視”,沒有當回事。

這樣的習慣若養成帶到了工作崗位上,你的上級上司可能就不會“等待”了,而是“另選他人”,你和别人的相處也會“漸行漸遠”。

有事說事,有一說一,禮貌互動,構成回應的“完整鍊”,不讓對方再“等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