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飞哥周记」再说屏幕那端的“等待”和“尴尬”

作者:韩飞非我莫属
「飞哥周记」再说屏幕那端的“等待”和“尴尬”

新媒体时代,辅导员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微信、QQ线上进行,即便与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展,也有利于增强师生见的互动。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辅导员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辅导员给同学发了信息,半天也没有回应,或者事情交流过程中,老师主动说了“谢谢”,而屏幕那端却没有了声音。

辅导员和同学交流,隔着屏幕一行字一行字交代清楚,应该是互动性不错,布置完工作,交代好细节,落实好时间,一般的结束语是在同学收到任务后“好的”之类的话中结束的,可现实总是无情打脸,辅导员老师说完了,想等待一下同学的态度,却只剩下“等待”了。

有的时候,辅导员老师临时在微信里给同学发了信息,可能学生在上课没有顾得上看,老师也能理解,早上看不到,那中午吧,中午看不到,那就晚上吧。

然而并没有,一天下来,也不知道这位同学收没收到老师的通知,没有回复。

是手机没有带么?按照正常思维,从早到晚不碰手机好像不太可能,是微信屏蔽了么?好像只要有网络在线,微信都会跳出提醒,否则就不是好友,无法发出了。

只能再找其他同学提醒他再看微信,有时会有回复“好的”,有时也会直接把事情办好,屏幕那一端老师收到后,回复了“谢谢”,就又彻底没声了。

辅导员也蛮尴尬的,想不明白为什么?

既然是一种对话,那就是“你来我往”,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礼貌。

当然,可能有同学会说,老师你不就是想让我们说声“老师不用谢,客气了,是我们应该做得”这些话么,觉得“虚假”和“没有必要”。

认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就好,不想要这些所谓程序上的“客套话”。

我想,这不是“客套”,这是“反馈”,更应该是“回应”。

你没有回应,辅导员老师也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有没有理解,至于“谢谢”之后的回应那就只剩下“尴尬”了。

在微信工作群里,辅导员老师发了链接,有的同学会点开看一下,如果和自己有关,就会去点“再看”,辅导员布置了工作,也会及时回复“收到”,让老师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响应。

如果每次发通知,群里都很安静,也不知道这样的“一”对“多”有没有效果,那以后就要换一种方式,当面集中通知,这是不是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工作节奏,也会浪费一定时间。

当然,有的同学也会说,不用微信,不常点开微信。

未及时回复其实不可怕,只要看到了就回复,而不是发了的通知一连三四五天都没有动静。

当真,你的微信就没有用么?

据我所知,你和父母都会有家族微信群,微信是大家都会使用的一种社交、办公软件。

发红包的时候,估计一下子就跳了出来,也会点了进去。

说到底,还是欠缺了“规矩”,失去了“重视”,没有当回事。

这样的习惯若养成带到了工作岗位上,你的上级领导可能就不会“等待”了,而是“另选他人”,你和别人的相处也会“渐行渐远”。

有事说事,有一说一,礼貌互动,构成回应的“完整链”,不让对方再“等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