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話長治②丨《丁玲近作》簽名本

丁玲與長治有着較深的文化淵源,她曾兩次到過長治。

第一次到長治是在全面抗戰爆發初期,她率領西北戰地服務團跟随八路軍總部轉移,曾在1937年12月底到過長治地區的武鄉、沁縣、沁源一帶。1938年春,丁玲滿含深情地寫下了《馬輝》一文,懷念在沁源認識的一個叫馬輝的同志,後來這篇文章被收錄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到前線去》一書中。

“書”話長治②丨《丁玲近作》簽名本

《到前線去》書影

第二次到長治,她和老伴陳明在長治市區東邊老頂山腳下的嶂頭村,度過了四年時光。陳明在《我和丁玲五十年》一書中,對他們在長治這一段時間的生活,專門用一個章節的篇幅進行了回憶。

他在書中提到自己到達嶂頭村的時間是1975年5月22日,丁玲先他一天到達。在嶂頭村,他們被安排居住在一個姓李的社員家裡,“那個房子是嶂頭村品質比較好的,磚房,屋子比較高,還有閣樓,閣樓不住人,是放東西的。一個院子裡面,連我們一共是三家,我們住正屋,坐北朝南,有一個大間,一個小間。……我們在農村的關系,老百姓都看得見,都放在心裡的,是以我們走的時候,他們是熱烈歡送啊。”

“書”話長治②丨《丁玲近作》簽名本

《丁玲近作》書影

我藏有一本1980年初版的《丁玲近作》,32開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近作叢書”之一。《丁玲近作》中收錄了《“牛棚”獨幕喜劇》《杜晚香》《我所認識的瞿秋白》等19篇文章,其中有《杜晚香》《我讀〈東方〉》《給一個文學青年的信》等3篇文章創作于其在長治居住期間。

尤其《杜晚香》是丁玲複出時的“亮相”作品。著名作家劉心武在《丁玲複出時首發〈杜晚香〉》一文中詳細介紹了《杜晚香》的發表經過:原本是他先以《十月》雜志編輯的身份約到了丁玲的《杜晚香》,但由于“丁玲複出國際關注”,時任《人民文學》雜志副主編的葛洛又從他手中把稿件搶走了。

“書”話長治②丨《丁玲近作》簽名本

丁玲的簽名

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負責人嚴文井也來了。原來他也得到通知,中央決定為丁玲平反,他們出版社也要趕編趕印丁玲的書,書裡也要收入《杜晚香》。”由此可見《杜晚香》對于晚年的丁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比較難得的是,書的扉頁上有丁玲的簽名,扉頁上面寫着:“朱燕蓉、高俊岐同志留念,丁玲,1980.12”。簽贈日期距出版日期不過短短四個月的時間。我曾到嶂頭村尋訪過受贈人的名字,但遇見的村民們都沒聽說過這兩個人。

關于丁玲的簽名書,著名作家、編輯趙家壁在他的著作《編輯憶舊》中有一則記載:

1933 年 5 月 14 日,丁玲、潘梓年被國民黨特務綁架,進而在社會上失蹤。左翼文壇及進步文藝界組成“營救丁潘委員會”,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營救運動。

為聲援營救丁潘的運動,在魯迅先生的建議下,趙家璧将丁玲尚未完稿的長篇小說《母親》編入“良友文學叢書”予以出版,并在《申報》《時事新報》等大報上刊登廣告,說《母親》問世次日将在良友圖書公司門市部出售編号簽名本一百冊,以此來表示對國民黨政權迫害進步作家的無聲抗議。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丁玲終于免遭國民黨特務組織的毒手,并在黨組織的幫助下,于1936年9 月逃離南京,輾轉到達中央所在地陝北保安。那麼,既然丁玲被國民黨特務綁架在前,《母親》出版在後,“良友”為何還會出售她的簽名本?當時的特務也想不明白,于是在簽名本發售的當日到“良友”鬧事,結果卻落了個灰頭土臉,掃興而歸。

原來,早在八十多年前,“良友”為擴大銷量,提高聲譽,在與作者簽訂出版合同後,便會提前請作者在空白紙上簽名百張,待書印好後,再把簽有作者姓名的紙張粘貼在書前,做成簽名本。

趙家壁先生的回憶,說明簽名書不隻具有收藏價值和版本意義,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作為與敵鬥争的武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