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话长治②丨《丁玲近作》签名本

丁玲与长治有着较深的文化渊源,她曾两次到过长治。

第一次到长治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她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跟随八路军总部转移,曾在1937年12月底到过长治地区的武乡、沁县、沁源一带。1938年春,丁玲满含深情地写下了《马辉》一文,怀念在沁源认识的一个叫马辉的同志,后来这篇文章被收录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到前线去》一书中。

“书”话长治②丨《丁玲近作》签名本

《到前线去》书影

第二次到长治,她和老伴陈明在长治市区东边老顶山脚下的嶂头村,度过了四年时光。陈明在《我和丁玲五十年》一书中,对他们在长治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专门用一个章节的篇幅进行了回忆。

他在书中提到自己到达嶂头村的时间是1975年5月22日,丁玲先他一天到达。在嶂头村,他们被安排居住在一个姓李的社员家里,“那个房子是嶂头村质量比较好的,砖房,屋子比较高,还有阁楼,阁楼不住人,是放东西的。一个院子里面,连我们一共是三家,我们住正屋,坐北朝南,有一个大间,一个小间。……我们在农村的关系,老百姓都看得见,都放在心里的,所以我们走的时候,他们是热烈欢送啊。”

“书”话长治②丨《丁玲近作》签名本

《丁玲近作》书影

我藏有一本1980年初版的《丁玲近作》,32开本,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近作丛书”之一。《丁玲近作》中收录了《“牛棚”小品》《杜晚香》《我所认识的瞿秋白》等19篇文章,其中有《杜晚香》《我读〈东方〉》《给一个文学青年的信》等3篇文章创作于其在长治居住期间。

尤其《杜晚香》是丁玲复出时的“亮相”作品。著名作家刘心武在《丁玲复出时首发〈杜晚香〉》一文中详细介绍了《杜晚香》的发表经过:原本是他先以《十月》杂志编辑的身份约到了丁玲的《杜晚香》,但由于“丁玲复出国际关注”,时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的葛洛又从他手中把稿件抢走了。

“书”话长治②丨《丁玲近作》签名本

丁玲的签名

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严文井也来了。原来他也得到通知,中央决定为丁玲平反,他们出版社也要赶编赶印丁玲的书,书里也要收入《杜晚香》。”由此可见《杜晚香》对于晚年的丁玲,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比较难得的是,书的扉页上有丁玲的签名,扉页上面写着:“朱燕蓉、高俊岐同志留念,丁玲,1980.12”。签赠日期距出版日期不过短短四个月的时间。我曾到嶂头村寻访过受赠人的名字,但遇见的村民们都没听说过这两个人。

关于丁玲的签名书,著名作家、编辑赵家壁在他的著作《编辑忆旧》中有一则记载:

1933 年 5 月 14 日,丁玲、潘梓年被国民党特务绑架,从而在社会上失踪。左翼文坛及进步文艺界组成“营救丁潘委员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营救运动。

为声援营救丁潘的运动,在鲁迅先生的建议下,赵家璧将丁玲尚未完稿的长篇小说《母亲》编入“良友文学丛书”予以出版,并在《申报》《时事新报》等大报上刊登广告,说《母亲》问世次日将在良友图书公司门市部出售编号签名本一百册,以此来表示对国民党政权迫害进步作家的无声抗议。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丁玲终于免遭国民党特务组织的毒手,并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于1936年9 月逃离南京,辗转到达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那么,既然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在前,《母亲》出版在后,“良友”为何还会出售她的签名本?当时的特务也想不明白,于是在签名本发售的当日到“良友”闹事,结果却落了个灰头土脸,扫兴而归。

原来,早在八十多年前,“良友”为扩大销量,提高声誉,在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后,便会提前请作者在空白纸上签名百张,待书印好后,再把签有作者姓名的纸张粘贴在书前,做成签名本。

赵家壁先生的回忆,说明签名书不只具有收藏价值和版本意义,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作为与敌斗争的武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