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度:司馬南、張捷評聯想引發對國外資本收割中國企業厚黑操作的考問

文/楊晨

在司馬南炮轟聯想之後,張捷教授評論聯想事件的視訊又火了,他揭示了聯想國有資産流失背後的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當時國有企業和幹部職工手裡都缺錢,那麼當時許多這樣的國有企業是被甩包袱出去給了國内外各路資本家。回顧當初,改革開放前數十年間,中國物價和收入水準十分穩定,開放後不久,人民币對美元的比價從一比一下降到一比三點幾,後來這一比例一路下滑到一比八點幾,黑市達到一比十幾,美元憑什麼要用這樣的比價和人民币挂鈎?除了空口白牙,掌握世界金融話語權的美西洋人沒有給中國人一個合理的解釋。

深度:司馬南、張捷評聯想引發對國外資本收割中國企業厚黑操作的考問

按照這一與國際接軌、與美元挂鈎的貨币比價,中國的國内資産、産值、人民收入,都大大縮水了。建國後數十年一直保持穩定的國内資産、産值員工收入和物價,在新的與美元對仗的比價中一下子減少數倍,而當時的國企和國企從業人員的生活水準,自然陷入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美西日等國資本以投資為名收購國有資産并物色他們欣賞的國内買辦充當他們的代理人,堂而皇之地以各種套路擷取我國廉價良性資産的事情層出不窮。可當時,中國人對洋人和買辦的這些套路并不熟悉且這種套路還總愛打了相關政策的擦邊球,或幹脆違規操作将公家資産由公轉私。這樣的騷操作,在當時往往還冠以開放或“改制”的光環,令人不勝唏噓。現在,恐怕也到對這些問題梳理清算一下的時候了,他們當初拿走國企股權和如今的利益配置設定到底合不合理?當初在特定環境下國企股權轉移操作産生如今問題,引發的争議也很大,對此是否也得讨個說法拿個對策并真正得到解決?司馬南評聯想事件,足以讓我們看到我國的有識之士和廣大人民群衆的普遍呼聲。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要認真考慮一下,開放初期,國外利用不對稱經濟優勢将我國經濟一定程度上做空做小,随後外資、買辦大舉廉價收購我國資産這個十分具有不公平市場操作性質的問題了,且有必要在新的時期對這一問題形成的局面加以調整、修正和再平衡。

許多國家、集體和國内其他良性資産、股權,經過一系列套路成為了有洋人背景或國内資本家的企業。不論是國内還是國際的資本家,往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技術進步和創新上的追求,遠無實業家專注,更沒有國資和民族企業為中國經濟、産業、民生發憤圖強的情懷。通過多年來觀察美西日資本與國内買辦做事的脈絡:起初是攫取财富的狂歡;接下來就要收割一個國家的良性資産和群眾血汗;再接下來,它們的野心還将進一步的膨脹,國際資本驅動主導或受其控制的企業,最終極有可能會走到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對立面上,并進入資本霸權國家圍堵中國的“工具箱”。 在中美交鋒激烈的這幾年,被美西操控的資本和企業,自然要為主子服務、辦事,立場很難站在中國這一邊,于是就出現了某想在5G上對我國高科技企業華為捅刀子的事情。我們要謹防此類企業淪為被國外反華勢力利用的破壞我國經濟社會安全穩定和發展程序的風險因素。

經過多年的發展,被國外資本及其買辦收購、驅動的企業,大多在技術創新上無所建樹,卻催生大批壟斷市場的應用,大家發現沒有,沖擊了我國統行業的同時,這些境外資本的宗主國卻很少發展這樣的經濟模式。這些壟斷資本随時可能在我國市場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導緻我國市場經濟出現風險、消費者利益難以保障,幸好國家迅速出手,近年來在反壟斷方面采取了很多及時有效的措施確定市場穩定、維護消費者利益。境外反華勢力尚未能通過國外壟斷資本及其買辦在國内興風作浪。

當然,這裡我們不做聯想就是被境外資本控制或買辦企業的讨論。而是想說,幾十年開放的經驗告訴我們,幾乎沒有一家美西日資本控制的企業,形成中國産業核心的競争力,此類企業在技術創新上不思進取、乏善可陳,更沒有實作共同富裕,但在壟斷和收割國内市場上倒是十分鑽營。大量良性社會物質人力資源為這些企業的資本家和國外賺大錢服務更是極不合理,有關資源向外資、買辦企業傾斜的現實和政策都應當做出徹底的調整。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在中國攫取大量财富卻不思回報的同時,還動不動還搞出個“新疆棉”、坑害我國消費者後“不召回”或辱華,以及什麼對中國企業背後捅刀子、那國内市場賺的錢補貼國外市場這樣幹涉中國内政、惡心中國人的事情出來,這樣的企業就算是被掃地出門或暴雷,對我國經濟不但沒壞處,還有淨化産業和市場空間的好處。

回顧四十多年來,快速推動我國高品質發展、技術振興和大量回報社會的企業,幾乎不是國企就是專注于産業實業和技術進步的民族、民營企業。中國現在事實上已經是世界制造業、工業、貿易第一大國,也是高科技領域快速上升的新興大國,部分技水準名列世界前茅,這些成就的取得和外企以及買辦企業有幾毛錢的關系?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