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共兩大才子“二喬”名字的由來和主席為他們做出的評判

作者:大漠孤煙8342

胡喬木和喬冠華二人都是有名的才子,一個在黨内有着“中共一支筆“的美譽,一個在外交領域大放異彩。兩人是同鄉,皆來自江蘇鹽城,師出清華,年齡相當(一個出生于1912年,一個出生于1913年)。

胡喬木原名胡鼎新。1937年,他跟随馮雪峰到延安後,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喬木。語出詩經《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嘤嘤,出自幽谷,遷于喬木”。同時,他把自己妻子李桂英的名字改為與喬木相呼應的“谷羽”一名。

中共兩大才子“二喬”名字的由來和主席為他們做出的評判

青年時期的胡喬木

喬冠華,外交領域赫赫有名,同時文筆了得,也是中共黨内公認的“才子”,“筆杆子”。1938年,喬冠華來到香港進入《時事晚報》社工作。他不便用自己的真名在該報上發表文章,便取“喬木”這一筆名。他認為“自己個子高,人又很瘦,類似一棵高大的樹木”。

抗戰時期,身為中共中央秘書的胡喬木經常以“喬木”的筆名在延安的《解放時報》上發表文章。胡喬木的同鄉,同為鹽城人的喬冠華則在南方的香港《時事晚報》上以“喬木”的筆名在報刊上發表文章。那時,不明就裡的人以為這兩個“喬木”是一個人,鬧出了很多趣事。

為了将兩個喬木加以差別,人們将延安的“喬木”,即胡喬木稱為“北喬”,把在香港的“喬木”,即喬冠華稱為“南喬”。

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8月,胡喬木作為毛澤東的随行人員,從延安來到重慶參加國共談判。來到重慶的胡喬木仍然以“喬木”的筆名在重慶的《新華日報》上發表文章。喬冠華此時已是《新華日報》編委兼該報國際述評專欄負責人,他也經常以“喬木”的筆名在《新華日報》上發表文章。文章刊出後,讀者弄不清到底那篇文章是“北喬”的,哪篇文章是“南喬”的。讀者希望他們兩人中有一個将名字改一下,以便讓讀者容易分辯其文章到底是誰的。然而兩人誰也不願相讓。

中共兩大才子“二喬”名字的由來和主席為他們做出的評判

主席與胡喬木

當有人勸說“南喬”喬冠華将“喬木”的名字改一下時,他堅決反對,說自己本來姓喬,加上一米八三的身高,正像一棵挺拔高大的喬木用喬木一名,名副其實,不能改。

中共兩大才子“二喬”名字的由來和主席為他們做出的評判

喬冠華與基辛格

有人隻好去勸“北喬”,即胡鼎新改名。胡鼎新則說自己到延安後之是以取‘喬木’一名,就是一心要作中國革命的棟梁之材。另外,其妻之名谷羽同樣來自《詩經》,名字可不能改。

正在重慶的毛澤東得知此事後,親自出面為二人作了調停。經毛澤東評判北喬胡鼎新,在“喬木”一名前加上自己的姓,改成了“胡喬木”。而“南喬”喬冠華本來就姓“喬”,是以讓他保留了“喬木”的原名。

南喬留姓,北喬用名。主席的方案,不偏不袒,二人欣然接受。此後名字之争落下帷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