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葛水準 王明倫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生。
禹終平绛水,舜亦改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今人不知此,箫鼓謝年豐。
——宋·範仲淹
01/ 美輪美奂的崂山海岸線
郁達夫遊覽崂山之後講:“要講偉大,要講耐人尋味,自然是外崂沿海一帶,從白雲洞、華嚴寺到太清宮的路。”這自然講的是崂山的前山陽面。崂山拔海而立,山海相依,崂山是道教的發祥地,講究的就是陰陽。崂山陰陽兩面的風光,一山一海,是自然的展現,也是道教的象征。
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無數海灣、岬角和半島。崂山海帶線北起王哥莊街道江家土寨後小北河口,南至崂山頭,又折而向西,直到大麥島西山根,繞山海帶線長達103.7公裡。
圖檔來源|CCTV-9航拍中國
崂山是燕山運動晚期的侵入花崗岩,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經風化侵蝕。沿垂直高角度切節理發育,四周山體崩塌。形成衆多孤峰突兀的風景地貌。燕山期對于中國的東部地質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時期。在此期間,由于鄂霍次克闆塊和伊邪那岐闆塊先後與歐亞闆塊東北部碰撞,不僅造成了包括中國東部在内的大面積地區的褶皺隆起,形成李四光命名的“新華夏構造體系”,而且使歐亞闆塊逆時針旋轉了30度,使這一闆塊逐漸接近現在的取向。
大量斷層的出現,還造成了燕山期中國東部強烈的岩漿活動。崂山山區的山體延伸入海,構成了沿海的陡壁、岬角、島礁,海灣和潮灘。這可能是因為這一地區的地殼在莫霍面處發生滑脫,大陸性的地殼直接推覆到了大洋性的地幔岩石圈之上。在這些岩漿活動中噴出或侵入的岩漿增加了華南地區岩石圈的剛性,進而使之在以後的構造運動中相對比較穩定,在今天也是中國地震較少出現的地區之一。
崂山海岸主要是花崗岩構造,特别是以崂山頭為中心,北至黃山,西至鮑魚島一段海岸,陡峭險峻,有些懸崖峭壁離岸僅幾米,水深即達10-20米,盡管岩質堅硬,但仍可見海蝕洞穴,海蝕裂隙等。崂山沿海岬灣相間,岸線曲折,構成岩石海岸的花崗岩岩層,海岸地貌特征不同,崂山東部的堅硬花崗岩海岸面對開闊海域,岸壁直立陡峭,連同斷崖山體高度達10-100米以上,海蝕崖低部海蝕洞比比皆是,崖腳處岩塊石礫堆積于狹窄的礫石海灘上,不同大小的礫石遭受波浪沖蝕,形成渾圓狀和扁圓狀,在岬灣連接配接處又有礫石堤堆積。
圖檔攝影|紀春章
在崂山西南岸,由火山碎屑岩組成的石老人岩石岸,因岩層破碎,岩礁突起,海蝕柱屹立其上,以石老人最為典型,成為崂山海岸勝景。崂山太清宮至鮑魚島一帶為斷層海帶,常年激浪洶湧,海蝕崖高達30米左右,崖下無海灘,海蝕穴千姿百态。
從地質成因看,崂山的海岸類型主要有侵蝕型海岸、堆積型海岸、複合型海岸和冰碛型海岸。侵蝕型海岸,以崂山頭為中心,分布于北至黃山,西至鮑魚島一段海岸,陡峭險峻,由崂山花崗岩組成,岸線曲折,海灣衆多,形成海蝕平台、海蝕柱、海蝕洞等地貌形态。堆積型海岸,主要分布在海灣的灣頂地區,主要有岸堤、高沙灘和低沙灘,個别地區還有沙丘,以及連島沙壩型海岸、太清宮前一帶的潟湖型海岸、冰碛海岸、流清河口殘存終碛堤等。複合型海岸,同時具備侵蝕型海岸和堆積型海岸特征,主要分布在北起巉山半島、南至崂山東南角八仙墩一帶。冰碛型海岸,以鮑魚島附近的巨礫灘海岸為典型。此外,崂山東側,從曉望河入海處到太清宮東側的黃山海岸,是中國海岸上惟一一段主要由冰碛物組成的海岸。
崂山有海灘,多為岩灘、散灘、碎石和粗砂礫石。
小島海灣,在王哥莊村北6公裡,石人河與土寨河入海處。自即墨市鳌山頭起,西南至崂山區野雞山形成海域,面積約40平方公裡,大多為岩岸和沙岸。
王哥莊海灣,在王哥莊村東北曉望河及王哥莊河入海處。由大台子西北至小蓬萊構成海灣,朝向東北,海灣南北長3.1公裡,寬2.3公裡,面積約5平方公裡。
仰口海灣,在王哥莊村南4.5公裡鷹定崮東麓.南起泉嶺角,北至峰山角,形成一彎月形海灣,南北長2.2公裡,面積為215平方公裡,水深2-6米,因該灣靠近仰口村,故名。仰口海灣金沙細軟,海水清澈,無海流影響,周圍風光秀麗,是優良的海水浴場。
青山海灣,在王哥莊東南,青山村東側,北依黃山頭,南臨三畝頂,兩山之間形成了一個天然海灣,面積約1平方公裡,水深4-6米,最大水深為11米。
太清宮海灣,在太清宮南側,海灣東起釣魚台,西至大平岚,東西長3公裡,寬1.1公裡,面積約4平方公裡,水深6-10米,最深處12米,可停泊小型旅遊船隻。
流清河海灣,在東、西麥窯村前,南窯半島與小平岚之間,海灣東西長3公裡,寬1.5公裡,面積約4.5平方公裡,水深12.6米,因該灣在流清河入海處,故名。流清河灣沙軟水碧,周圍群峰環翠,景色旖旎,是優良的海濱浴場。
沙子口海灣,在沙子口村南,栲栳島和小鳳台環抱成灣,海灣長1.7公裡,面積約為2.98平方公裡,分東、西兩港,是崂山最大的漁港碼頭。清代以前,沙子口灣與登瀛灣統稱為董家灣。
石老人海灣,東起菊花圈海岸西至煙墩角,海岸線長2.2公裡,海灣面積3.23平方公裡。石老人以西為漁業中心漁港,灣内為休閑、旅遊港口和海水養殖。2005年開始辟為旅遊休閑區。
石老人是我國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蝕柱景觀。千百萬年的風浪侵蝕和沖擊,使崂山腳下的基岩海岸不斷崩析下的石老人崩塌後退,并研磨成細沙沉積在平緩的大江口海灣,唯獨石老人這塊堅固的石柱殘留下來,乃成今日之形狀。從西北方向望去,這塊海中奇石極像一位老人,唯妙唯肖。
大江口海灣,東起煙墩角,西至山東頭碼頭。海岸線長4公裡,海灣面積10平方公裡,水深3米~8米。灣東北部近岸處多散礁,海蝕地貌發育,海蝕洞、海蝕柱較多,最東端有“石老人”明礁和石老人漁港。因該灣底平沙細,俗稱“大沙圈”,又因午山南側多條澗水彙成大沙河至此入海,又名“大沙口”。
轉自:崂山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