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冬日塔克拉瑪幹 圖檔作者:王威)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耳性,新疆焉耆方言音讀為【èr xing】

其一指“記性”,其二指“聽力”

“沒耳性”也有兩層意思,其一指

“記性或者聽力不好、健忘、随聽随忘”

其二喻指“說了不改”或者“不記教訓”

與“記吃不記打”義相近,如:

1、人老了耳性不濟,聽啥話都隐隐呼呼的。

2、這孩子耳性差,老師課堂上講的東西,

一下課就全忘完哩。

3、我把你個沒耳性的東西,

罵上多少遍都沒用,你還是照舊那樣。

4、你看我這耳性,明明聽了幾遍,

可就是啥都沒記住。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耳性,正音讀為【ěr xìng】或者【ěr xing】

其一指受了告誡之後,沒有記在心上

依然犯同樣的毛病,

叫做沒有耳性(多指小孩子)

其二指“能記住聽過的話”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焉耆方言中的“耳性”源自關中方言

“沒耳性”在西南官話叫“無耳性”

粵語中的“冇耳性”指“真健忘”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

龔自珍《世上光陰好》詩:

“高情塵不滓,小影淚能紅。

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聰。”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

“薛蟠連忙自己打了一個嘴巴子,

說道:‘沒有耳性,再不許說了!’”

《醒世姻緣傳》第六十六回:

“小素姐的家法,隻是狄希陳沒有耳性,

好了創口忘了疼的。”

《淞隐漫錄·三十六鴛鴦譜》:

“暖愛心香郁,圓知耳性聰。

但酬兒女願,何苦學英雄?”

管桦《闖台》:

“要麼我說你們怎麼沒耳性呢?”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金大班突然覺得一腔怒火給勾了起來,

這種沒耳性的小婊子,

自然是讓人家吃的了。”

記吃不記打,一點沒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