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塔克拉玛干 图片作者:王威)
耳性,新疆焉耆方言音读为【èr xing】
其一指“记性”,其二指“听力”
“没耳性”也有两层意思,其一指
“记性或者听力不好、健忘、随听随忘”
其二喻指“说了不改”或者“不记教训”
与“记吃不记打”义相近,如:
1、人老了耳性不济,听啥话都隐隐呼呼的。
2、这孩子耳性差,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
一下课就全忘完哩。
3、我把你个没耳性的东西,
骂上多少遍都没用,你还是照旧那样。
4、你看我这耳性,明明听了几遍,
可就是啥都没记住。
耳性,正音读为【ěr xìng】或者【ěr xing】
其一指受了告诫之后,没有记在心上
依然犯同样的毛病,
叫做没有耳性(多指小孩子)
其二指“能记住听过的话”
焉耆方言中的“耳性”源自关中方言
“没耳性”在西南官话叫“无耳性”
粤语中的“冇耳性”指“真健忘”
龚自珍《世上光阴好》诗:
“高情尘不滓,小影泪能红。
玉茁心苗嫩,珠穿耳性聪。”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薛蟠连忙自己打了一个嘴巴子,
说道:‘没有耳性,再不许说了!’”
《醒世姻缘传》第六十六回:
“小素姐的家法,只是狄希陈没有耳性,
好了创口忘了疼的。”
《淞隐漫录·三十六鸳鸯谱》:
“暖爱心香郁,圆知耳性聪。
但酬儿女愿,何苦学英雄?”
管桦《闯台》:
“要么我说你们怎么没耳性呢?”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金大班突然觉得一腔怒火给勾了起来,
这种没耳性的小婊子,
自然是让人家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