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色娘子軍》演出現場 記者 尚洪濤 攝
作為中國芭蕾史上的裡程碑式的作品,《紅色娘子軍》将西方芭蕾的技巧與中國民族舞蹈的表現手法結合,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形象,半個多世紀來風靡中國。12月1日晚,在由文化和旅遊部、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承辦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開幕式上,半個世紀來曾多次亮相西安舞台的《紅色娘子軍》獻上了經典的開場演出。現場座無虛席,老一輩觀衆情懷滿滿,年輕的觀衆也熱情高漲。
将柔美與韌性融為一體,揮舞着長槍大刀在舞台上旋轉跳躍……台上的舞者們揮灑自如、傾情演繹,台下的觀衆們如癡如醉、沉浸其中。首演于1964年的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中央芭蕾舞團集體創作的首部大型芭蕾舞劇,講述了在海島椰林中一支頑強的“娘子軍”為了反抗壓迫、奪取勝利而英勇殺敵的“戰鬥故事”。中央芭蕾舞團老一輩藝術家們通過集體創作,塑造了“腳穿足尖、頭戴軍帽”的娘子軍形象,成就了以西方芭蕾舞蹈形式來反映中國文化,是展現民族精神與氣質的中國芭蕾經典之作。
中央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助理、芭蕾大師徐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紅色娘子軍》用民族芭蕾精品歌頌黨歌頌人民,是中國芭蕾史上的一座裡程碑。這部劇不僅在全國各地上演,也走遍世界、巡演無數,她不僅是中國的芭蕾舞劇,也是世界的優秀芭蕾舞劇。”
舞台上,“鬥笠舞”“大刀舞”等經典段落不時掀起現場的高潮,演員忘我投入的演繹,赢得了觀衆一次又一次的掌聲,脍炙人口的經典旋律也為整場演出注入了音樂的靈魂。演出結束時,全場掌聲經久不息,收獲了如潮般的好評。徐剛表示,對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員們而言,《紅色娘子軍》的一招一式都是教科書一般的存在,是每個“中芭人”的必修課。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芭人”一直在續寫着屬于中國芭蕾的藝術佳話。“從第一代‘瓊花’白淑湘老師到後來拍成電影的薛菁華老師,一直到現在第六代‘瓊花’,我們的演員是一代一代傳授,手把手地教,到現在‘00後’的演員也已正式登台。”徐剛透露,這麼多年劇組在尊重經典、不斷傳承的同時,也跟随時代進步做了一些小的調整,“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很多道具都壞了,那麼就重新制作,有的甚至已經用3D技術列印了。再比如,我們在幕間加的旁白,既是為了讓年輕的、沒有看過的觀衆迅速了解劇情,同時也是為舞美換景争取時間。”
徐剛很高興《紅色娘子軍》能作為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的開幕演出:“芭蕾舞是一種國際的舞蹈語言,用它來講述中國故事,并且是紅色題材的革命故事,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一種結合和交流。正如《紅色娘子軍》的足迹去過世界很多地方,絲綢之路連接配接着幾個大洲和大洋。我們此次能夠來到藝術節,為西安的觀衆、為全世界的觀衆表演,非常榮幸,也意義非凡。”
記者職茵 實習生李哲一
【來源:西安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