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南大學:優化“推優”全鍊條 取得育人新成效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新探索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需要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接續奮鬥。要源源不斷把各方面先進分子特别是優秀青年吸收到黨内來。

共青團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加強對共青團員的政治引領,積極向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抓好“推優”工作,是黨賦予共青團的政治職責,是共青團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關鍵舉措。《共青團推優入黨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印發以來,各級各地團組織進行了實踐探索。本報即日起特辟專欄,刊發一批來自基層的好經驗好做法。

---------------

從大一遞交入黨申請書,到經過團内“推優”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再到确定為黨員發展對象,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生古再麗努爾感受到了學校全鍊條“推優”流程的規範化與有效性。在系統的教育訓練安排和一對一的聯絡人培養下,古再麗努爾在成為入黨積極分子期間接受了常态化的指導與培養。

近年來,東南大學不斷完善“推優”工作,研究出台了《東南大學深化共青團改革的若幹措施》,以參與團中央“推優”試點工作為契機,将“推優”改革試點建立作為學校共青團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推優”工作的創新性、實效性、師生滿意度持續上升,學生黨員發展品質穩步提升。

“高校是推薦優秀團員青年入黨的主陣地,全方位做好‘推優’工作,積極向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是高校共青團發揮為黨育人政治功能的重要展現。”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家茂表示。

從黨建工作的源頭發力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的學生曹一睿在全鍊條的“推優”工作引導下,有了清晰、完整、豐富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通過各類“微課堂”“雲講演”以及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曹一睿在入黨過程中更有成長感。

這些完善入黨積極分子培養教育的工作機制,實作了學校“推優”數量和品質的雙提升,進一步築牢青年學生成長成才根基,打造為黨育人新格局。

“‘推優’改革試點建立工作啟動以來,全校各院系在基本工作要求的基礎上分類施策,有序推進,加強黨建帶團建,突出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在院系黨組織的有力上司下,團組織積極推動建立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陣地、課程、項目,建構科學合理、保質保量的‘推優’工作體系。”東南大學團委負責人楊文燮介紹。

各類陣地、課程、項目的建設,為團員的科學化、規範化入黨工作提供了支撐,真正讓先進團員在入黨流程中思想上得到淬煉、理論上得到提升,把好了黨員發展的“入口關”。2020年、2021年該校發展學生黨員堅決落實兩個“100%”,全面做到28周歲以下學生入黨,100%從團員中發展,100%經過團組織規範化“推優”程式和全流程培養環節。

機制創新為“推優”保駕護航

精準的“選優”“育優”機制是做好“推優”工作的前提。東南大學不斷完善黨員骨幹聯系班級團支部的工作機制,持續加強對“推優”等工作的指導。針對少數民族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多的情況,該校公共衛生學院黨委書記吳淩堯常态化深入所聯系的團支部開展談話調研,精準制訂符合學生實際的“推優”發展方案。

“在公共衛生學院,新生剛入學,學院老師就會深入各個團支部宣講,向新生介紹黨的光輝曆史和偉大事業,激發新生入黨積極性。”古再麗努爾說,“學院安排了一對一的聯絡人對我們開展常态化跟蹤培養,解決培養過程中的薄弱環節。”

在過去的兩年間,公共衛生學院學生的整體入黨申請率顯著提升,不同特點的學生在“推優”過程中都得到了精準指導,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品質穩步提高。

“學院黨委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學院黨組織上司和監督,将‘推優’整體工作納入學院黨建考核點,将‘推優’工作的規範度納入對全院團組織的考核評價體系。根據學業成績、綜合評價及群衆基礎,切實制定優秀團員評價名額,從嚴從實做好‘推優’工作。”能源與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錢怡君介紹道。

同時,東南大學着力抓好基層團幹部隊伍建設,常态化組織學習相關制度檔案,幫助團幹部熟悉并掌握“推優”工作的方針和要求,不斷剖析新時代學生的特點,規範“推優”程式,強化培養過程,提高“推優”工作水準。

讓“推優”工作落地有聲

如何将“推優”工作落到實處,如何讓學生在“推優”過程中更有獲得感,如何提升入黨積極分子培養的實效性,成了該校資訊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所學生黨支部書記唐大偉思考的問題。

“在我們的學生宿舍社群、實驗室公共空間等,學院開展黨建、團建,讓我們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唐大偉介紹。

唐大偉所在的學院還建立了可供入黨積極分子學習、活動、研讨的相對固定陣地。在這裡,學生們可以交流研讨,分享學習心得。過去的一年中,黨史學習教育成為這些學習陣地的鮮明主題,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黨史的學習與認知。

據了解,東南大學的“推優”試點工作通過一年多的建立,有效強化“推優”前的引導培養、重點突出“推優”過程中的指導培養、常态延續“推優”後的教育培養,使“推優”前、中、後3個環節間有機關聯。

各院系在“推優”工作中,全面考察團員青年大學習、信仰公開課、校院兩級“青馬工程”等參與情況,落實“1+10+20+X”培育細則,即參加不少于1周的集中理論學習;參與不少于10次黨團組織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獲得不少于20小時志願服務時長。此外,各院系依托本機關黨建工作中的特色項目和團委工作中的品牌活動,開展針對入黨積極分子的特色培育環節。

經濟管理學院團委書記林瓊認為,“正是這些細則的落實,促使入黨積極分子在培養過程中理論水準、實踐能力和奉獻精神不斷提升,對黨的曆史和優良傳統有了更深的了解,不斷加深了他們對黨的情感。”

楊文燮表示,建立全鍊條的“推優”工作體系,完善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方案,以規範制度和優化機制從嚴從實做好“推優”工作,是東南大學深入推進“推優”工作改革的主要舉措。學校團委将進一步強化對團員的政治引領,履行好“推優”這項黨賦予共青團的重要政治職責,源源不斷把優秀青年吸收到黨内來,不斷彰顯共青團組織為黨培養和輸送青年骨幹的政治功能。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潤文 通訊員 甯俊康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