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作者:豆貓小娛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2012年2月15日,某部門在未事先通知下,就以「清場洗地」之名将深水埗通州街天橋下,40幾位街友的床墊、保暖衣物、身份證等私人物品當作垃圾丢棄,事發後街友們憤而向官方求償,引起社會關注。

當時一位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前往采訪報導記下此事,他是李駿碩,九年後他将此事改編為《濁水漂流》,該電影風光入圍金馬獎12項大獎,成為入圍最多獎項的大赢家。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街友,亦稱作遊民、露宿者、無家者、流浪者,但無論什麼名稱,似乎都難以洗刷社會對他們既有的印象。肮髒、貧窮、污穢、臭味,這些形容詞對比的是在這座城市裡,仍可以潔淨、光彩、安穩地生活着的人們。

全球每一座城市,幾乎都會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在公園、在天橋下、在車站、在城市每一個角落,靜靜地生活着,多數人隻會匆匆從他們的身旁走過,不會多想他們是誰?怎麼會在這裡?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濁水漂流》雖改編自真實事件,但模糊化了角色,也虛構了情節。主角成為街友想象的共同體。

這樣的手法與2020年趙婷拍攝《遊牧人生》相同,以一種關懷的角度試圖去還給街友們更立體更多元的生命,卻也是一種遠觀、帶有想像的創作,他們不隻要拍人物,也要拍社會困境,僅僅着重在關懷,而盡量不去批判,無論是批判關懷對象,或是批判制度、官方及資本家。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不過,《濁水漂流》沒有《遊牧人生》中那些荒野的自然風光,他關注的是連房車也沒有的人,在擁擠的城市裡面已幾乎無處容身的人。

電影讓我們看到露宿者生活的樣貌。他們不隻是在城市陰暗角落苟延殘喘,他們也像是候鳥一樣,會撿拾材料自己搭建房屋、尋找家人朋友,他們有愛的需求、有煙有酒的娛樂消遣,他們也努力工作,隻是收入不穩定,是以三餐不繼隻求溫飽,更沒有辦法「上樓」。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在電影裡面,他還虛構了一個年輕的露宿者,拿了一個口琴就到處流連,他與這群人顯得格格不入,他也不能說話,是一個「被禁言」的角色。似乎是一個象征,對街頭上抗争者的隐喻,他們大聲說話、極力呼救,卻始終沒人聽見,而最後我們發現他不必流落街頭,他有溫暖的家庭,但哪個才是他要的人生,無人明白。

其實不隻是香港,其他地方都一直試圖「清理」這些人,避免他們有礙市容或者成為制度外的犯罪隐憂。在從末端去提供食物、住所其實遠遠不夠,因為沒有看到源頭的問題,或是看到了卻無力解決:無力解決失業率過高、收入過低的問題,無力解決房價過高的貧富差距問題,無力解決家庭照護能力不足、教育及托嬰公設缺乏的問題。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我們隻看到他們出現在街頭的問題,卻刻意忽視了背後的原因。好像把人丢進城市裡面,他們理應懂得安穩生存,卻沒意識到制度愈來愈險峻、而人人立足點不同。

老實說《濁水漂流》因為角色的模糊,他想呈現出一個現實社會的衆生相,是以沒有主線故事也沒有主要人物,很可能是一部令人過目即忘的電影,就像在這個時代裡露宿者的縮影,即使他被看見、被聽見,也沒人在乎。社會以為洗地把他們驅逐,而電影讓他們用生命燃起熊熊烈火,去照耀、溫暖這個冷漠無感的社會。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我們是否有意識到,他們與我們并不遙遠,甚至隻有一線之隔,露宿者中也有老師、有廚師、有服務生、有店員、有老闆,隻是因為人生際遇,在某個時候出現了一點裂縫,一個他們自己也無法控制的原因,而離開了社會主流認知的正常軌道。今天被洗劫的是他們,也可能是我們每個人。

是以,電影看似在吸引人們去關注這個流浪群體,同時也在吸引人們去關注導緻他們流浪的根源所在。為什麼有本領、曾經有正當職業的人,如今會走到這個境地?在這樣的狀況下,誰又能幫助他們,誰又該為此負責嗎?

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

電影以小放大,通過聚焦小群體來展現一個被避而不談的話題。通過還原露宿者生活樣貌,審視《濁水漂流》背後導演所展現的主題。我想,這才是電影的意義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