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斜杠青年”林泉:把三江源手工藝推向時尚圈|人境·達人

作者:方志四川

醉心傳統手工藝的林泉

四川線上記者 吳平

【達人檔案】

林泉,四川綿陽人,“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協會措池手工藝發展”項目設計師,獲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支援的《西藏繪畫風格史》圖檔作者之一。今年,她參與建立的“措池”品牌與LV、李甯等品牌一同入選WWD國際時尚特訊“文化傳承及人文守護榜”。

今年“雙11”當天,由設計師林泉幫助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措池村牧民開起來的線上手工公益商店,一下就銷售了手工藝品83單,對于這個成績,林泉感到滿意,“路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

林泉是“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協會措池手工藝發展”項目設計師,如何将牧民的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起來,創作出受消費者歡迎的産品,再用賣出商品的收入反哺牧民,是她努力的方向。

一天設計課都沒上過的林泉如何自學成才成為一名設計師?記者采訪了這位自稱“斜杠青年”的綿陽姑娘。

設計“金手指”

讓消失的“綜闆織”重制

措池村位于長江源頭的核心區,三江源生态環境保護協會了解到措池村有編織傳統之後,在村裡組建了合作社,在措池,林泉第一次了解到“綜闆織”,可惜該技藝幾乎絕迹。“畫家于小冬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那曲拍到當地婦女用60張綜闆做腰帶,技術娴熟、圖案精美。”林泉介紹道,“綜闆織”起源、流行于牧區,一張張比撲克牌還小的“綜闆”比織布機便攜得多,走到哪兒就可以織到哪兒。讓綜闆織重回措池,成為設計師們的心願。

措池合作社

幾經周折,林泉學到了綜闆織的原理和技術。不過,重拾技藝僅是第一步。随着放牧生活減少,那些精美的抛石繩“烏朵”和馬具少有人問津;手撚羊毛線織的圍巾成本高,卻不夠柔軟舒适;腰帶、鞋帶、繩子被工業品替代……

林泉希望研發出基于傳統工藝而又有設計感的産品,售價合理,讓消費者能無負擔地購買。減少配色、降低飽和度、定制半成品配件……長壽吉祥挂飾、馬具手環、吉祥手機繩、相機帶、背包帶等一批時尚配飾就此誕生。

在教育訓練中,由于标準化、規範性的問題,林泉不斷反思——是讓牧民成為按部就班的匠人,還是心靈自由的工藝師,最後她做了折中,隻要産品沒有品質問題,在無傷大雅的一些細節上,不一定完全一緻,有時手工的這種樸拙感正是産品不可替代的魅力。

今年5月底,措池合作社攜其産品亮相2021上海“西域記”展覽,2天時間,不僅200多件産品基本賣掉,微店還接到源源不斷的訂單。中國一些原創設計師品牌對産品很感興趣,這些手工編織配飾有望成為服裝的“點睛之筆”。“一些企業本打算去實地參觀,因為疫情原因暫時擱置了。”林泉說道。後來,“來自長江源頭的措池村牧人手工藝”展覽在成都柿子巷舉辦,環保圈、手工圈的“大咖”幾乎全來了……

牧人手作

今年“措池”品牌與LV、李甯等品牌一同入選WWD國際時尚特訊“文化傳承及人文守護榜”,這在時尚圈内是一份很有分量的榮譽,而一天設計課都沒上過的林泉為何能得到認可?

村民做手環模特

自學成才

設計要以生活為導向

在林泉的工作室,她用一件宋代瓷瓶插佛手,用日本鐵翦金帶布置茶席,用英國純銀黃油盞做茶托……再精緻的古董在她看來都是日用品。“手工藝品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是一個時代的人的審美和情感的載體,”這樣的觀念和生活已經浸入到林泉的骨子裡。

2005年林泉從媒體辭職,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維持自己的手工興趣愛好。“我曾到雲南偏僻的瑤寨采訪,他們有豐富的服飾文化,一針一線縫制的是代代流傳的曆史文化。但年輕人卻并不重視。”林泉說道,後來她便開了一家小店,展示、介紹她從各地收羅的手工藝品、民間技藝,同時自學珠寶設計和古董修複。

編織教學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後,一些藝術家舉辦籌款晚會,林泉将自己做的幾件手工藝品捐出來義賣,沒想到獲得一緻好評,也堅定了她投身于此的信心。一堆老翡翠殘片,将之分組、構型,清洗之後用花絲鑲嵌補齊殘缺部分,成為胸針、項鍊兩用首飾……“雖然這些老翠片不是進階古董,但它們帶着定制人的媽媽手心的溫度……”林泉說,她不是宅在工作室潛心“技藝”的那種設計師,相反,她喜歡跟客戶溝通,了解他們定制首飾背後的故事和需求。

綜闆織(卡片織)

有一次林泉去日本拜訪一個已傳承11代的制陶家族,這個家族對外開放一間茶室,收費和普通茶室的抹茶無異,但卻給客人提供家族第4、第5代傳承人的作品作為茶碗,鼓勵客人去感受時間為這些茶碗賦予的氣息。在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也有一件古瓷器,從玻璃櫃中“解套”,歡迎參觀者去觸摸去感受它的溫度、質感。這些堅定了林泉對作品的“功能性”了解,她希望自己設計的作品是好看的,也是能夠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好用的,而不是被買回家就高高地供起來,“措池”品牌也從始至終秉持了這一原則。

從各國著名的博物館、美術館、大師工作室吸取養分……漸漸地,遊曆各地和旅居,讓林泉将不同文化的元素都帶進了設計中,在創造上更加多元。

“一件傳世的手工藝品,它的生命比我們更長久。我們隻是它的過客,與它同行一段路,盡力照料它,把它鄭重托付給喜愛它的人。而它在未來,還有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不确定性。”林泉說道,但這并不妨礙在短暫相伴中,仍要傾心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