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像塔拉一樣生活

作者:榛果筆記

這本書的原名是 Educated,中文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韋斯特弗,一位在美國的山野裡長大的摩門教徒。

豆瓣上很多人吐槽這個書名,是不了解聖經、不了解作者宗教背景的緣故。本書編輯注釋: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聖經·詩篇》,這句話本身有雙重解釋,一種是「逃離」,一種是「找到新的信仰」。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像塔拉一樣生活

摩門教是基督信仰的一種,但不屬于現有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新教),它自成一派,是美國第四大宗教。如果是外行,可以了解為極其保守的基督信仰。像塔拉一家就是堅信世界末日、上帝很快要二次降臨,拒絕融入現代社會的摩門教徒,即使在摩門教中,也是最極端的那一類。

韋斯特弗一家會開車,會接電路,會操作機械,會打處理垃圾和操作機械的零工,因為這些是很基本的功能性事物。但他們拒絕主流社會「建構」的東西——他們生病受傷從來不去醫院而是用草藥治療,孩子們不被允許去上學,不能打疫苗,女性地位低于男性。塔拉的父親三句話不離開上帝,大半生都在努力囤積物資,他試圖用他的虔誠和前瞻性,讓自家成為末日來臨時唯一存活的家庭。結果到了1999年,他等了一晚上的末日沒有來臨,從此,他變得更加偏執。

塔拉生活中的另一個噩夢是哥哥肖恩。他似乎遺傳了父親的精神病基因,暴力傾向很嚴重,經常家暴弟弟妹妹。他對最小的妹妹塔拉既疼愛又憎恨——他會在父親逼塔拉操作危險機械時跟父親對峙,會在父母拒絕給塔拉學費時偷偷給她錢,會在重傷垂危時心心念念想見到塔拉,但他也會為了各種小事毆打塔拉。而随着年齡和眼界的增長,塔拉對暴力的抗拒漸漸超過了兄妹之愛。她的反抗最終導緻了跟肖恩的決裂,肖恩多次威脅要殺了她。

塔拉與家中每個人的關系,都是複雜而漫長的曲線。她是「原生家庭論」的最佳樣本,她讓人們看到,人與原生家庭的關系、人的自我成長曆程,之是以如此艱難,是因為一切實在是太複雜了。愛、恨、信任、恐懼、自我、根基、成長……泥沙俱下。父母曾為她驕傲,為她擔憂,與她有過那麼多那麼多的親密時光,又将她棄絕。而即使到了與父親斷絕關系的地步,塔拉仍舊坦誠——她與他互相放逐了對方,但她依然愛他。她是背負着愛與真誠離開的,她像鳥飛往她的山。

人生最初擁有的那些東西,是一個人此生割舍不掉的本源。因為它們一開始就成為了你。而重要的是,在愛過之後,還是要有勇氣,背負着那些愛與痛,走向一座又一座的遠山。

韋斯特弗一家有七個孩子,原則上都不允許上學,隻有三個孩子接受了學校教育。父親隻有在認為某個孩子去上學是符合上帝旨意、能幫到家裡的情況下才允許去上學,如後來的三個博士之一泰勒。

塔拉不僅年幼,而且還是女孩,更不可能被允許去上學。她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遠方的智慧」,是聽到哥哥泰勒放的音樂。音樂成為了她的啟蒙。後來她開始去鎮上的摩門教堂唱歌,父親一開始特别反對,但聽到說女兒天賦極佳,大家都喜歡聽她唱歌,他也真心為她驕傲。塔拉延續了歌唱的征途,并把觸角延伸到了各個領域——文學、數學、宗教、人際關系。哥哥泰勒和理查德那時已經開始瞞着父親偷偷看書複習,也相繼離家去上了大學,數年之後,塔拉也跟随了他們。她與父母反複争執、躲避,抗争了好幾年,最後靠昏天黑地的自學通過了考試,進入楊百翰大學,一是以摩門教為立校之本的大學。

前文提到,即使在本身就很保守的摩門教裡,韋斯特弗一家也是最極端的。是以塔拉進入大學之後,不斷接觸更開放的人,更廣闊的世界。她的求學經曆充滿困境——美國的大學教育,對好高中出來的好學生也未必容易,遑論從未上過一天學的塔拉。然而塔拉撐了過來,并得到了去劍橋的資格。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像塔拉一樣生活

在網上針對本書的批評中,較為常見的是「沒有較長的描述學習、考試、寫論文的細節」。但教育不僅僅關乎學術成就,它是在這個充滿迷障的世界裡,追尋生命的真相。是以,塔拉為了上學而與家人進行的每一次博弈、塔拉患上和治療抑郁症的過程、塔拉克服每一次恐懼走向更高更遠處的啟程,都是「教育」。

而就算要考量求學的細節,也會發現塔拉的求學過程極具啟發性。在劍橋交換的時候,塔拉被要求送出一篇論文,她是這樣确定研究方向的:

「我已下定決心不研究曆史,而是研究曆史學家。我想我的興趣來自學習了大屠殺和民權運動之後的無據可依之感——意識到個人對過去的了解是有限的,并将永遠局限于别人所告訴他們的。我知道誤解被糾正是什麼感覺——改變重大的誤解便是改變了世界。現在,我需要了解那些偉大的曆史看門人是如何向自己的無知和偏見妥協的。我想如果我能接受他們所寫的東西不是絕對的,而是一種帶有偏見的話語和修正過程的結果,也許我就可以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大多數人認同的曆史不是我被教導的曆史。爸爸可能是錯的,偉大的曆史學家卡萊爾、麥考利和特裡維廉也可能是錯的,但從他們争論的灰燼中,我可以建構一個世界,生活在其中。當我知道了地面根本不是地面,我希望自己能站在上面。」

這是非常有力量的一段話,隻有強大的心靈才能如此投入勞作,镌刻下這樣深刻的思考痕迹。

我們再來看塔拉送出論文後的想法:「我等着他開口說這篇論文是一場災難,是一種無知的思想的産物,說它不自量力,引用的材料太少,得出的結論太多。」

然後教授說,這是他在劍橋教書的三十年裡,讀到的最好的論文之一。

這正是塔拉的閃耀之處——原創性。

不管是讀書還是看網絡上的觀點,最引人注目的那些文字,永遠都是富有原創性的。不是文筆,不是表層情緒,而是洞察。人類的思想和情感有其本源,但人心的隐秘之處無所窮盡,隻有那些能讓泉水從幹涸的溝壑中流過的人,才能真正滋養到他人的靈魂。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像塔拉一樣生活

塔拉的父母有七個孩子,其中三個拿到了博士學位。一方面,他們遺傳了父母的聰明勤奮——父母學曆低、心理極度偏執,但确确實實是聰明的,他們憑雙手改進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正統之外,用那麼多的奇思妙想好好地活了下去。另一方面,孩子們的成長環境是野生的,開闊的,也是充滿痛苦和抗争的,這些因素的彙合,給了他們稀有的探索欲望和思考角度,讓他們活出充滿原創力的生命。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像塔拉一樣生活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它之前,我曾以為它是簡單的勵志雞湯,讀完之後才知道,這是一本深刻、豐盛的成長之書,是塔拉投注了全部真誠和信念的回望。每一個曆經掙紮的人,都會懂得塔拉的成長,并給予自己更多、更多的期許。

在這本書結束之後,在與許多人的關系結束之後,在蒙昧無知的過往結束之後——我們的生活依然沒有結束。我們行在路上,建設生活,日愈成為自己。我們繼續耕耘,收獲自己的果實。我們繼續失去,在割舍中走向下一幕未知的風景。

因為活着的每一天,生命都如紅毯,不知疲倦地向前展開。人行于途,走出的是生命的無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