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于無聲處聽驚雷

作者:才思靈活的小丫丫丫

做水油皮和幹油酥,皮包酥擀兩次疊三次……在知味觀的面點廚房,袁娅清動作如行雲流水,入油鍋炸熟後,一隻栩栩如生的松鼠酥做好了。包含十幾道工序的松鼠酥,袁娅清5分鐘就熟練完成,看似輕松,實則是她在台下練習了幾十個日夜的成果。

眼前的袁娅清面容沉靜,24歲的她一直生活在一個無聲的世界。今年,袁娅清榮獲浙江省第七屆“十佳大學生”稱号。像她一樣的殘疾大學生,在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有1500多名,2021屆畢業生中有殘疾學生295人,就業295人,就業率為100%。一路走來,袁娅清等人不僅獲得了個人的“重生”,更見證了浙江特殊教育事業攀登新高度。

面點師、創業老闆、理療師……

不完美的人生照樣可以出彩

袁娅清8個月時,父母發現她聽力有障礙,這讓普通的小家庭蒙上了一層陰影。父母一邊帶着袁娅清求醫問藥,一邊傾盡所有給她配置助聽器。父母的愛讓袁娅清成長為一個内心柔軟、積極樂觀的女孩。

“我現在活得很精彩!不過,我還是要努力成為社會有用的人。”袁娅清笑起來,臉頰上有個淺淺的酒窩。受愛做菜的爸爸影響,袁娅清從小就對面點感興趣。

一路走來,袁娅清懷着感恩的心。“以前會覺得自己命運不好,現在我覺得自己很幸運。”進入大學後,袁娅清對面點的熱愛,以及對學習的認真和刻苦程度讓很多教師感動。

“對于聽障學生來說,他們隻能看不能聽,需要看很多次才能學會。”浙江特教職院中西面點工藝專業負責人解殿偉說,一隻荷花酥,袁娅清學了一個多月,她可能不算最聰明的,卻是最努力的,晚上放學後,她還會留在教室裡練習到很晚。

全國殘障人士工匠大賽中式面點制作項目二等獎、浙江省政府個人三等功、首屆浙江省殘障人士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比賽一等獎、省政府獎學金、省級優秀畢業生……袁娅清用熱愛和汗水澆灌出屬于自己的榮耀。

在浙江特教職院,勵志的學生比比皆是。不僅有就業典範,還有創業先鋒,2017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陳濟楊肢體殘疾,但他在校期間就開淘寶店,成立線下工作室,2020年個人年收入超百萬元。不僅能自食其力,還能反哺社會,2014級康複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孔華華視力障礙,畢業後他進入省殘障人士文化體育指導中心,為殘障人士運動員提供推拿康複服務……

“我們希望從學院走出去的學生,不僅有一技之長,而且要體面就業,體面生活,甚至成為出彩人生的典範。” 院長黃宏偉認為,殘疾學生也要有清晰的職業生涯規劃,這背後離不開學校和社會的努力。

“我擔心的事并沒有發生……”

“殘健融合,協同共培”不是一句口号

“挑花繡是苗族最獨特的繡法,不需要筆或剪紙的輔助……”一個身着苗族服裝的女孩,正一邊穿針走線,一邊自信講解。她叫母燕零,來自貴州,浙江特教職院工藝美術品設計專業大二學生,雖然身材較一般人嬌小,但比賽場上的她氣場強大。最終憑借出色的表現,她的團隊獲得浙江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一等獎。

“想看看外面世界”的母燕零,填報志願的時候選擇走出貴州。進入大學後,她積極參與學生工作,成為教師的得力助手。經教師點撥,頭腦靈活的她想到将家鄉的苗繡與電商直播融合。“畢業後,我想利用在學校裡學到的電商知識,回到家鄉發揚苗繡文化。”母燕零堅定地說。

然而,開朗愛笑的母燕零也會有脆弱的時候,“會有點擔心,被異樣對待……”提到兒時的經曆,她忍不住流下眼淚。入學前,當知道學院還有一部分學生是健全人時,母燕零的心裡咯噔了一下。

但忐忑的心情在入學不到一個學期就消失了,在這裡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同吃同住同學習,競選學生幹部時,同學們一緻推選母燕零。在他們的眼神中,母燕零看到的不是同情,而是尊重。

讓殘疾學生與健全學生在校園裡互相融合,是他們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學院多年來秉持的教學模式。

目前,學院在校生2500餘人,盲、聾、肢體殘疾學生約占62.83%。圍繞為殘障人士和殘疾事業服務,學院開設了工藝美術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設計、電子商務、中西面點工藝、康複治療技術(推拿方向)、康複治療技術、特殊教育(師範類)、特殊教育(手語翻譯)、茶藝與茶文化、民族傳統技藝、學前教育(師範類)等專業。其中,特殊教育、學前教育等專業方向面向健全學生招生。

“跟孩子們在一起,我感覺很幸福。”方雲峰是2017屆兒童康複專業學生,畢業後,他選擇進入建德市培智學校,為家鄉的特殊教育事業盡一份力。“很多大學同學都是我的榜樣,從他們身上我汲取力量。”方雲峰直言,在大學期間與殘疾同學的相處經曆,讓他更加了解殘疾學生。從學生到教師,他完成了一個“特教人”的身份轉變。

“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抛棄你!”

八方力量托舉殘疾學生的體面生活

“我經常跟學生說,除了自己,沒有人會抛棄你!”被同僚稱為“老特教人”的李桂枝從1999年大學畢業就進入浙江特教職院工作。多年來,負責學生工作的她每一天都與殘疾學生打交道,她說從來不覺得他們有何不同,自己經常被學生感動到。

在前不久落幕的省高職院校教學能力比賽中,浙江特教職院的教師表現亮眼。80後張磊等人憑借《“看見”我的聲音,“電亮”鄉村振興——“大音希聲”聾人直播營運》作品,獲得一等獎。2015年,張磊進入電子商務專業任教。他不僅帶領學生參加各項省内大賽,成立電子商務創業班,面向全體學生招生,提出學分互換制,很多殘疾學生創業典範從這裡起航。2020年,他負責建立産教融合基地,引入10多家企業進駐學院。“這些學生是可以直接簽訂勞動合同的!”每次聽到用人機關的評價,張磊都很欣慰。

據統計,學院77%的教師都在35周歲以下,正是這支年輕的教學隊伍給特殊教育事業注入活力。為了給教師提供更好的專業平台,學院一方面建立教育發展基金,給教師實打實的獎勵;另一方面開設“名家愛心大講堂”,邀請專家助力。

“去年,浙江出台保障殘障人士就業新政,省編辦給我們學院制定的師生比是1∶4,浙江籍殘疾學生免學費和住宿費,助學金、就業補貼全覆寫……”說起政策福利,黃宏偉如數家珍。他坦言,特殊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殘聯和社會各方力量的支援。

作為全國第一所獨立設定,浙江省唯一一所主要面向殘障人士和殘障人士事業開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浙江特教職院也始終走在特殊職業教育發展的前列。在學曆教育方面,學院已經逐漸建立起中高職一體化和專升本通道。在繼續教育方面,學院每年面向社會上的殘障人士開設職業教育訓練班,免費教殘障人士職業技能。

“給學生們一個光明的未來,打造全國特殊職業教育發展的樣闆。”黃宏偉認為,“殘健融合,協同共培”育人模式正是通往目的地的橋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