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作者:濯濯晨露

公元前202年,西漢第六位皇帝漢景帝即位,他即位時,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沖突日益激化。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诏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感到危機,于是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口号發動叛亂。由于梁國的堅守和漢将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僅僅在三個月内被平定。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七國叛亂的出現的根源在于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争時,迫于無奈不得不分封大量的異姓王,除了八大王(韓信、彭越、英布、張耳、臧荼、盧绾、吳芮、韓王信)還有東南沿海三位異姓王,共計11位。劉邦稱帝後,在全國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于郡。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諸侯國有獨立的财政、軍事,甚至還能夠自己鑄币,他們地域遼闊,很多分布在發達地區,很多異姓王在封地大權獨攬,擁兵自重,對中央構成巨大威脅。

劉邦稱帝坐穩江山之後,鑒于異姓王對中央的巨大威脅,果斷采取手段,誅殺了異姓諸王。但是當他實作了這個目的以後,發現無法控制全國,同時他錯誤的認為,秦朝的郡縣制導緻了秦朝的滅亡,沒有通過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幫助自己實施統治,于是,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劉邦在臨終前留下遺囑“非劉氏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即“白馬之盟”,堵死了異姓稱王的路,後來因為呂後把持朝政,又分封了幾個呂氏異姓王,但因為劉邦遺言而變得不合法,呂後死後相繼被滅。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漢景帝登基後,漢高祖分封的同姓王已經和景帝比較生疏,并且他是以庶子的身份繼承了皇位,地位非常不穩。并且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的沖突日益激化。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景帝采取晁錯的建議陸續削藩,但由于諸王聯合,景帝不得不忍讓,忍痛将晁錯殺害,以避免大規模戰争的發生。

但景帝的忍讓沒有能夠換來所謂的和平,相反,諸王卻以為景帝軟弱可欺。吳王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景帝派出袁盎卻被拒見。漢景帝忍無可忍,決心武力鎮壓叛亂,他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将軍領兵抵禦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郦寄領兵攻打趙國、栾布攻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将軍窦嬰駐屯荥陽,監視齊、趙的動向。加上梁王劉武的大力支援,吸引了大部分叛軍,周亞夫截斷叛軍糧道,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就消滅了聯軍。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最終:趙王劉遂自殺、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齊王劉将闾雖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奪取帝位,後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别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最終也被迫自殺,隻有濟北王劉志是被脅迫參與叛亂,後堅守不發兵,是以赦而未殺。七王叛亂結束。

7王之亂:周亞夫橫掃八荒,景帝三月滅7國

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景帝趁勢削弱諸侯國的權利,加強中央集權,繼續推行賈誼“衆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後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禦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公權力;規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隻能按朝廷規定的數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至此,中央的權利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央集權得到空前的鞏固。

謝謝各位看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