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草不黃俗話說454:滄浪之水·瀾滄之山·涿鹿之野(Ⅱ)

作者:草不黃

四、涿鹿

涿鹿名氣大,皇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人們耳熟能詳,但“涿鹿”的取義,卻不是人人都能說得明白的,它同樣有“山、水”取名之别。

(一)涿

【涿】《說文·水部》:“流下滴也。”竹角切,入覺知。屋部。

按:滴,《說文·水部》:“水注也。”《玉篇·水部》:“水滴也。”川渝稱水滴、滴水為﹝diá/dià﹞。參照“踢”為﹝zuá﹞(踔)等,﹝diá/dià﹞當即“涿”。淋雨為﹝cuá﹞雨,也當是“涿”字(參“琢﹝zuá﹞砻”,草不黃俗話說115《打得cuǎ,經得dú,不怕běi》)

(二)涿鹿一:滄浪/瀾滄、滴瀝或邋遢

《逸周書》稱是炎黃結盟打敗了蚩尤。雙方交戰地點,司馬貞釋“涿鹿”為“濁鹿”。 按古今學人的考訓方法,實應釋為“濁鹵”。“濁鹵”即運城鹽池,是蚩尤和炎黃兩大部族在中原地區的原始居地之一。奪取鹽池的根本原因,乃是在于獲得寶貴的物質财富和攝取中央大地的統治權。(馬重陽、喬兆坤《從“涿鹿”、“濁鹿”再到“濁鹵”——關于“炎黃大戰蚩尤”的文史追蹤》,《山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我們不取此說,因為如果黃帝、蚩尤之間隻是為争鹽鹵而戰,是不是過于坐實,或者小化了這個曆史事件。

【涿鹿】《玉篇·水部》:“~,縣名。”

【濁鹿】“與蚩尤戰于~之野。”陸德明釋文:“(涿)本又作濁。”

又見《史記·五帝本紀》,司馬貞索隐:“(涿鹿)或作~,古今字異耳。”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四十裡礬山鎮附近的古城。

【涿鹿山】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集解引服虔曰:“~,山名。”

《釋名·釋州國》:“燕,宛也。北方沙漠平廣,此地在涿鹿山南,宛宛然以為國都也。”

按:涿鹿作山名,可以應該歸入“滄浪、瀾滄”系去解釋。涿水源出涿鹿山,估計涿鹿水名應與“獨漉”音義關聯。

【獨漉】獨漉獨漉,水深泥濁。泥濁尚可,水深殺我。(《漢魏百三名家集本·張華集》)

《晉書·張華傳》作“獨獨祿祿”。

~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唐李白《獨漉篇》)

獨漉、涿鹿,純粹從“水”的角度講,或即“滴瀝”;從“濁”的角度講,它就跟“蟑螂→邋遢”(草不黃俗話說142《髒(三)--蟑螂 邋遢 澀癞系》)系關聯。

(二)涿鹿二:鑿顱、琢顱

《尚書刑德攷》曰:“涿鹿者,鑿人顙也。黥人者,馬羈笮人面也。”鄭雲:涿鹿黥,世謂之刀墨之民。”(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黥》)

涿鹿,鑿顱、琢顱也。

五、“銅梁、蒼龍”之别解

(一)銅梁山

1.湘潭銅梁山

銅梁山位于湘潭縣西南邊陲的歇馬與雙峰縣井字街之間,距湘潭市區90公裡,海拔613.1米,長4公裡餘,寬2公裡許,屬昌山西走分支。

相傳古代曹家坳西面山圫裡有一古寺--新庵,因無人住持,殿堂失修,屋宇破爛,當地群衆将其拆除了。拆屋時,發現屋梁為銅梁所架,并突然一聲巨響,發出萬丈光芒,銅梁騰空而飛。(360百科)

2.重慶銅梁山

銅梁建縣,因境内“小銅梁山”而得名。

山名。在四川省合川縣南。山有石梁橫亘,色如銅。

縣東七十裡有石梁,橫互如銅色,崖镌“銅梁山”三字。圖經雲:山有宿雲崖、松風閣、讀書堂、博古齋諸勝,趙伯宣别業也。又有石洞深丈餘,二石床可坐十餘人。唐闾丘上人居此。棋局、丹井猶存。一名小銅梁山,載通志。(《銅梁縣志》)

“銅梁金堂,火井龍湫。” 章樵注:“ 銅梁山在宕渠縣。”(《古文苑·揚雄<蜀都賦>》)

以“銅”“銅色”名山,是可能的,前者如“銅陵”(定陵),後者如佛家之“銅色吉祥山”(蓮花生大士以其虹光身所化現之淨土)。遵從地名取名來源多頭的原則,我們把它讀作“滄浪”之義,也是可能的,而且高峻之“銅陵山”,正好狀山勢。

(二)蒼龍嶺

【蒼龍嶺】陝西華陰市南華山北峰。“聳立天際,兩傍懸崖萬丈,無可倚傍。”(《華嶽志》卷六鄂海《修西嶽廟并修山記》)

華陰之“蒼龍山”,固然可以把它看作一條“蒼龍”,把它看成“滄浪”,似乎也無大礙。

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