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作者:桃花石雜談

最近這200年的世界曆史中,因為西方對全球局勢的控制,使得西方的文化也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是以即使是許多對西方文化沒有特别興起的國人,恐怕也能說出來一些西方文化形象,比如小紅帽、白雪公主、羅賓漢和亞瑟王等等。但其實在最近200年西方真正在世界各地占據優勢之前,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文化也曾經通過各種管道進入過歐洲,并曾經風靡一時。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伏爾泰向法國名流介紹《中國孤兒》劇本的景象

當時,一些中國傳統傳說也曾進入歐洲,甚至還曾經有過歐洲人對其進行改編,編寫了這些傳說的歐洲版本。比如在公元1753年,法國啟蒙時代最為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伏爾泰就曾根據元雜劇《趙氏孤兒》的劇本,創作了一出名為《中國孤兒:五幕孔子道德劇》(L'Orphelin de la Chine: la morale de Confucius en cinq actes)的戲劇。而當時這種做法甚至在歐洲非常流行,在伏爾泰改編《趙氏孤兒》的同時,其實在英國、奧地利、意大利和愛爾蘭等國,也都有知名文學家将《趙氏孤兒》用當地語言和戲劇形式進行改編,并都曾經引發一定追捧。

而在此期間,其實歐洲人的改編也沒有局限于《趙氏孤兒》,有大量其它中國傳說,或者中國人其實不知道,但在歐洲被視為是中國傳說的故事都被改編成了歐洲各國的文學或者戲劇作品。比如在公元1762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劇作家卡洛·戈齊根據當時在歐洲被視為中國傳說的“圖蘭朵”故事創作了歌劇《圖蘭朵》,很快這部歌劇在歐洲大受歡迎,還曾被德國文豪席勒翻譯成德文,在歐洲各地廣泛流傳。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戈齊版《圖蘭朵》設計的人物形象

而在公元20世紀初,意大利曆史上最為著名的劇作家賈科莫·普契尼和弗蘭科·阿爾法諾根據戈齊的劇本,重新改編創作出了新版的《圖蘭朵》。在這部劇中,普契尼充分發揮了其精湛的作曲能力,并加入了中國名曲《茉莉花》的部分曲調,使得這部劇的音樂極為優美動人,也使之成為了最為經典的歌劇劇目之一。1926年,此劇在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首演之後立即引發轟動,而其中的著名曲目《今夜無人入睡》更是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

那麼既然說《圖蘭朵》這部歌劇是源于中國傳說,那這部歌劇究竟講了什麼呢?大緻上,這部歌劇講述了一個古代中國公主招親的故事:在古代中國,有個公主名叫圖蘭朵(杜蘭朵),她到了出嫁的年齡,但她卻要求隻有猜對了自己所出的3個謎語的人,才能成為自己的夫君。當時一個波斯王子因為猜錯了題就被關押,等候處斬。但此時另外一個流亡在中原的鞑靼王子卡拉富被圖蘭朵的美貌所吸引,不顧自己父親帖木兒、仕女柳兒和分别叫平、彭、龐的三位大臣的勸阻,執意要去猜謎。

結果他猜對了謎題,但圖蘭朵卻沒看上他,是以想抵賴。而卡拉富則跟圖蘭朵提了個條件,說如果在天亮前圖蘭朵能猜出自己的真實姓名,就不再要求圖蘭朵嫁給自己,而且自己甘願被處死。而圖蘭朵則很快把帖木兒和柳兒抓了起來,逼問他們卡拉富的真名。在此過程中,柳兒為保守秘密自盡,最終圖蘭朵也沒能問出卡拉富的真名。在天亮之後,卡拉富嚴辭指責了圖蘭朵的冷酷,但他對圖蘭朵卻也絕對是真愛,最終他通過強吻融化了圖蘭朵冷漠的内心,也赢得了圖蘭朵的愛,最終兩人終成眷屬。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普契尼版圖蘭朵的一幅布景設計圖

桃花石雜談相信,看了上面這段簡介,可能大家都會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曆史上絕對沒有這樣的傳說,甚至連影子都找不着。那麼這些歐洲人究竟是從哪裡編出了這樣的情節,還把它硬安到中國頭上的呢?

事實也确實如此,在中文古籍上确實沒有任何與《圖蘭朵》情節類似的記載或者文學作品。不過當時歐洲的這些劇作家在創作《圖蘭朵》的時候,卻也确實認為自己是像改編《趙氏孤兒》一樣,是在改編一個中國的傳說故事,而他們所知道的這個“中國傳說”,則是來自《馬可波羅遊記》。

馬可·波羅是公元13到14世紀的一個意大利威尼斯人,他自稱曾經到過當時的中國,并留下了自己在中國的遊記,也就是《馬可波羅遊記》。盡管現代學者對于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存在争議,但《馬可波羅遊記》中确實有一些關于中國比較準确的記載,也确确實實曾經影響過之後幾百年歐洲人對于中國的認知。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古代歐洲人想像的海都畫像

而在《馬可波羅遊記》裡,曾經提到了一位名叫艾嘉魯克(Aijaruc,意為明月)的蒙古公主,并說她是海都的女兒,出生于公元1260年。那麼說到海都,許多關注桃花石雜談的朋友一定都知道,他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曾孫,鐵木真三子窩闊台的孫子,是以他也是窩闊台汗國的大汗。而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後,海都曾經率領窩闊台以及察合台汗國的軍隊,和忽必烈以及忽必烈的繼承人進行過數十年的戰争。

而根據馬可·波羅的說法,雖然海都擁有許多兒子,但他當時最倚重的卻是自己的女兒艾嘉魯克。因為艾嘉魯克雖然是個女孩,卻武藝高強且足智多謀,在戰場上出入敵陣抓捕敵軍如探囊取物,還是海都在戰場上的高參。是以她在海都進行的多場戰争,特别是跟元朝進行的戰争中都成為了海都的得力助手。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古代歐洲人想像的艾嘉魯克摔跤場景

而和歌劇裡的圖蘭朵一樣,這個艾嘉魯克的婚姻問題在當時也非常出名。她對自己未來的夫君提出了一個明确的标準:也就是必須能在摔跤比賽中擊敗自己。要是普通的女孩子,這個要求是挺搞笑的。但我們前面已經提到,艾嘉魯克其實是武林高手,尤其擅長摔跤。而根據馬可·波羅的說法,在提出這個标準之後,艾嘉魯克打敗了無數想要娶她為妻的人,而每次她打敗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給她100匹馬。結果僅僅依靠摔跤,她就給海都賺了一萬匹馬……

不過和圖蘭朵一樣,艾嘉魯克最終還是找到了心儀的夫君,而且有些記載顯示她最終的夫君還是一個相貌英俊的帥哥,可能來自蒙古衛拉特綽羅斯部。有些記載甚至還說,在海都死前,曾想讓她繼承汗位,但最終因為她是女孩,受到窩闊台汗國其它首領的一緻反對而沒有成功。而在海都死後,艾嘉魯克曾守衛海都的陵墓,最終在公元1306年去世。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1906年的一本戈齊版《圖蘭朵》樂譜封面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馬可波羅遊記》的記載在現代是有很多争議的。而這個艾嘉魯克在當時的漢文史籍裡是完全沒有記載的,是以如果單憑《馬可波羅遊記》,那麼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過肯定要打卡問号。不過在當時處于蒙古伊兒汗國統治之下的波斯地區,波斯著名史學家拉施德丁卻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記載了艾嘉魯克,隻是在他的著作中,艾嘉魯克的名字叫忽秃倫(Khutulun),但其事迹和馬可·波羅的記載比較相似。是以艾嘉魯克很大機率還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曆史人物。

而因為她的事迹确實足夠傳奇,是以在《馬可波羅遊記》問世之後,她也很快成了歐洲人熟悉的一個傳說人物,很快也出現了各種演繹的傳說版本。同時因為《馬可波羅遊記》的主題又是中國,是以在歐洲人的演繹中,她就漸漸成為了中國的公主。在公元1710年,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克魯瓦(François Pétis de la Croix)在自己出版的一本東方故事集裡,把她說成是元朝的公主,并把她的名字改成了圖蘭朵(Turandot),這個詞在波斯語裡是“中亞公主”的意思。

而克魯瓦還把艾嘉魯克事迹中的兩個要素進行了替換,也就是把摔跤替換成了猜謎,把輸了之後給艾嘉魯克馬匹替換成了猜不對就要償命。這樣,後來歌劇圖蘭朵的大緻情節就基本成型了。之後,再經過諸多劇作家的文學演繹,最終形成了大家現在能夠看到的歌劇《圖蘭朵》。

歐洲人想象的中國,《圖蘭朵》講了個什麼故事?還真有曆史原型?

好萊塢早期華裔影星黃柳霜為一個改編版《圖蘭朵》試裝場景

是以嚴格地說,圖蘭朵的故事雖然披有中國背景的外衣,但其實是歐洲人以馬可·波羅所記載的傳說為基礎,結合自己對東方的想像和文學家的創作元素,最終移植到中國中原背景下的一個空想的“中國”題材文學作品,是以現代中國人對它感到陌生或者奇怪也就非常正常了。(圖檔來自網絡,侵權告知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