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作者:積極的紅雲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在印度的熱帶叢林裡,人們用一種奇特的方法捕捉猴子。

在一個固定的小木盒裡,開一個小口子,放上猴子愛吃的堅果,剛好夠猴子的前爪伸進來,猴子一旦抓住堅果,爪子就抽不出來,逃不掉了。

因為猴子有一種習性,不舍得放下已經到手的東西。

人們常常會嘲笑猴子怎麼那麼笨,為什麼不松開爪子,放下堅果逃命呢?

其實審視一下我們自己,也許就會發現,并不是隻有猴子才會犯這樣的錯誤。

猴子放不下的隻是吃食,而我們人類放不下的不光是這些,還有名利、虛榮,狂妄,浮躁.……

三國時期的名士祢衡,本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物,卻因虛榮狂妄,自以為是,召來殺身之禍被記入曆史。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1:降服得客氣下,而後正氣伸

經典原文: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氣下,而後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現。

難點注釋:

矜高倨傲:自誇自大叫矜高,态度傲慢叫倨傲。

通俗譯文:

心高氣傲、妄自尊大,是虛浮之氣的表現,如果能夠抑制這種浮誇的不良習氣,心中的浩然之氣就可以展現出來;

欲望、雜念都是意念活動的妄想,如果能夠消除這些胡思亂想的念頭,真正的本性就會出現。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2:感悟智慧

《道德經》中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真實的話往往不動聽,動聽的話往往不真實。

善良的人不無理狡辯,好辯的人往往強詞奪理而不善良。

真正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自己,賣弄自己的人不是真有知識。

從老子這段經典的話中,可以知道矜高倨傲、自以為是、喜歡賣弄的人,大多并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不過是故作淵博而已。

其實,這正是一種心性浮躁、虛榮心過度的表現,如果不将這種嬌柔做作的毛病除掉,正氣就很難得以伸張。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小故事1:

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常常口出狂言,恃才自傲,曾對人說:

“憑我的文章,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面朝拜。”

杜審言因自己的自不量力,常常被後世所嘲笑。

正如有句話說:“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一個驕傲自誇的人,恰恰顯出了他的見識淺薄,而像詩聖杜甫這樣謙遜的人,才是真正為世人所尊敬、膜拜的。

情欲意識,盡屬妄心。生命如一葉小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輕松抵達彼岸,不至于中途擱淺或沉沒,就必須果斷舍棄不需要的東西。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有些人放不下眼前穩定的收入,天天加班熬夜,沒有時間學習、精進,耽誤了更遠大的前程。

有些人放不下一夜暴富的誘惑,結果錢沒賺到,卻賠了夫人又折兵。

有些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丢掉人格尊嚴,結果事情敗露,追悔莫及。

佛家有句話叫做“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

意思是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要把握重心、實實在在,要去除那些浮華虛僞的心态。

倘若心中存有“花自飄零,水自流”的灑脫,多一些“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浪浸,生活就會過得悠然自得。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小故事2:

有一位苦行僧要離開村莊,到山中去隐居修行,臨行前他隻帶了一塊布做衣服。

在山上住了一段時間,他還需做一件衣服替換,于是他又去向村民乞讨一塊布。

回到山中後,他用那塊布做了件新衣服。

夜晚打坐時,他發現屋内有一隻老鼠,正在咬那件新衣服。

可是他又不忍心打死那隻老鼠,是以又到山下去要了一隻貓回來飼養。

得到貓之後,他又想:“貓要吃什麼呢?我并不想讓貓吃老鼠,總不能讓貓跟着我吃山果野菜吧?”

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貓就可以喝牛奶。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一段時間後,他發現每天要花很多功夫照顧那頭乳牛。

于是他又回到村莊,找了一個流浪漢到山上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後,跟他抱怨說:“我要結婚生子,過正常人的生活。”

修行者想想也是,他又不能強迫别人,跟他一樣過清心寡欲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可能你也猜到了,後來整個山村都搬到山上來了。

欲望就像一個連環套,一個套着一個,永遠都不會滿足,也沒有盡頭。

孟子曾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一個人心中隻有具備了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才能超凡脫俗,不被欲望和雜念驅使,進而使心靈回歸本真。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3:精彩典故:祢衡以狂殺身

祢衡是三國時的名士,史書上評價祢衡“人皆憎之”,他因為恃才傲物,張狂的無所顧忌,最後招來殺身之禍。

祢衡所處的時代,各類人才輩出,但是他目中無人,常常稱孔融和楊修為:“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

當時曹操和袁紹兩大勢力互相博弈,曹操想找一位名士,去遊說鎮守荊州的劉表支援自己。

孔融就向曹操推薦了好友祢衡,曹操也聽說過祢衡的張狂,不太情願召納祢衡,祢衡來時,曹操未起身讓座,祢衡并仰天長歎:“天地雖闊,何無一人也!”

曹操說:“我手下有數10名蓋世英雄,怎麼就沒有一個人?”

祢衡請曹操指出有哪些人英雄?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曹操說:

“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機深智遠,就是漢高祖時候的蕭何、陳平也比不了;
張遼、許褚、李典、樂進勇猛無敵,就是古代猛将岑彭、馬武也趕不上;
還有從事呂虔、滿寵,先鋒于禁、徐晃,又有夏侯淳這樣的奇才,曹子孝這樣的人間福将,怎麼說沒人?”

祢衡笑着說:

“荀彧可去吊喪問疾,荀攸可去看守墳墓,程昱可去做門衛,郭嘉可讀詩念斌,張遼可去擊鼓鳴金,許褚可去牧羊放馬,樂進讓他誦讀抄書,李典可傳送書信,呂虔可讓他磨刀鑄劍,滿龐隻會喝酒吃糠,于禁可做個泥瓦匠,徐晃可宰豬殺狗,夏侯淳稱為‘完體将軍’,曹子孝叫做‘要錢太守’,

其餘的都是衣架,飯囊,酒桶、肉袋罷了。”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曹操被他氣得面色鐵青,說:“你竟敢口出狂言,你有什麼能耐?”

祢衡自吹自擂:

“天文地理,無所不通,三教九流,無所不曉。上可以讓皇上成為堯、舜,下可以跟孔子、顔回媲美,我怎能與凡夫俗子相提并論!”

這時張遼在旁邊,拔出劍要殺祢衡,被曹操阻止了,因為曹操不想背上殺名士的罵名。

并想法子侮辱祢衡,讓他擊鼓。

第二天中午,曹操并在丞相府邀請了許多客人赴宴,指令祢衡擊鼓助興。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祢衡精于音樂,打了一通“漁陽三撾”,音節響亮,格調深沉,餘音繞耳,當場聽到的人都激動的熱淚盈眶。

這時,曹操的侍從故意找茬,叫道:“打鼓的為什麼不換衣服?”

原來當時的禮節,打鼓人必須換上新衣服,以示對賓客的尊重。

誰知,祢衡非但不認錯,竟然當着衆人的面,脫得一絲不挂,赤裸裸地站在那裡。

曹操看到這個情景,大聲呵斥:“在朝堂上,為什麼不懂禮儀?”

祢衡說:“目中沒有君主,才是不懂禮儀。我不過是暴露一下身體,以示我的清白罷了!”

曹操逼問:“你說你清白,那麼誰又是污濁的?”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祢衡直指曹操說:

“你不識人才,是眼濁;不讀詩書,是口濁;不聽忠言,是耳濁;不通今曉古,是腦濁;不能容納諸侯,是胸濁;經常打着篡奪皇位的念頭,是心濁……”

祢衡這一番犀利的言辭,當面抨擊曹操,大家都為他捏一把汗。

好友孔融隻好在曹操面前為祢衡巧妙開脫:“大臣像服勞役的囚徒一樣,他的話不足以讓英明的王公計較。”

曹操聽出孔融在幫彌衡求情,而他也不想在這賓客滿座的場合,承擔殘害人才的惡名,就饒了祢衡一命。

後來就把祢衡打發到劉表那去,當時京城裡的名士、文人們就到京郊去送祢衡。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送他的時候,大家都約好了說,祢衡這個家夥一貫到處罵人,十分可恨,等會他來了,我們都不起來,給他點眼色看看。

于是祢衡來了以後,這些送行的人,有的躺在地下,有的坐在地上,都不理他。

然後,祢衡就放聲大哭,别人就奇怪問他:“你哭什麼呀?”

狝衡說:“唉,躺着的是屍體,坐着的是墳墓,我來到屍體和墳墓面前,能不放聲大哭。”

你說這樣的祢衡,劉表會喜歡嗎?

祢衡到了劉表那裡,還是口出狂言,驕傲不恭,言語諷刺,劉表手下的人也憤憤然要殺掉他。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劉表也不願意背殺名士的惡名,于是就把他轉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裡去了。

祢衡秉性難改,到了江夏那裡仍是輕慢黃祖。

黃祖是一介武夫,性情暴躁,哪能受得了祢衡的一番侮辱,憤怒之下,揮劍殺了祢衡。

李白在他的那首《望鹦鹉洲懷祢衡》中寫道:

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祢衡。
才高競何施,寡識冒天刑。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意思是魏武帝是經營天下的王者,而祢衡的視野就像天下的螞蟻一樣窄小,正是恃才傲骨,見識短淺斷送了祢衡的性命。

易中天教授也評價祢衡:“不是傲骨是狂悖,目空一切,誰都看不上,實在是太張狂了。”

佛陀在《法句經》中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

也就是說,念頭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态:清淨的念頭帶來快樂,而雜染的念頭帶來痛苦。

念頭就像一塊磁鐵,你想要什麼就吸引什麼過來,你想要什麼呢?

與君共勉!

《菜根譚》:做人不能太張狂,祢衡因狂妄招來殺生之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