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00個故事說東周》0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事我真沒幹過

作者:我在頭條說曆史
《500個故事說東周》0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事我真沒幹過

東周的曆史,從一場鬧劇開始。

這場鬧劇,并不是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腦殘大上司為讨小老婆歡心,打算涮下屬一把,下屬們果然上當,于是上司和小老婆指着他們開心大笑,哈哈,你們這群傻子。後來上司攤上事了,再叫下屬來幫忙,大家怕再次上當,誰也不搭理他,上司隻好玩完。

情節足夠精彩,群衆喜聞樂見,還得到了司馬遷這位超級曆史專家的背書,是以代代相傳,大家都覺得就應該是這樣。

但,應該如此,就一定如此嗎?

不要忘了,專家并不是曆史的親曆者,甚至也不是最原始資料的親閱者。

我們都知道,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把除了秦國本國的史書以及諸如醫書、農書等實用書籍之外的很多原始資料,全都付之一炬,“非秦記皆燒之”。許多史官傾盡數十年時光甚至窮其一生才完成的史料,頃刻間灰飛煙滅。

其實,焚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連書籍背後的曆史真相也一起被埋葬了。

司馬遷編著《史記》的時代,距離秦始皇焚書又過去将近百年,原始資料極度缺乏,很多事情他都是通過實地走訪,收集曆史事件發生地老百姓口口相傳的“口述曆史”來進行補充和加工的。我們在讀《史記》的時候,經常可以在某人的列傳或某件事表述完成後,看到司馬遷說我曾經到過某地,那裡的老百姓怎麼怎麼說等表述。

行萬裡路的治史态度,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史實的真實性,是值得商榷的。

也就是說,所謂烽火戲諸侯,很可能隻是司馬專家客串了一把曆史劇導演,把本已經過加工的口述曆史進行了再次加工,創作出來的一場戲劇,效果等同于羅貫中擔任編劇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七分實三分虛。烽火戲諸侯則更進一步,很大機率是“純屬虛構”。

《500個故事說東周》0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事我真沒幹過

據曆史學者考據,在烽火台燃烽火示警,是秦漢時期為了防備匈奴入侵才發明出來的專利,司馬遷張冠李戴冒名頂替,完全屬于侵權。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清華簡。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于2008年獲贈的一批戰國竹簡,共計2388枚,由清華校友趙偉國在香港從文物販子手中購得,然後捐贈給母校。經文物專家鑒定,竹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後經碳14年代測定,确定竹簡的年代為公元前305年加減30年,與專家的鑒定相符。

因為該批竹簡埋入地下的時間在秦始皇焚書之前,這才得以幸存,且其記錄的主要為經史類内容,是研究先秦曆史的第一手原始資料,可信度遠高于司馬遷的《史記》。

下面,我們根據清華簡所記錄的原始史實,同時結合更早發現的《古本竹書紀年》以及《國語》《尚書》等史籍的記載,來講一個不一樣的故事。

故事還得從周幽王說起。

公元前782年,西周第十一位天子周宣王去世,年僅十四歲的太子姬宮涅即位,是為周幽王。

不過,這位老兄的運氣實在太壞,即位的第二年,就發生了嚴重的地質災害,“岐山崩,三川竭”。

岐山,位于今天陝西省岐山縣,是周王朝的王興之地,其政治意義不言而喻。現在,崩了。在封建迷信盛行的古代,這絕對是亡國滅種的先兆(山崩川竭,亡國之征也)。

更重要的是,三川(泾水、洛水、渭水)是周王朝防衛西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現在水位大大降低,幾近枯竭(專家分析,應該是地震導緻上遊形成堰塞湖,堵塞了源頭),完全失去了防禦作用,使得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直接暴露在了遊牧民族的兵鋒之下,危矣!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那個牛鬼蛇神滿天飛的時代,姬宮涅同志竟然表現出了隻有堅定無神論者才具有的科學覺悟:這種雞毛蒜皮的平常事,不要來煩我!(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

完全不當回事。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姬宮涅做出了一個新決定,進攻褒國(在今陝西省漢中市)。具體原因不詳,但戰鬥結果是明确的,褒國明顯不是對手,為求自保,使出了戰敗國的慣用伎倆——獻美女求饒。

這個充當政治犧牲品的美女,就是褒姒。

褒姒到底有多美,史書沒有明确記載,反正很得姬宮涅同志寵愛(褒姒有寵)。不久,兩人就生了兒子,取名伯服。

這下壞了。

美人,愛子。

周幽王終于犯了無數帝王犯過的錯誤,廢掉舊太子,冊立新太子。

周幽王的正牌王後,史書稱之為申後,是老爹周宣王為他迎娶的申國國君申侯之女。申後生的兒子名叫姬宜臼,因為是嫡子,之前被冊立為太子。

現在,周幽王隻願新人笑,不管舊人哭,決定廢掉姬宜臼,立伯服為太子。

姬宜臼當然不願意坐以待斃,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立即逃奔回外婆家申國(太子出奔申)。

申國,大體在今河南南陽,與周王室數代通婚,具有很強的經濟與政治實力,本是周王室用來抵禦南方蠻族的有力屏障。但是現在,在周幽王的“努力”下,他馬上就要變成一個可怕的敵人。

周幽王并沒有因為姬宜臼逃跑就打算放過他,他要求申國交出姬宜臼(必求之申),想把他殺掉以絕後患。

申國倒是頗有骨氣,任你如何威脅,就是不把外甥交出。

周幽王大怒,遂于公元前772年讨伐申國(王師伐申)。

《500個故事說東周》01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這事我真沒幹過

申侯是個聰明人,自知不是天子之師的對手,如果硬扛,怕是弄不過他,他決定找個幫手。

經過慎重考慮,申侯把目光鎖定在了周王朝的北方,那裡是犬戎族的地盤。

犬戎是西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大體生活在今陝西和甘肅一帶,因自稱其祖先是兩隻白犬,且以白犬為圖騰,故稱犬戎。犬戎族以遊牧生活為主,是以戰鬥力強悍,自黃帝時期開始就是中原民族的大敵。周幽王的老爹周宣王在位期間,就同犬戎在千畝(今陝西介休南)打過一仗,結果被打得丢盔棄甲潰不成軍(喪南國之師),史稱“千畝之戰”。

既然能打過你爹,那肯定也能打過你。

事實證明,申侯的判斷是準确的。公元前771年,在犬戎的幫助下,申國、犬戎以及其他幾個諸侯國組成的聯軍,在骊山之下與周幽王展開激戰。周幽王和他的寶貝兒子伯服被殺,褒姒被犬戎抓走(執褒姒以歸),後不知去向。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直到周幽王身死,也沒有出現關于烽火戲諸侯的記載。要知道,如果确有其事,鐘情于總結曆史教訓的史家們,是絕不會放過這樣的反面典型的。

而且,骊山之戰并不是犬戎趁周幽王不備發起的突襲戰,相反,戰争是周幽王為了消除政權上的隐患主動挑起的,犬戎不過是在申國的請求下前來幫忙打反擊戰而已。是以,即便當時有烽火示警的制度,身為主攻方的周幽王也完全沒有舉烽火示警的必要。

說到底,周幽王之是以被殺,不過是廢嫡立庶的老把戲引發的一場政變而已。這種情況,在春秋戰國時期,還會無數次上演。

接下來的曆史,無論是《史記》,還是曆史課本,都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周幽王死後,姬宜臼繼承了王位,是為周平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為了防止西北遊牧民族的入侵,周平王毅然決定抛棄故都鎬京,東遷到新都洛邑,史稱“平王東遷”,東周正式開始。

久而久之,我們也就形成了共識——就應該是這樣的。

但還是那句話:應該如此,就一定如此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