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0个故事说东周》0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事我真没干过

作者:我在头条说历史
《500个故事说东周》0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事我真没干过

东周的历史,从一场闹剧开始。

这场闹剧,并不是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脑残大领导为讨小老婆欢心,打算涮下属一把,下属们果然上当,于是领导和小老婆指着他们开心大笑,哈哈,你们这群傻子。后来领导摊上事了,再叫下属来帮忙,大家怕再次上当,谁也不搭理他,领导只好玩完。

情节足够精彩,群众喜闻乐见,还得到了司马迁这位超级历史专家的背书,所以代代相传,大家都觉得就应该是这样。

但,应该如此,就一定如此吗?

不要忘了,专家并不是历史的亲历者,甚至也不是最原始资料的亲阅者。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从思想上控制人民,把除了秦国本国的史书以及诸如医书、农书等实用书籍之外的很多原始资料,全都付之一炬,“非秦记皆烧之”。许多史官倾尽数十年时光甚至穷其一生才完成的史料,顷刻间灰飞烟灭。

其实,焚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书籍背后的历史真相也一起被埋葬了。

司马迁编著《史记》的时代,距离秦始皇焚书又过去将近百年,原始资料极度缺乏,很多事情他都是通过实地走访,收集历史事件发生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口述历史”来进行补充和加工的。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经常可以在某人的列传或某件事表述完成后,看到司马迁说我曾经到过某地,那里的老百姓怎么怎么说等表述。

行万里路的治史态度,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史实的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

也就是说,所谓烽火戏诸侯,很可能只是司马专家客串了一把历史剧导演,把本已经过加工的口述历史进行了再次加工,创作出来的一场戏剧,效果等同于罗贯中担任编剧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七分实三分虚。烽火戏诸侯则更进一步,很大概率是“纯属虚构”。

《500个故事说东周》0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事我真没干过

据历史学者考据,在烽火台燃烽火示警,是秦汉时期为了防备匈奴入侵才发明出来的专利,司马迁张冠李戴冒名顶替,完全属于侵权。

更有力的证据,来自清华简。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获赠的一批战国竹简,共计2388枚,由清华校友赵伟国在香港从文物贩子手中购得,然后捐赠给母校。经文物专家鉴定,竹简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后经碳14年代测定,确定竹简的年代为公元前305年加减30年,与专家的鉴定相符。

因为该批竹简埋入地下的时间在秦始皇焚书之前,这才得以幸存,且其记录的主要为经史类内容,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可信度远高于司马迁的《史记》。

下面,我们根据清华简所记录的原始史实,同时结合更早发现的《古本竹书纪年》以及《国语》《尚书》等史籍的记载,来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故事还得从周幽王说起。

公元前782年,西周第十一位天子周宣王去世,年仅十四岁的太子姬宫涅即位,是为周幽王。

不过,这位老兄的运气实在太坏,即位的第二年,就发生了严重的地质灾害,“岐山崩,三川竭”。

岐山,位于今天陕西省岐山县,是周王朝的王兴之地,其政治意义不言而喻。现在,崩了。在封建迷信盛行的古代,这绝对是亡国灭种的先兆(山崩川竭,亡国之征也)。

更重要的是,三川(泾水、洛水、渭水)是周王朝防卫西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现在水位大大降低,几近枯竭(专家分析,应该是地震导致上游形成堰塞湖,堵塞了源头),完全失去了防御作用,使得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直接暴露在了游牧民族的兵锋之下,危矣!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那个牛鬼蛇神满天飞的时代,姬宫涅同志竟然表现出了只有坚定无神论者才具有的科学觉悟:这种鸡毛蒜皮的平常事,不要来烦我!(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

完全不当回事。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姬宫涅做出了一个新决定,进攻褒国(在今陕西省汉中市)。具体原因不详,但战斗结果是明确的,褒国明显不是对手,为求自保,使出了战败国的惯用伎俩——献美女求饶。

这个充当政治牺牲品的美女,就是褒姒。

褒姒到底有多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反正很得姬宫涅同志宠爱(褒姒有宠)。不久,两人就生了儿子,取名伯服。

这下坏了。

美人,爱子。

周幽王终于犯了无数帝王犯过的错误,废掉旧太子,册立新太子。

周幽王的正牌王后,史书称之为申后,是老爹周宣王为他迎娶的申国国君申侯之女。申后生的儿子名叫姬宜臼,因为是嫡子,之前被册立为太子。

现在,周幽王只愿新人笑,不管旧人哭,决定废掉姬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姬宜臼当然不愿意坐以待毙,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立即逃奔回姥姥家申国(太子出奔申)。

申国,大体在今河南南阳,与周王室数代通婚,具有很强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本是周王室用来抵御南方蛮族的有力屏障。但是现在,在周幽王的“努力”下,他马上就要变成一个可怕的敌人。

周幽王并没有因为姬宜臼逃跑就打算放过他,他要求申国交出姬宜臼(必求之申),想把他杀掉以绝后患。

申国倒是颇有骨气,任你如何威胁,就是不把外甥交出。

周幽王大怒,遂于公元前772年讨伐申国(王师伐申)。

《500个故事说东周》0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事我真没干过

申侯是个聪明人,自知不是天子之师的对手,如果硬扛,怕是弄不过他,他决定找个帮手。

经过慎重考虑,申侯把目光锁定在了周王朝的北方,那里是犬戎族的地盘。

犬戎是西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大体生活在今陕西和甘肃一带,因自称其祖先是两只白犬,且以白犬为图腾,故称犬戎。犬戎族以游牧生活为主,所以战斗力强悍,自黄帝时期开始就是中原民族的大敌。周幽王的老爹周宣王在位期间,就同犬戎在千亩(今陕西介休南)打过一仗,结果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丧南国之师),史称“千亩之战”。

既然能打过你爹,那肯定也能打过你。

事实证明,申侯的判断是准确的。公元前771年,在犬戎的帮助下,申国、犬戎以及其他几个诸侯国组成的联军,在骊山之下与周幽王展开激战。周幽王和他的宝贝儿子伯服被杀,褒姒被犬戎抓走(执褒姒以归),后不知去向。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直到周幽王身死,也没有出现关于烽火戏诸侯的记载。要知道,如果确有其事,钟情于总结历史教训的史家们,是绝不会放过这样的反面典型的。

而且,骊山之战并不是犬戎趁周幽王不备发起的突袭战,相反,战争是周幽王为了消除政权上的隐患主动挑起的,犬戎不过是在申国的请求下前来帮忙打反击战而已。所以,即便当时有烽火示警的制度,身为主攻方的周幽王也完全没有举烽火示警的必要。

说到底,周幽王之所以被杀,不过是废嫡立庶的老把戏引发的一场政变而已。这种情况,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会无数次上演。

接下来的历史,无论是《史记》,还是历史课本,都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周幽王死后,姬宜臼继承了王位,是为周平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为了防止西北游牧民族的入侵,周平王毅然决定抛弃故都镐京,东迁到新都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正式开始。

久而久之,我们也就形成了共识——就应该是这样的。

但还是那句话:应该如此,就一定如此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