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生楊文軍,為何讓人懷念?

作者:齊魯壹點
醫生楊文軍,為何讓人懷念?

全網的悼念和關注讓楊文軍醫生的妻子楊旻有些不知所措。在她心裡,楊文軍是個很普通的人,是個小人物。“他是個好醫生,但他并沒有那麼有名,從未想過會得到如此多的關注。”談到大家對楊文軍的關注,楊旻情緒複雜,既有惶恐,也有欣慰,“我很感激有這麼多人能記住他”。

一個普通人的49歲會是怎樣的?

49歲的楊文軍擁有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一份熱愛的事業以及一顆努力生活的赤子之心。

一名普通中醫的49歲會是怎樣的?

49歲的楊文軍是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内分泌科的主任醫師,夢想着有朝一日成為李時珍那樣的“精誠大醫”。為此,他勤奮鑽研醫術,用心醫治患者,成了大家口中的“好醫生”。

然而,這一切在2021年11月4日戛然而止,楊文軍突發心梗去世,年僅49歲。

去世後的半個多月,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引發了全網自發悼念。

<b>最意外的“醫囑”</b>

“丁零零……”空曠的房間裡,一陣手機鈴聲打破沉寂。

“您好,是楊大夫嗎?我下周一挂了您的門診号,剛剛一看被取消了,咋回事?”楊文軍剛去世的那幾天,總有患者打電話這樣詢問。

“對不起,他不能再為您服務了。”手機這頭,楊文軍的妻子楊旻緩慢而艱難地回答道。

“什麼意思?怎麼了?為什麼不服務了?”

每次對話進行到這裡時,楊旻都隻能強忍着哽咽挂斷電話,因為她始終無法完整說出“他已經去世了”這句話。

随着越來越多的患者發現挂号被取消,楊文軍的手機一天可以接到幾十通患者的來電。每次接起電話,楊旻都要被迫憶起丈夫離世的事實,這對她而言是種煎熬。後來,楊旻幹脆關掉了楊文軍那部從不“休息”的手機。

一夜之後,楊旻就重新打開了手機。

“那麼多患者都在等,文軍走了,我得替他給患者們做最後的交代。”楊旻想起丈夫有和患者交流的平台,登入進去,先看到幾百條患者的消息。有咨詢病情回報效果的,最多的是問怎麼挂不上号了。平台上醫患交流的一條條記錄,清清楚楚地說明丈夫如何利用中午和晚上,甚至是繁忙的門診時間,見縫插針耐心地答複。百感交集的楊旻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她要替楊文軍向患者們下最後一次“醫囑”。

“尊敬的各位患者:原諒我不能為大家服務了。這兩年我老思考怎麼給大家開有效又便宜的藥方,中午飯都吃不上,可累壞啦……我在天堂保佑大家,大家好好過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見!”

11月11日17點27分,楊文軍的最後一條“醫囑”被推送給醫患交流平台的患者,妻子代表楊文軍正式和他牽挂的患者們做了最後的告别。

其實在這之前,患者們已經在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楊文軍。“内分泌科的楊文軍教授去哪兒了?挂了号突然取消了?找不到他了?”直到收到“醫囑”,大家才知道,楊醫生已經去世了。

随後,網絡上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懷念和告别,向世人講述着楊文軍是個什麼樣的醫生。

“給我治病的醫生,去世了。他是保護患者、打擊病魔的戰神啊。”

“今年上半年有幸找楊大夫看過幾次病,開藥真的特别便宜,十四服藥才一百多元,讓我很震驚,效果也好,真的非常感謝您,今天偶然聽到您離世的噩耗,感到很惋惜和傷心,天妒英才。醫者仁心的好大夫卻英年早逝。希望您在天堂能好好休息一下。一路走好!”

“您好,楊大夫,2014年那個病恹恹的小寶寶,現在已經長大了,非常感謝您,遇到您這樣的好大夫,是我們的福氣,我們全家都非常想念您。”

“楊主任,再怎麼用文字形容我的感謝都是那樣蒼白。去年在您的治療下控制住了病情,并順利懷上了寶寶,曾想着有一天要帶着她一起當面向您緻謝,而今卻悉知您的噩耗。您問診時總是細心、耐心又認真,開藥也為我們患者百般斟酌,雖然每兩周要去調一次藥,但幾個月的治療下來并沒有花費很多錢,給我們減輕了很大的經濟壓力。願您安息,祝願您的家人此後一切順遂。”

……

一個個直戳人心的細節,打動了很多人。萬千與楊文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留下了送别留言,在網上轉發他的故事。

相濡以沫二十年,楊旻與楊文軍是親密夫妻更是醫學路上的知己。在楊旻看來,丈夫的突然離世,是“天妒英才”,也是“上天不公”,楊文軍的“才”還沒有充分施展,他的遠大志向還沒有實作,他的“仁心仁術”還沒有讓更多人知道。但讓楊旻沒想到的是,這則最後的“醫囑”卻讓楊文軍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

全網的關注讓楊旻有些不知所措。在她心裡,楊文軍是個很普通的人,是個小人物。“他是個好醫生,但他并沒有那麼有名,從未想過會得到如此多的關注。”談到大家對楊文軍的關注,楊旻情緒複雜,既有惶恐,也有欣慰,“我很感激有這麼多人能記住他”。

楊文軍最後的“醫囑”和患者們的“尋人啟事”被有關媒體報道,一度沖上熱搜,更多的人知道山東有位好醫生名叫楊文軍,他的故事和感人細節被大家知曉:

為節約時間,多看幾個病人,他長年用壓縮餅幹等零食代替午飯,生前的最後一個快遞是一箱壓縮餅幹;

他盡可能用便宜的藥為老百姓開方治病,普遍藥效明顯;

對待病人,他溫和耐心,傾聽病人疾苦,寬慰勸解;

他刻苦鑽研,堅持學習,甚至患者偶爾提到在外地某藥方有效,他也認真對患者說,你下回來帶給我看看;

他尊重上司,團結同僚,悉心指導學生,淡泊名利,總是推讓榮譽,但在抗疫等工作上,卻迎難而上,勇于奉獻。

<b>最美的合照</b>

作為丈夫,楊醫生并不“稱職”,陪伴夫妻的時間少之又少。深愛他的妻子楊旻“埋怨”說:“如果他不是我丈夫,我就會更尊敬他。”

這兩年,楊文軍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占領”,家庭聚會很難見到楊文軍的身影,一家人的合照裡屬于楊文軍的位置總是空着,就連夫妻二人最近的合影都是三年前的照片。回憶起這張照片的由來,楊旻滿是感慨。

2018年春天,濟南五龍潭公園的櫻花美不勝收,吸引衆多遊人前去打卡。一個周日的下午,楊旻也拉着難得空閑的楊文軍到了五龍潭公園,還碰上了免費拍合照的活動。二人興沖沖加入其中,沒承想,此起彼伏的手機鈴聲成了最大阻礙:每次二人一擺好姿勢,沒等攝影師按下快門,楊文軍的電話就準時響起。一來二去,楊旻當衆發起火來,“擺了半天姿勢又照不成。我們是出來玩的,你關上手機不行嗎?”面對妻子的“合理”要求,一向溫和的楊文軍卻軟磨硬泡,就是不同意關機,“病房的患者還有科室裡的其他醫生随時都會打電話找我,不能關機啊!”最終妻子破涕為笑,二人還是在電話“密集攻勢”下尋到了一個瞬間,留下了這張合影。

如今,這張合照被楊旻擺放在客廳的立櫃上。照片中,楊文軍随意而挺拔地立在櫻花樹下,單手從背後輕攬住一旁的妻子,二人眼底的笑意是那麼溫暖真摯,好像春日的陽光透過櫻花樹枝直接灑在了冬季清冷空曠的客廳裡。

環視楊文軍醫生家的客廳,并沒有電視機。這些年來,楊文軍沉醉于工作學習之中,無暇娛樂,電視等設施就成了多餘。“有一年辦保險贈送了電視機,到現在連包裝都沒有打開過。”楊旻告訴記者,從七八年前兒子上國中時起,家裡人就再沒看過電視。

這樣的生活沒有常人想象中的枯燥,反而被二人過出了一種歲月靜好的味道:楊文軍學習時會給楊旻和自己泡上一壺熱茶,也會給妻子講自己的心得體會,楊旻就在沙發上看書陪伴,每當看到有意思的内容,楊旻都會與楊文軍分享。

“文軍的突然離世對我來說太殘忍了。”想起往日的充實美好,再看眼前的物是人非,楊旻忍不住“怨恨”起命運。楊文軍去世的當天晚上,她親筆書寫靈位和挽聯:

天喪斯文,萬衆惜君大醫範;

弦斷琴瑟,百年負我白頭約。

“我字斟句酌,一筆一畫寫的”,楊旻說,太突然了,她感覺空茫,都不知道怎麼表達悲傷,隻是想把文軍的身後事辦好。

<b>最後的快遞</b>

客廳裡楊文軍醫生的小書桌腳下,有一箱剛到貨不久的壓縮餅幹,那是楊文軍的最後一個快遞。

11月1日,快遞剛剛到貨,楊文軍從中取了兩包壓縮餅幹裝進書包,像往常一樣出門上班。

除了周六可以和妻子共進午餐,其餘大多時候,楊文軍的午餐都是在診室解決的,原因很簡單——太忙了。楊文軍的一天,甚至可以用“兵荒馬亂”來形容。

早晨剛到醫院,馬上開始查病房,為确定患者病情發展,楊文軍需要仔細詢問其感受,碰上心情郁悶的患者拉着楊文軍大倒苦水,他也會耐心傾聽。緊接着,上午門診開始了,幾十位患者等着問診,還有些老病号沒挂上号就直奔現場“加号”。面對這樣的繁忙,楊文軍也并不圖快,仍按照自己的節奏一一詳細問診。好不容易診完上午的最後一位患者,又有人因為沒記清怎麼吃藥傳回咨詢,楊文軍就把飯卡給學生讓他們趕緊去吃飯,自己招呼患者坐下細細囑咐。研究所學生和規培大夫回來,作為導師的楊文軍還得趁熱打鐵,組織大家探讨病例,分析病情,開展臨床教學。不知不覺,午休時間所剩無幾,來不及到食堂就餐,楊文軍幹脆就在診室解決午餐。

如何快速解決午餐?楊文軍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午餐要快,而便當外賣費時間,不行;上午門診體力腦力消耗巨大,一般糕點餅幹不夠抵餓,也不行;愛幹淨,散裝餅幹封不好口會撒得到處都是,還不行。最終,楊文軍選擇了友善、抵餓的壓縮餅幹作為午餐。

對于這個午餐選擇,楊旻覺得太應付,她說:“我就是再不稱職的妻子,也不願給他買壓縮餅幹的。”楊文軍反而樂在其中。就在去世前幾天,楊文軍還開心地與楊旻分享食用感受:“這個壓縮餅幹口味真不錯。”

大半箱壓縮餅幹敞着口安靜地躺在那裡,仿佛在等那個懂得欣賞它的人再來取。可惜,從11月4日起,就沒人再稱贊它的美味了。

<b>最深的遺憾</b>

“大家好好過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告别“醫囑”裡最後一句話,讓無數人落淚。

“文軍走得很突然,沒留下任何遺言。但如果有機會,這應該是他最想對患者說的話,其實也是我想對他說的話。”楊旻望着沙發旁那張屬于楊文軍的小書桌,自顧自地喃喃着,“如果他也能慢下來,享受一下生活該多好……”經曆半晌的沉默後,楊旻轉頭看着面前的記者,像是求證又像是總結一樣說道,“學習就是他最大的樂趣,他已經享受到屬于自己的快樂了,是吧?”

事實上,工作和學習一體兩面,學以緻用,這是楊文軍生活的重心,也是他快樂的源泉。

“他是個非常單純的人,工作中最大的快樂就是病人輾轉多地沒看好的病,在他這裡取得了進展。”楊旻說,每次取得成績,楊文軍不會和外人吹噓,而是回家和她悄悄分享,将一個人的喜悅換成兩個人的快樂。

去世前的楊文軍也是快樂的,因為多年的耕耘在今年看到了收獲。

10月27日,去世一周前,楊文軍成功獲得“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稱号,公示檔案一出,他興奮地與同學們互通電話祝賀。

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在全國遴選50周歲以下,具有正進階專業技術職稱,且連續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醫人才予以繼續培養。經過層層選拔,楊文軍成功入選,由此開啟了三年的學習曆程。根據要求,入選人在研修期間至少參加40天的中醫藥理論集中學習,并獲得相應學分,還需撰寫3篇以上學習中醫藥經典著作并運用于臨床實踐的論文,1篇以上在國核心心期刊公開發表,主講不少于6學時的省級以上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課程。397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優才順利畢業,楊文軍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規劃,他應該繼續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為培養新進人才盡一己之力。

另一件值得楊文軍開心的事情,是自己的理論得到了長期臨床實踐的驗證。中醫方劑的應用,需要大量的醫案支撐驗證,而醫生自己的醫案是其中最有力的。這幾年,為了發掘各種簡便廉驗的驗案,楊文軍一邊遍查古今典籍,一邊積攢整理自己的臨床醫案。去世前幾天,他發現已經有足夠的醫案支撐藥方,迫不及待地與妻子分享:“我攢的醫案夠多了!以後講課我可以用自己的醫案,也可以開始提出我自己的理論觀點了!”

不久前有多快樂,如今便有多遺憾。楊旻看着眼前丈夫寫滿筆記的書本,難掩淚水。“他畢生研究的成果,還沒有傳承發揚,甚至沒有總結梳理,我想幫他做些什麼,但我怎麼可能有那樣的能力。”

“他一直有一個願望,就是去北京的301醫院、306醫院這種大型的現代醫院再全方位充電,去廣安門醫院跟随恩師仝小林院士抄方,繼續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應用,但是他太忙了,是以一直沒能實作。”楊旻停頓了一下,艱難地繼續說道,“現在這個願望沒有辦法實作了。”話音剛落,楊旻的視線不由地轉向客廳立櫃上的那張合照。

照片裡的楊文軍醫生笑容那麼真誠,仿佛在告訴我們,一直以來,他都是快樂的,那是仁心仁術的快樂。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醫生楊文軍,為何讓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