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作者:李尋歡111
【開篇語】斷斷續續中,地名探究來到了第三個系列——江蘇。寫山東的時候,失之龐雜,羅列了太多;寫河南的時候,慢慢沉澱下來,關注做好地名本身的事情;江蘇這個系列,将更加關注地名本身,尋找與地名有關的由來,以及沿革之中的故事。學,然後知不足,在路上,雨未歇……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姑蘇風光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古城、深夜、寂寥、旅客,江南的一座靈秀城池呼之欲出!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對“姑蘇”二字神往已久,《天龍八部》中的姑蘇燕子塢,是我少時曾經的夢想之地。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在下并非顔控,但是“姑蘇”還是給我帶來了美妙的感覺,是蘇州美景的加持,還是蘇州曆史的婉約厚重的影響,不得而知。是以寫江蘇,首先要寫蘇州,而蘇州所有地名,都莫如姑蘇最能引起我的好奇與悸動。

姑蘇區是我寫過最年輕的區縣了,沒有之一。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最早提及“姑蘇”的史料是《國語》,這部典籍的《吳語》篇記載:“入其郛,焚其姑蘇”,說的是越國攻入吳國,焚燒了姑蘇台。

《國語》是在戰國(前476年—前221年)初期彙編而成。而地名的形成應該早于文字記載,是以“姑蘇”一詞出現的時間應該更早。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據傳,大禹在太湖地區治水時,有兩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農業大臣棄的兒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兒子。

姑蘇區成立之前的三個區也都是建國以後新設,但也都是有着濃厚曆史的地名。

1955年9月21日,南區以境内有宋代名園滄浪亭而命名為滄浪區,10月1日起正式使用“滄浪區”區名。1966年11月5日,改滄浪區為紅旗區。1979年6月1日,紅旗區恢複滄浪區原名。1980年4月,撤銷革委會,成立滄浪區人民政府。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滄浪亭乃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現在曆史最久的園林,景色自然,建築樸實簡雅,為典型的城市山林。滄浪亭曾是南宋名将韓世忠的私家園林,為其增添了更多的傳奇色彩。

宋開寶四年(971年),南唐去國号改為江南國。開寶七年(974年),宋谕吳越伐江南。開寶八年(975年),中吳軍改稱平江軍。同年,宋以吳越孫承祐為平江節度使,意在平定李煜的江南國。今“平江”兩字,即當時平定江南國之意。自此,蘇州曆史上始有“平江”之稱。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南宋蘇州及周邊地圖

1955年10月1日起,蘇州市各區改名,東區改稱平江區,北區改稱北塔區,中區改稱觀前區。“平江區”政區名稱始于此。1966年11月,平江區改稱東風區。1979年6月1日起,恢複平江區原名。

金阊區指金門到阊門這一區域。名字也是來源于金門和阊門。 1955年10月,蘇州市各城區更改名稱,西區改稱金阊區。1967年,蘇州市金阊區更名為延安區。1980年6月9日,蘇州市延安區更名為金阊區。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金門較為年輕,始于1922年——在未辟金門之前,由城中去虎丘、楓橋等處,都得從阊門出入。由于道路擁擠,車馬相争事故屢有發生,故需另開一門,“另辟蹊徑”。民國時期為溝通觀前街與阊門商業區的聯系,于1921年築南新橋,1922年開金門。

阊門則有着悠久的曆史,乃是蘇州建城之始的西門。。“阊”是通天氣之意,表示吳國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強盛。又因吳欲滅楚,該門方位朝對楚國,故亦名破楚門。

《吳越春秋》記載:“立阊門者,以象天門,通阊阖風也。”

本為姑胥,因大禹賢臣而得名——地名探究之姑蘇
蘇州市姑蘇區,全區面積83.4平方公裡,包含14.2平方公裡古城全部,戶籍人口73.5萬,常住人口95.8萬。姑蘇區是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設保護區黨工委、管委會,是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姑蘇區與保護區實行“區政合一”管理體制,共設黨政職能機構28個,另設紀檢監察機關1個。下轄8個街道,168個社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