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淩:讓學校成為孩子“第二個家”

作者:楊淩釋出

初冬的楊淩,寒風中透着别樣的溫情。

11月21日,星期天。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尋常的周末,卻是楊陵中學國中校區——楊陵高新初級中學開展2021年秋季學期“大家訪”活動的第十天。

在這寶貴的十天時間,108名老師放棄雙休,三人成組利用周内午飯和晚上下班時間登門走訪,從城區到農村,足迹遍布1195戶家庭,滿腔熱血把黨和政府的教育政策以及學校的點滴變化送進家長心田,用愛與希望點燃了家校共育的盞盞燈塔。

老師就是學校的另一個“我”

一大早,家住博學嘉苑的仵剛豔就把家裡收拾幹淨,和兒子一起等待期盼已久的家訪。

“郭耀輝媽媽早上好呀,今天我們過來和你聊一聊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歡迎大家,快進來。”互相打過招呼後,學校黨支部副書記張翻雄帶着七年級2班班主任王小麗與家長仵剛豔拉起了家常。

這一幕,像極了久未謀面的親人。

楊淩:讓學校成為孩子“第二個家”

“在楊陵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從這學期開始,學生的營養午餐從每月88元漲到110元,學校實行雙餐廳競争,一份面和一份米飯限價6.5元,保證學生在校吃飽吃好。”交談中,張翻雄一邊向家長介紹學校的變化,一邊詢問孩子的家庭教育。當得知學生每天回來都與媽媽暢談學校見聞,主動做家務後,在坐的老師感到非常欣慰。特别是看到桌子上的偉人塑像和印有中國夢字樣的桌擺後,大家不由得為這種潛移默化培養孩子家國情懷的好家風點贊。

雖然每天接送孩子都會與老師打照面,但當真正坐在一起面對面談心時,一種難以名狀的激動和喜悅還是湧上了仵剛豔的心頭,禁不住紅了眼眶。

“學校每天有大練冊和課後服務,我現在根本不用給孩子輔導功課,有時候遇到不會的問題,孩子就說媽媽您不用給我上網查,明天去學校老師就給解答了。”仵剛豔擦着濕潤的眼睛說:“在我心裡老師就是學校的另一個‘我’,把孩子交給你們我很放心”。

不知不覺家訪進行了一個多小時,臨走前,仵剛豔不顧阻攔,堅持要送老師們下樓。“王老師,您們以後常來啊!”望着冷風中搖曳的雙手和飽含期望的眼神,我們知道這不僅是熱情好客,更是一位母親對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殷切期盼。

我們就是孩子在學校的“爸媽”

盡管在心裡模仿了很多遍,但當走進學生家裡的那一刻,八年級10班國文老師程亞甯還是被自己的學生許芷晴驚豔到了。

“沒想到你閱讀量這麼大,老師真心為你感到驕傲,”在學生卧室,望着書架上琳琅滿目的書籍,程亞甯高興地将眼前這個胖乎乎的小姑娘攬入懷中,滿眼的愛意。

楊淩:讓學校成為孩子“第二個家”

此時,站在一旁的媽媽悄悄告訴其他幾位随訪老師,幾分鐘之前,許芷晴正和教官通視訊,兩個人關系要好的就像朋友一樣。讓媽媽意外的是,自從學校實施軍事化管理後,女兒就像變了一個人,學習上更加積極,興趣也更廣泛了,不僅愛養小動物,還主動學習繪畫和刺繡工藝,邊說邊自豪地拿起女兒的作品向老師展示。

出發前,英語老師張敏和化學老師李榮已經商量好了家訪路線。城區走訪結束後,就到大寨、揉谷、五泉,這樣一路訪過去。在初三5班學生肖思雨的家裡,當被兩位老師問及在學校參加社團活動的情況時,一臉純真的她激動地現場秀起了軍體拳,看的老師和家長拍手稱贊。

“學生的一言一行都牽動着我們的心,我們就是孩子在學校的另一個‘爸媽’。”張敏表示,這次家訪讓她看到了學生的更多面,零距離了解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以及思想動态,通過與家長的充分溝通,給每個家庭盡可能提供符合孩子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更好地引導孩子達到所期望的目标。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過程中要充滿愛和期待,如果把一份愛心放在家訪中,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學校是每個孩子的“第二個家”

向家長宣傳“雙減”政策、細心解答課後服務安排、提醒家長共同做好“五項管理”……不知是什麼原因,雖然累得渾身像散了架一樣,但學校黨支部書記、副校長張高社的腦子裡一刻也沒有停下來,像放電影似的閃現着這些天與班主任、科任老師們一起家訪的一幕幕。

“從早晨出來,現在已經11點了,有位家長發來資訊說一直等着老師,太感動了,繼續加油!”

“現在是晚上8點多,我們剛從學生家裡出來,等會還要開車回城裡,沿途欣賞下鄉村夜景别有一番風味。”

“從教十餘年,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也與無數的父母溝通交流,但交談總是淺嘗辄止。這次入戶家訪,讓我更全面地了解了孩子們,每走一戶家庭,每聽一次家長囑托,都能感到肩上的重任。”楊陵高新初級中學教師楊欣在“家訪日記”中感慨道。

家訪後,一位學生家長手寫感言表達真情:學校組織的這次家訪,如同久旱逢甘霖的“及時雨”播撒在家校之間,能與老師面對面交流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的學習生活情況,讓我倍感欣慰,今後會全力配合學校,攜手齊育人。

連日來,當一篇又一篇飽含深情的“家訪心得”發送至年級微信和QQ群時,老師、家長無不動容。大家紛紛表示,這次家訪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大洗禮”,從内心深處激發了家校共育的強烈共鳴。

楊淩:讓學校成為孩子“第二個家”

“學校是每個孩子的‘第二個家 ’,家是孩子的‘第二個學校’,這兩個地方所遇到的人和事最終融入孩子的人格。”張高社動情地說,家訪是一場溫馨的相遇,也是一場行走的教育,更是師生彼此成長和成全的過程。作為楊陵中學國中校區,楊陵高新初級中學正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努力為孩子創造更加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在“家校共育”被強烈倡導的今天,如此溫情走心的家訪,如一縷春風吹進了千家萬戶的心田,為楊陵教育事業高品質發展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記者:程立珍

編輯:趙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