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視訊加載中...

“小記者、大未來,我們出發喽!”

傳承農耕文化、培育時代新人。5月19日上午,由楊淩農科傳媒集團主辦,楊淩融媒體中心(楊淩電視台)承辦的2024首期小禾記者團耕讀實踐活動在教稼園啟動。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孟夏時節的教稼園,滿園綠意、鳥語花香,園内的後稷雕像巍然聳立。相傳後稷是大陸曆史上最早的農官,4000多年前在楊淩一帶“教民稼穑,樹藝五谷”,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每年農民豐收節當天,楊淩都在教稼園舉辦農神後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感恩農神後稷、傳承農耕文明。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戴上徽章、扛起團旗,首期50名小記者在導師的帶領下在楊淩教稼園這個特别的地方,開啟了一天的耕讀實踐活動之旅。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首站,小禾記者團成員來到中國·楊淩教稼名人館。在導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們從一粒種子開始探尋了解中華農耕文化曆史,從曾被毛主席稱贊為“一個小麥品種挽救了大半個中國”的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院士,到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小麥育種家李振聲院士,再到一碗油菜籽半碗都是油的油菜育種家李殿榮研究員、開啟大陸玉米生産新時代的玉米育種專家薛吉全教授……名人館内展出的70餘位在楊淩工作過、對國家農業科技進步有突出貢獻的名人、院士及上古時代到近代的40名著名農業先賢的風采,令小記者們啧啧稱奇。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哇!這個‘白菜女王’柯桂蘭奶奶,和咱是一個小區的。”“這位鄒志榮爺爺也厲害,他研究了大棚,讓我們在冬天也能吃到西瓜。”小記者們聽得認真、記得仔細,對一代代農科專家将論文寫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敬業奉獻精神油然而生。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小記者們,大家知道我們楊淩的淩的由來嗎?淩和陵有什麼差別呢?”小禾記者團第二站來到楊淩示範區展廳(上合組織農業基地展廳)。“我知道,我知道,取淩雲向上的意思。”“耳朵陵是小楊陵區,兩點水的淩是楊淩示範區”“耳朵陵是取陵墓的陵,隋文帝的陵墓在楊淩。”當導師趙玉婷一抛出問題小記者們便争相回答。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從國家為什麼要設立楊淩農高區,到27年來楊淩的建設發展、上合農業基地、鄉村振興,通過講解互動、展覽展示、有獎答題等形式,小記者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楊淩曆史,感覺農科城的魅力。當得知,餐桌上好多主糧、蔬菜、水果等都是楊淩農科專家培育而成的,不僅如此,楊淩的種子、農業技術、裝置還推廣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小記者們直言作為楊淩人倍感驕傲和自豪。“以後我更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像這些農科專家爺爺奶奶們學習,讓自己成為一粒希望的‘種子’。”小記者賀昱嘉說。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五月的王上村,青磚古牆錯落有緻,文創田園風光如畫。王上村是一座具有千年曆史的古村落,中國曆史上隋朝開國皇帝隋文帝楊堅的寝陵——泰陵坐落于此。科舉考試、兵器铠甲、官民服飾、射箭……一走進王上村,特色鮮明的隋文化,令小記者們仿佛穿越到1400多年前的隋朝。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隋文帝楊堅是大陸曆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制度,從隋到清末共誕生了504位狀元。今天我們看看哪些同學可以獨占三元?”在楊淩民俗專家左文革老師的帶領下,小記者們齊聲頌讀《弟子規》,了解中國科舉制度,并沉浸式體驗古代科舉考試、科考放榜、狀元遊街、射箭等體驗活動。“我可開心了,沒想到自己差一點兒就成了狀元郎,下次有機會我還要參加這樣的實踐活動。”小記者于悅珊說,穿上古代服飾參加科舉考試既緊張又有趣,這個體驗真棒。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小小禾苗,想要快樂成長,需要從小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行萬裡路、讀古今書、持春秋筆、知天下事,争做耕讀文化傳播者。最後一站,小記者們走進楊淩電視台全媒體演播室,沉浸式參觀融媒指揮中心、新聞演播室、電台直播間、錄音棚等多媒體工作實景,學習了解新聞采編流程和節目主持常識。“觀衆朋友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小小主持人……”在楊淩電視台資深新聞主播的全程指導下,小記者們還走進演播室,開展了一場别開生面的“小主播”實踐活動。小記者們直言,要将一天的所聽所見所感所悟記錄下來,為農科城楊淩代言,做新時代的後稷小傳人。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小記者大未來!楊淩這場研學之旅真有趣

心動不如行動

小禾記者團活動長期招募

期待更多有夢想、有熱情

有才華的小朋友

加入小禾記者團

記者:王曉豔 張耀東

編輯: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