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鄉情散文:外婆家後山的楊梅

鄉情散文:外婆家後山的楊梅

鄉情散文:外婆家後山的楊梅

文:王世春

小時候我多半是在鄉下外婆家度過,外婆家後山有片楊梅林,我懷念外婆家後山那片楊梅林,是因為那裡有我許多童年的記憶。

雨是六月的常客。俗話說:“六月的天,小孩的臉”,說變就變。六月的雨多是陣雨,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雨中的楊梅就似侗鄉的少女,水靈靈、羞答答、亭亭玉立地站立枝頭,迎風而笑,妩媚動人。雨過天晴時,太陽剛露頭,就羞羞澀澀地紅了一片,不用雕琢,也無須粉飾,依然婀娜多姿、楚楚動人。

每到六月楊梅紅,外婆家後山那紅豔豔的楊梅一挂上枝頭,就引得我們一幫小孩讒得直流口水,邀約着急匆匆背着竹簍來到後山,争先恐後爬上濕滑的樹幹上樹采摘楊梅。綿綿細雨中采摘楊梅是不能戴鬥笠的,也不能披蓑衣,因為枝枝丫丫、磕磕絆絆的樹枝會随時把鬥笠、蓑衣掀掉,很不利索。上樹後隻要輕輕觸動樹枝,就會引得無數豆大的雨點往身上落,有時伸長了脖子仰望着頭頂上烏黑的楊梅,剛一伸手,雨點就落在仰望的眼窩裡,隻感覺又酸又澀,睜不開眼,每次去采摘楊梅,都會濕透衣衫而歸。不過回到家來,裹着小腳的外婆都會燒好熱水,逼着洗了熱水澡,換上幹衣衫後,才覺得是那樣爽身惬意。

外婆家後山的楊梅有好幾種,那烏黑的楊梅,是熟透了的楊梅,當然是最甜的了,每次摘來楊梅,我都選那烏黑的楊梅拿給外婆吃,外婆總是抿着沒了門牙的嘴笑得合不攏口,嘬了半天才吃下一顆。還在紅着的楊梅當然還沒完全熟透,但也可以采摘了,有點酸,年輕人是不太怕酸的,要不,一棵樹哪來這麼多烏黑的楊梅?還有一種楊梅叫白楊梅,果實通體潔白晶瑩,肉質厚實,熟透了的白楊梅,也是很甜的,但白楊梅較少,外婆家後山也就那麼兩、三棵。此外,還有一種楊梅叫火炭楊梅,之是以叫做火炭楊梅,就是這楊梅果實通體像火炭一般黑,不過,這種楊梅也極少。

采摘楊梅我們也幹過這樣的事:那是在樹上長得低矮些,爬上樹伸長了手就可采摘,或者拉彎了枝丫也勉強能摘到的楊梅都摘光了,就剩下那些長在樹頂、樹尖上實在采摘不到的楊梅,而這些楊梅由于光照好,往往又都是熟透了的烏黑的楊梅,對付這些楊梅我們也有辦法:從家裡帶上一張舊草席,鋪在楊梅樹下,然後爬上樹用手猛搖或用腳猛蹬樹枝,那些熟透了的楊梅就會落下來,隻管下樹在鋪着的舊草席上撿就是。不過我和小夥伴們也碰到過幾次危險的事,那是在用腳猛蹬樹枝時,因為楊梅樹枝很脆,不小心将樹枝蹬斷了連人帶樹枝都掉下樹來,但絕對無大礙,主要是樹不怎麼高,人下墜時踩着樹枝就象坐降落傘,小孩子不怕跌,不管誰從樹上掉下來了,大家哈哈笑一陣也就過了。

鄉情散文:外婆家後山的楊梅

外婆和舅舅都告訴我,楊梅又叫“神仙果”,是以吃楊梅是不怕壞肚子的,就是在樹下撿到的都可以吃,不像爛桃爛李爛枇杷,吃了會壞肚子。還真是,我們從來沒因為吃楊梅壞過肚子。

舅舅平時愛喝兩口,有時也親自帶我去後山采摘楊梅,把摘來的那些有點酸的楊梅洗了後裝進酒昙裡,用上好的家釀的米酒泡上,密封昙口,兩個月後就成了楊梅酒。那楊梅酒鮮紅鮮紅的,看着就誘人,打開壇蓋,滿屋飄香。舅舅常叫上一幫朋友到家裡來喝楊梅酒,我就親眼看到,好幾次他們都喝醉了。不過那時我還小,舅舅是不讓我碰酒的。直到我後來參加工作了,在鄉下中學教書,也如法炮制做過幾次楊梅酒,都很成功。那楊梅酒酸甜适度,口感極好,不僅不打頭,喝後還覺得口留餘香。

後來,聽母親說,她在外婆家的街坊鄰居為我定有一門“娃娃親”,那是她的閨密姐妹的女兒,說她們是還在做閨密姐妹都還沒出嫁時就定好了的,隻要以後一方生男孩另一方生女孩,都一定要做“親家”。果然母親的閨蜜姐姐後來生了個女孩,叫梅子,也就是在楊梅成熟的季節生的,比我還大一歲。母親叫我管梅子的媽叫“姨媽”,那時才十來歲的我,哪裡懂得男女這方面的事情,也甜甜地叫了,“姨媽”也甜甜地笑着應了。

我每次摘來楊梅,母親必定叫我送一點去給梅子,我也送了,那“姨媽”直誇我“乖”,說我懂事,大概是看中了我這個未來的“女婿”吧,現在想起來還真好笑。

後來我上學了,跟随母親去了縣城,母親在城關菜園隊勞動,梅子卻依然在鄉下,聽說隻讀了國小三年級就不讀了,她心靈手巧,溫柔賢淑,就在家幫她母親幹活。當然,母親和姨媽的“親家”沒做成,我和梅子也各自有自己的命運。後來梅子也嫁到縣城來了,是嫁的南門口陶家。如今,我們都是有孫子、孫女的人了,母親和姨媽也先後去世,去年過年前,碰上梅子在街上賣糍粑炒米,我還給她買了兩斤,梅子嘴還是那樣甜,代她的兒子叫我“表舅”。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轉眼間,我已年逾花甲。去年六月,又是一年楊梅紅,我應外婆家鄉中學的邀請,去給學生作中考作文指導講座,順便去了一趟外婆家後山,後山那片楊梅林随着歲月的流逝,早已不複存在,那裡已成了鄉裡的葛根科技種植示範基地,我竭力在腦海中搜尋當年外婆家後山那片楊梅林,想撿拾起那些童年的記憶。

  作者簡介:王世春,苗族,1952年生,貴州省榕江縣人,退休教師,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業餘文學創作,有小說、散文、散文詩在省内外各級公開刊物和網絡平台發表,出版過紀實文學專集《人生驿站》和散文集《向晚吟》。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若侵權聯系删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号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随稿請附作者名,帶圖檔最好,請标注是否原創。鄉土文學公衆号已開通,歡迎您搜尋微信公衆号: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