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作者:钛媒體APP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網際網路指北

提到“職業規劃”,很多年輕人嗤之以鼻。

不僅是因為四個字很容易把人拉回現實生活,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合用的“職業規劃”并不是一個應該擁有标準答案的話題,成長經曆、家庭環境、教育水準、社會狀況等等等因素,都能作為影響最終結果的變量,很難直接去判斷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也不适合作為主題頻繁出現在日常對話裡,因為參與讨論的人雖然可以行使建議權,卻并不需要承擔建議之後的責任——說白了,更青睐可能性而不是可控性的當代年輕人,基本都是“被動”接觸“職業規劃”這件事的,并且大機率可以被總結為以下兩個場景:

老師要求交作業了;上司要找人談心了。

知乎上的熱門話題“為什麼有的公司留不住90後新員工”完整地展現了這種集體情緒,人們通過這個問題毫無保留地不斷吐槽“年輕人的職業觀和現行職場環境中流行的職業觀所産生的天然壁壘”,幾乎沒有高贊答主針對問題本身想要涉及的“職業規劃”這件事來展開。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但當代年輕人似乎也僅僅是在口頭上拒絕“職業規劃”,更多人選擇用實際行動來夯實“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無論是在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訊平台,還是在知乎B站這些能夠提供長内容的平台,關于“年輕人找要怎麼找工作”這件事在内容熱榜上幾乎從未缺位。

此外,“職業規劃”類咨詢也可以成為快消品。一次号稱“專業”“國家認證”的職業規劃咨詢在某寶上定價在50元到500元不等,搜尋結果首頁相當一部分賣家月銷量能達到100+,個别在宣傳文案上聲稱“累計咨詢銷量20W+”。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更能夠成為熱門綜藝的選題——或者說因為聊到了“職業規劃”才讓綜藝變得熱門——《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集》面試篇就靠“你未來5年的職業規劃是什麼”出了圈,也直接影響到了第三季:有人直接指出這一季節目品質明顯下降,因為節目聊了太多醫生、醫學上的話題,卻很少分享職場知識。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總之沖突與撕裂,“職業規劃”這件事越來越成為當代年輕人的一個恐怖故事:要麼按照一個陌生的模闆來重新定義自己,要麼永遠停留在校園和社會之間的斷層裡。

職業規劃具體是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有很明确的答案。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職業規劃早在1908年的美國就已經成型,關鍵人物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為了實踐自己對于年輕人失業狀況的研究成果,在其擔任主管的公民服務中心成立了一個叫做職業指導局的部門,專門幫助年輕人“認清自己,規劃未來”,其中他提出的“職業設計三要素理論”定義了今天職業規劃這門學科的精神核心,即:

第一步,進行人員分析,評價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第二步,分析職業對人的要求,并向求職者提供有關的職業資訊; 第三步,人職比對,個人在了解自己的特點和職業要求的基礎上,借助職業指導者的幫助,選擇一項既合适自己特點又有可能獲得的職業。

概括起來就是教一個年輕人如何通過職業發展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強調的這個過程中的生涯意識以及對應的能力培養,很有前幾年流行的“終生學習者”的意味。

具體到目前我們高校所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相關部門也曾經給出過明确答案。例如我國教育部辦公廳就在2007年印發過一份關于《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正文第一章節給這門課程定了性:

強調職業在人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激發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自主意識,樹立正确的就業觀,促使大學生理性地規劃自身未來的發展,并努力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提高就業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是以簡單來說,無論古今中外,“職業規劃”都被認為是一門很有用的學科,也通過長期的市場檢驗被證明确實是一門成本效益不錯的生意:

消費者通過一次性支付定量的時間成本以及精力成本,來獲得長尾的消費體驗,體驗的好壞還可以根據地域、學曆、社交技巧等變量和工具進行靈活自控,商業模型遠比許多所謂的知識付費産業健康很多。

也不難解釋為什麼那些主打“職業規劃”“職業分析”“就業指導”标簽的自媒體很容易登上熱搜,為什麼那些對于應屆畢業生價格不菲的咨詢服務能夠銷量穩定,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了解為他們扮演着“販賣影響職業規劃最終消費體驗的工具供應商”,如何提高面試通過率、如何優化履歷、如何獲得内推資格,對應着的就是“社交技巧”“資訊管道”。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我們很懂,我們很會”)

但“職業規劃”有很明顯的先天不足。首先,由于“職業規劃”背後的經驗學科色彩遠遠大于理論學科,而經驗學科的理論基礎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後性”,這讓“職業規劃”不可避免地成為了一件“雖然無法證僞,畢竟得出的結論都來自于真實案例,但很容易過時”的事——尤其是對于将“職業規劃”定位為公共大課、又遠離職場氛圍的大學校園來說,太容易淪為一個标準意義上的“雞肋課程”:

僅在某學習開設數周、由學生處等部門的行政老師任教、沒有統一的教材或教輔資料、課件可能連續使用好幾屆……

在這樣的設定下,作為課程的“職業規劃”顯然很難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在知乎、虎撲等年輕人為主的平台上,很多人把這個常常被要求自我介紹和自我分析的課程,形容為學生們的破冰活動,“難免會成為相親課”,積極意義是能幫助很多人發現了彼此有趣的靈魂,至于職業不職業的問題,沒人關心。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這個場景可能是你對于“職業規劃課”的唯一記憶 圖源網絡)

人們需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職業規劃”也是有争議的話題。

在這門學科的發源地美國,一個常見的說法是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到高中十二年級,各學段均有特定的職業規劃教育内容,培養财務意識、體驗不同的工作、培養語言技能、參與職業興趣測試、參加财政資助研讨會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職業敏感度。

沒有明确的資料表明這樣的教學節奏安排,會比我們進入大學後再來安排“職業規劃”課程能夠帶來更好的效果。從大洋彼岸現在亂糟糟的經濟形勢來看,這種沒有“年齡儀式感”,把“職場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的政策說不定還更糟糕。

但在大學期間才開設職業教育相關課程這個政策必然将面對兩個棘手的問題:一群剛剛逃離“聯考模式”,從小被灌輸“上了大學就解放了”的學生們願不願意那麼快就接受要工作的事實;一群被“應試教育”連續訓練12年的學生們,是否能順利地将“職業規劃”這門課程與國文、數學、英語區分開。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從微網誌上看,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樂觀)

短時間内無法改變的客觀環境,讓當代中國年輕人所接觸到的“職業規劃”看起來更像是一場“自救”:主動尋求幫助,合作尋求方法,獨立承擔結果。

已經成為大學校園标配的“大學生創業大賽”就是“自救”的典型場景。學生們通過還原職場場景,設定情景劇等方式,提前練習自己的職場技能,并在老師的幫助下了解自己職場技能的熟練度,最後修修補補擁有一份相對于同齡人優秀的職場觀。

——這似乎是老師們也有意無意認可的結果。知乎使用者王鎮雷就根據自己的經曆認為“創業大賽”的本質其實就是“創業計劃大賽”,強調的是“規劃”,絕大部分參賽作品可能都是利用老師或者前輩的科研半成品來進行包裝和加工,提出的創意或者專利未必是自己團隊的,學生們最能獲得參與感更多的是會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所還原的流程化辦公、壓力面試。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尋求職業教育訓練機構等第三方幫助是“自救”的另一條路。

新精英、向陽、北森等職業規劃教育訓練機構就在搜尋引擎、社交網絡、問答社群投放了大量推廣,并提供了一定的資料佐證“職業規劃”的作用。例如三巨頭之一的“北森生涯”就在其官網首頁聲稱“2020年擁有雙證(生涯規劃師專業能力教育訓練證書、新職業産業聯盟頒發的認證證書),26%副業收入超過主業”“服務2000萬人實作晉升”。

這些機構服務的群體也非常有針對性。除了處于擇業階段的應屆畢業生等“職場困惑者”,HR、企業管理者、教育機構從業者也被認為是最适合進行“生涯規劃教育訓練”的群體,并且擁有一個相同的學習目标:打造優秀團隊。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隻是這也是一條充滿“試錯成本”的路,有購買過課程的學員就認為這些“職業生涯教育訓練”和“成功學”本質上并沒有差别。分為線上和線下兩大部分的課程裡,以“生涯”為主題的預熱課程就被安排了一個月的課時内容,接下來是自我分析以及職業分析等涉及到實操層面内容,全部在三天之内跑完,并且采取的是線下集中訓練營的模式。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有網友購買了據稱是新精英的最資深的職業規劃師趙昂老師的著作《Answer人生》,總體感覺是“心理按摩”味道遠遠大于“知識梳理”。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不同職業規劃機構之間似乎還有“路線之争”,不同的品牌在教學理念上師承不同的流派,導緻所擅長的領域以及教學方法各不相同,學員想要通過學習更好地擇業之前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學習如何“擇校”。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這些機構還擁有一個“悖論式的業務”:職業生涯規劃師教育訓練,鼓勵對現有收入不滿或者自認為職業發展不好的人,學習職業規劃,然後繼續幫助規劃職業發展不好的人。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顯然,對于在市場部使用者畫像裡經常被形容為“風險意識弱、抗風險能力差、資訊繭房效應嚴重、消費觀念開放”的年輕人來說,這并不是作為個體的他們能夠承受的,也就更談不上喜歡了。

是以準确地說,“職業規劃”類自媒體的繁榮,或許也并不是這些自媒體作者們提供給了觀衆們有效的解決方案,而是這些自媒體作者就來自于“年輕人”,然後在共情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完成“焦慮情緒的消解”。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B站上就活躍着很多以HR身份出道的UP主,他們用最簡單的手持被拍攝畫面模糊的視訊,也缺乏剪輯,但播放量可觀,六位數的資料随處可見。

人在焦慮的時候是會病急亂投醫的,作為一個合格的網民,辨識資訊的真僞以及篩選資訊都是基礎必備能力,但是在這條視訊下,飛揚跋扈的年輕人不見了,全部成為了自我檢討的好青年,迫切的需求與市場的給予之間沒有搭配和平衡,這些不清楚具體工作背景、職業标簽隻模糊為了HR的UP主成為衆多觀衆的治療師,開啟了包治職業百病的好大夫。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隻是UP主也似乎逃脫不了市場規律。在短視訊主導的傳播規律下,能得到較高的點選量的視訊,呈現着嚴重的兩極化,要麼是以“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翻身勵志經驗,通常标題會特别注明“學曆低”、“經驗少”等,要麼就是高校畢業、實習經驗豐富的優秀高材生的金光閃閃的職場履曆,用網友的話說就是,優秀的人不需要觀看,平庸的人一輩子無法到達。

盡管前有衆多專業學術的解釋,但很多職場的問題回歸到本質并不隻是職場的問題,而是更廣泛的更社會性的議題——我是誰,我這一輩子要實作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這是每一個年輕人的必經之路,當然這個問題不受年齡的限制,尤其是在機會和選擇如此爆發的時代,每個人想幹什麼都不在具有标準的答案,但是擁有一份事業,獲得薪水和經驗,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始終是人類走向幸福生活的最明朗的陽光大道。

在他救與自救都無法自洽的過程中,尋找新的解決方法變得很迫切,愚蠢的人選擇繼續尋找,聰明的人早就把命運交到别人手上,以前這個人叫上帝,現在這個人叫網際網路。

在職業規劃最迷茫的時期,人人都愛的網絡玄學小程式——測測你到底适合什麼職業橫空出世。

這是在大學校園裡注定要粉墨登場并且可持續發展的網絡生意,比起隻是輸入名字就測的出你是未來總裁這種無腦自嗨的不良商家行為,謝霆鋒成為你的老公幾率可能還要更大一點。

後來的職業測試變得五花八門,MBTI職業性格測試、霍蘭德職業測試傾向測試、PDP性格測試、map職業性格測試107題等,其中MBTI性格測試被認為最具有權威性,因為傳說中80%的世界五百強企業,會在企業招聘和管理中使用MBTI性格測試,同時也是根據1921年心理宗師榮格提出人格理論發展而來,屬于廟堂和江湖雙重認證的靠譜。

把答案交個樣本和資料,多少給人一點信心,每個迷茫的大學生都曾悄悄點進去并祈禱自己答案一定要是律師、醫生、檢察官等風光體面的工作,跟寺廟裡求簽的心情一樣,網絡也總會給你上上簽,無論你是一個成績多麼垃圾的學生,隻要你敢于在測試題裡承認你是一個敏感但是善于傾聽的人,那麼你一定是一個天賦異禀的建築設計師。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年輕人苦于有時間但是沒有方向,有工作經驗的經曆過社會毒打的老油條們卻苦于年齡的焦慮,職業規劃可能并沒有随着工作經驗的增加而清晰,更有可能随着社會責任不斷地增加而随波逐流。

随着00後開始進入職場,“前輩們”開始不自覺感覺到惶恐,“内卷”、“996福報”、“三胎”、“離婚冷靜期”,生活的壓力不斷加重,工作多年依舊沒有職業規劃的人比比皆是,這就不難看出帶有“裸辭”标簽的視訊會持續在網上火起來,無論螢幕那邊是否離職,在職的打勞工都會下意識點進去,尋求一點虛幻的快樂。

最近22歲女孩孟羽童入職格力成為董明珠秘書最近上了熱搜,她在一場活動中被董明珠贊賞“我希望她能夠在我身邊,把她培養成第二個董明珠”。

職業規劃:年輕人的當代恐怖故事

這是一檔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的後續,畢業于浙江大學的孟羽童在參與職場綜藝的錄制後入職格力,節目錄制期間的種種優秀表現為她赢來了第一個也超過了絕大部分人起點的offer,雖然有“德不配位”的輿論開始集中攻擊她,但是也有不少網友表示支援和羨慕,得到前輩的賞識和提拔甚至欽點,雖然多少有種封建的意味,但是現實版的大女主爽文惹起争議也不再是少數。

更多的普通人需要更多的職業機會,前提是要有專業的指導和教育訓練,上端和下端的聯合才能使得職業規劃這門課不僅僅是紙上談兵,而是真正行之有效。

如徐志勝的段子所言,“年輕人的機會是無限的,年輕人也是無限的”,在每年大學生畢業生不斷攀升的情況下,普通大學生如何找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變得越來越困難,薪水、同僚、上司、上升空間、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不得不面對實打實的社會真相,一邊祈禱自己不要變成郭敬明筆下那個當初自己最讨厭的人,一邊在網上搜尋五險一金到底是什麼。

年輕人不再相信雞血和雞湯,這肯定不是一件壞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