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之事總是動靜相宜,福禍相依的。具體到二千多年的中國古代史,也是一部治亂興替,往複循環的活劇。
大凡天下承平日久,就容易綱紀廢弛,失去了信仰和限制的猛獸一旦出籠,就會引發如天崩地裂般的巨變。

秦一統天下
自秦始皇統一天下,開創了帝國時代算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總共有五次。他們是秦末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張角上司的東漢黃巾起義,唐末的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以及清代鹹豐年間洪秀全上司的太平天國起義。
這五頭揭竿而起的猛獸所動員的巨大能量,基本上破壞了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秩序,摧毀了帝國的根基,甚至接近完成改朝換代。
陳勝吳廣
咱們先來看看這五位仁兄的具體情況。
這兩人是秦朝廷征發的戍卒,也算是屬于秦軍編制序列了,因為未能按時完成既定任務,懼怕受到秦律的制裁,不得不铤而走險的。
然而陳勝其人并不是純粹的貧苦農民出身。根據《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是春秋時代陳國貴族後裔。在起義前陳勝的職務是押送戍卒的屯長,按秦代軍功爵制,屯長對應5級爵位--大夫,秩200石。
大澤鄉起義路線
是以說陳勝這是典型的逃兵,秦軍對待逃兵的軍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是以陳勝吳廣沒有選擇,借着任務失敗發動起義,反正大不了就是一個死,倒不如借這個不可逆的機會,跳出舒适區,變打工為創業,“王侯将相,甯有種乎”嘛!
可見,陳勝這位仁兄平時應該也有讀名人傳記的習慣,八成當年也是和劉季和項籍一樣,見識過秦始皇出巡的牛叉場面的。打工一輩子,那是不存在的,自己當老闆那才威風,這不機會來了。
張角
張角洪秀全
再說張角這位仁兄,向來以神秘色彩示人,沒點法術烘托一下氛圍,他都不好意思出來讓人看見。其神神叨叨的樣子和“天父幼子”,耶稣大哥的“弟弟”洪秀全一樣一樣的。
當然,張角與洪秀全他們都是識字讀書人,隻是是無法通過世俗體制,正常獲得階層流動的機會,進而進入主流圈層。一句話“屢試不第”,又不甘久居人下,那就也支攤子創業吧。
黃巾起義
于是這兩位仁兄,與陳勝吳廣不一樣,就别出心裁的利用宗教本土化搞事,太平道,太平天國,像不像?
在閉塞不發達地區,通過洗腦式的傳播,将落後愚昧的烏合之衆凝聚成了虎狼之師,攪動的天下不甯。
黃巢李自成
他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占領過首都,改過國号和稱過帝的。他們本已經無限接近于改朝換代,實地體驗了一把君臨天下的大場面,奈何功敗垂成,最後又都被趕出京城打回原形,死在了逃亡路上。
他們一個也是屢試不第,進而仇恨政府仇恨社會;一個是郵差,結果不幸遭到裁員,失業了,怎麼辦呢?
黃巢
上述五位仁兄,舉旗造反的征途轟轟烈烈,卻各有各的不幸遭遇。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們因為各種原因的催化,經過多年奮鬥才企及的頂峰,沒想到敗亡卻何其的迅速,究竟根源何在呢?
套用托爾斯泰說過的話,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但這五位揭竿而起的仁兄在他們創業的過程中,成功的開頭各有各的不同,但失敗的原因卻是基本一緻的,他們都犯了一個緻命的錯誤。
古人笃信: 成大事者,須有天時、地利、人和齊備,三者缺一不可。
五次起義都是具備了天時的,如秦、東漢、唐、明、清帝國末年,朝廷無道,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這是最根本性的天時。
他們也曾經在上升期占據過山川地利。如陳勝一度攻占陳縣,進逼要地荥陽,威脅關中;張角的黃巾軍在短短一個月内從冀州擴張到了七州二十八郡,把漢靈帝吓尿了。
漢靈帝
同樣的黃巢、李自成也是一鼓作氣,勢如破竹,分别攻破了大唐與大明的京師重地,南面稱孤;洪秀全的太平軍一舉拿下華東重鎮南京,也公然與清廷分庭抗禮了。
他們都曾經利用了天時,也一度占據了地利優勢,然而他們唯獨少了或者說弄丢了能支撐他們可持續坐穩江山的人和,進而把已有的天時地利白白的得而複失了。
揭竿而起
注意,這五人在剛剛揭竿而起之時,也擁有過能支撐他們打天下的人和,不斷壯大的團隊就是當時的重要人和。問題是打天下和治天下可以是同一撥人嗎?
到了後來,在攻城略地的同時,随着地盤的擴大,統治人口的增加,對治理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于破壞能力,而具備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之人在哪兒呢?
李自成
在前朝政府各部門裡,尤其是各州郡府縣,那些基層胥吏們。争取他們的支援,甚至将他們納入自己隊伍中,充實到每一個基層政權中去,那就大事可成。
不同的社會基礎催生不同的治理結構,失去了社會基礎,黃巢和李自成玩不轉,張角和洪秀全一樣玩不轉,何況是早早稱王的陳勝吳廣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的道理懂嗎?
黃巢起義路線
可惜,這五位仁兄不這麼想。他們是怎麼幹的呢?
陳勝,急吼吼稱王,一下成為衆矢之的。又未能聯合當時社會影響尚存的六國舊部,将起義形勢擴大化,進而分散秦軍兵力。結果是孤立無援的張楚政權,成為秦軍章邯集團的主要圍殲目标,僅僅半年時間迅速敗亡。
張角和洪秀全一樣,通過政教合一的體系迅速集合了教衆起事,但是這一制度在後來的城市治理中起了反作用。
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這些教義的,大多數非教衆被排除在外,甚至被視為異端,被迫投靠到起義軍的對立面。
于是,這種既不能積極自我調整适應世俗社會,也得不到廣泛支援的極端宗教化模式,最終必然被淘汰。
清代軍機處
黃巢和李自成,曾經無限接近改朝換代的偉大目标,但是又都功敗垂成。原因是忽視了對依然把持城市政權的前朝各級官僚進行争取。過于小看他們,以為大局已定,于是鞭撻官員,甚至屠城,搜刮财富和府庫,恰恰是這種羞辱和藐視最終要了黃巢李自成們的命。
說了這麼多,六國貴族也好,劉備、曹操也好,還是朱溫、李克用,甚至吳三桂,左宗棠和曾國藩等人,他們也是英雄豪傑,有抱負有志向的人才,為什麼不參與或者響應那五位仁兄的号召呢?
太平天國
一開始他們并不是起義軍專政的對象,後來才慢慢的成為了這五位仁兄的對手甚至是克星。根本原因就是,起義者始終未能得到主流社會價值觀的認可,不但得不到認可甚至還遭到了抵制。
在王朝帝國更替的程序中,人和的順利轉換至關重要。很不幸,這五位中國農民起義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人物顯然欠缺這樣的能力,或者說他們沒有抓住這種稍縱即逝的機會。
曾國藩、左宗棠
曆史沒有如果,多少王朝帝國榮辱興衰,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如花開花落般周而複始。然而那些揭竿而起的英雄豪傑們,無論成敗,依然都是值得後人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