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早在嘉慶時期,曾多次布禁煙令,嚴禁販賣、吸食鴉片。但一些官員為一己之私利,以至無視朝廷禁令,暗中對鴉片進行走私活動,緻使鴉片快速擴散全國,白銀源源流向國外!</h1>

道光皇帝讀書像
清政府國庫迅速虧空,銀價飛速上漲,進而引起朝野的極大振動,道光皇帝作為一國之主,更是憂心,一直在苦苦尋找禁煙良策。
道光皇帝朝服像
1838年春,黃滋上疏道光帝,提出吸煙論死說。道光帝讀完奏折後思慮半天,也下不了這個禁煙的決心。原因是平民吸煙則嚴懲,這倒好說,官員甚至皇親國戚、宗室貴族那就難辦了。但道光帝知道,保國保民保位子才是頭等大事,如果鴉片煙毒繼續泛濫,遲早要毀大清江山。于是,下令禁煙,并雷厲風行地處罰了一批查有确據的吸煙官員,其中莊親王、輔國公因常到尼廟内輸食鴉片,分别被革去王爵和公爵,同時将兩年前奏請放寬煙禁的許乃濟,降為六品頂截,勒令退體返鄉,诏令在兩湖地區禁煙卓有成效的林則徐進京,商讨禁煙大計!
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進京後,道光帝賞其紫禁城騎馬殊榮接連8次單獨見,共議禁煙事宜。在一番商讨之後,道光帝決定兩手抓,一方面派林則徐到廣東負責斷絕鴉片進口,另一方面指令朝臣嚴定禁煙章程以求根絕吸食。新定章程經道光帝審閱準許後,名為《鐵定嚴禁鴉片煙條例》,頒發全國遵照施行。
第一次鴉片戰争
自黃滋吸煙論死之疏上達朝廷始,在道光帝親自主持下,經過各有關方面約半年時間的讨論準備,神州大地除西藏地區以外,掀起了一股轟轟烈烈的全面查禁鴉片煙毒的熱潮。各地查拿鴉片販子,繳煙土,收煙具,封煙館,懲治大小吸煙官吏,通令鴉片煙鬼限期戒煙,可謂如火如茶,雷厲風行。
虎門銷煙
1839年,林則徐到達廣州後,與兩廣總督鄧廷桢、廣東巡撫恰良、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共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查禁鴉片運動。同年6月,林則徐将收繳上來的鴉片在虎門集中銷毀,震動了中外。為了預防萬一,林則徐于查禁鴉片的同時,一面讓人搜集翻譯外國書報,了解西洋國情及來粵商人動靜,力求知已知彼;一面招募水勇,整頓水師,加強增修炮台,購買西洋大炮、戰船,積極整軍備戰。
吸食鴉片的人
虎門銷煙後,林則徐強令各國保證不再往中國輸入鴉片,并寫下保證書,但此舉遭到了英國人的抵制。他們蓄意挑起事端,糾集兵船攔截其本國商船,不準進口集結,并多次襲擊中國水師。林則徐一面下令嚴懲來犯英國兵船,一面奏報朝廷,建議對包括英國在内的所有外國商船,實行“法者來之,抗法者去之”的政策方針,以集中力量打擊不遵守中國法度或來犯之敵。
清軍長槍對英軍的火槍
道光帝同意了林則徐的建議,斷絕了中英貿易。1840年,英國為了保護鴉片貿易,已決定發動侵華戰争。五月英國兵船40餘艘到達中國海面,先行封鎖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争揭開了序幕。英軍首先在廣東發動進攻,但遭守軍的堅決抵抗而滞留月餘毫無進展,于是英軍繞過廣東、福建,在浙江攻陷定海,然後向北至天津白河口,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給清政府照會中寫道,無理要求中國皇帝為英人昭雪在蒙受的“厘”,賠償鴉片煙價,并割地通商。
《南京條約》簽訂場景
一時間,朝廷亂作一團。道光帝得知前線戰敗,又聽信直隸總督琦善關于此事完全是林則徐食言負約所緻的言論,他一面命善與英人交涉,虛與周旋;一面嚴辭林則徐,想以此,先令英軍退去,然後從長計議。時值深秋季節天氣漸涼,英軍不便在北方采取大規模行動,于是順勢率兵南下,以尋再發時機,道光帝接報後,覺得這英夷原來并非那樣所向披靡,定是林則徐處理不善,辜負了聯的美意。于是降旨命琦善為差大臣,前赴廣東繼續辦理中英交涉,同時将林則徐、鄧廷桢等革職查辦。
奉旨南下廣東的琦善一心求和以求英軍退兵。豈知英軍南下本是緩兵之計。在與琦善的交涉中提出更為苛刻的侵略要求。琦善毫無戰守準備,步步退讓,除了割讓香港一事外,幾乎答應了所有要求并準備上奏朝廷。英軍則不待琦善答複,即發兵攻占大角、沙角炮台,進而威逼虎門,強占了香港!
《南京條約》圖檔
道光帝聞訊後立即诏令對英開戰,命禦前大臣宗室奕山為靖逆将軍,率17000餘人開赴廣東前線,欲一舉蕩平入侵之敵。不料琦善毫無戰心,私自允讓香港。
英軍聽到清延增兵的消息後,遂先發制人,大舉進攻,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先進攻虎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及數百守軍力戰不敵,壯烈殉國,虎門陷落,廣州門戶大開。
第一次鴉片戰争形勢圖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英國新任特命全權公使璞鼎查、侵華英軍總司令巴加率軍北犯廈門。總兵江繼芸等力戰犧牲,廈門陷落。英軍又北犯浙江,定海、鎮海、甯波三鎮接連失陷。定海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等全部以身殉國,兩江總督裕謙自殺,浙江提督餘步雲未戰先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三月,英國侵略者為徹底使清廷屈服,決定先攻打鎮江,控制南北交通咽喉,再控制長江下遊切斷糧食運輸。
英軍在兩個多月中,相繼攻取浦江、寶山、上海、鎮江等重鎮。江南提督陳化成犧牲;鎮江副都統海齡統駐防旗兵拼死抵抗,全部殉難;兩江總督牛鑒則聞風而逃,英國侵略者兵鋒直抵南京城下。
至此,道光帝自覺已别無良策可尋,急命伊裡布迅赴南京設法議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經道光帝準許,伊裡布等在南京城下江面上的一艘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即《南京條約》。
條約主要規定為(1)清政府賠償英國在廣東激出銷毀的鴉片煙費600萬元,商行“積欠300萬元,軍費開支1200萬元合計2100萬元;(2)将香港割讓給英國;(3)開放廣州、福州、廈門、甯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4)實行協定關稅,後進出口貨物應納關稅等項,均應“秉公議定”,不能由中國自己做主;(5)廢除公行制度,凡來中國貿易的英商,不論與何人交易買賣,均聽自便。
從此以後,清朝便内憂外患不斷。在清朝内地,反清起義連綿不斷;在外部,美、英、法等國紛紛遣船來逼約。此時,道光帝已心力交瘁,再也無力扭轉這種局勢了。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69歲的道光帝終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死後葬河北易縣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