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回顧第二次鴉片戰争:一次延續,一次洗劫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

回顧第二次鴉片戰争:一次延續,一次洗劫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

HISTORY

公元1856年至1860年,英法兩國為了謀取更大的在華利益,趁中國發生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導火索,組織英法聯軍發動了入侵大清的戰争,被英國人稱為“亞羅号戰争”。因為這場戰争被認為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延續,是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争”。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在城郊燒殺搶掠近50天,京郊的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最終,清政府先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割地賠款、增開通商口岸、允許公使進駐北京等為代價,結束了第二次鴉片戰争。

另外,戰争期間,沙俄以出兵“調停有功”為由,脅迫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瑷珲條約》,從此中國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沙俄成為最大的赢家。

那麼,最初導緻這場戰争爆發的原因有哪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h1>

第一次鴉片戰争結束後,英法等各國列強憑借《南京條約》第一次打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他們迫切要求中國增開商埠,開放長江和内地貿易。

同時,從1851年起,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正忙着在長江中下遊和太平軍作戰。于是,英法美三國認為此時正是提出修約的大好時機。

1854年,《南京條約》剛好滿十二年。這時,英國故意曲解1844年中美簽訂的《望廈條約》,其中有關于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條款可“稍有變通之處”的規定。于是,援引利益均沾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英法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約。他們要求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要求。

同理,1856年,中美《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後,美國在英法支援下,也提出全面修約要求,這時俄國也同時響應。

四國的修約要求并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而當時英法正在與俄國進行着克裡米亞戰争,無暇東顧,是以“修約”的問題就暫時擱置了。

直到1856年3月,英法在克裡米亞戰争中獲勝,因而将矛頭再次轉向東方,發動了侵華戰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8">“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h1>

1856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廣州碼頭檢查裝有走私貨物的“亞羅号”船隻,并逮捕了船上十二名有海盜嫌疑的中國船員。英領事巴夏禮稱“亞羅号”曾在香港登記為英國船執照,要求釋放全部被捕水手,并賠禮道歉。

而當時的廣州巡撫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認為逮捕船上海盜,純屬中國内政,英國無權幹涉。最終他隻答應放人,拒絕賠償和道歉。

回顧第二次鴉片戰争:一次延續,一次洗劫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

葉名琛

此舉令英國方面極為不滿。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内,連續侵占了虎門口各炮台,正式揭開第二次鴉片戰争的序幕。

為了擴大戰争和增加勝算,英國政府向法國提出聯合出兵的建議。

此時,法國正因“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和清政府交涉。事件起因于一個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1853年,馬賴非法潛入廣西西林縣,進行傳教活動,這違反了中法《黃埔條約》的規定。1856年,馬賴被西林縣的知縣張鳴鳳依法處死。

回顧第二次鴉片戰争:一次延續,一次洗劫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

馬賴

正好當時法國執政的是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他極力推行海外擴張的政策。馬神甫事件傳到法國的第二年,法皇就以此事為借口,派出遠征軍1400人,與英軍聯合侵略中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9">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h1>

廣州作為中國最早開放的通商口岸,是晚清外交沖突最為激烈的地方。這正是英法聯軍首選廣州為攻擊目标的原因,也是“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發生地和管轄地。

按照《南京條約》規定,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廣州城,可曆任地方官都找各種理由拒絕外國人入城。

尤其是第二次鴉片戰争前夕直接與英國人打交道的最高官員葉名琛,态度極其堅決,向來是禮貌拒絕,從不和英國人會面。他的前任甚至不惜僞造聖旨、謊報軍情,也不願意答應外國公使入城。

因為他們都不敢擔上“違背朝貢禮儀,有損大清顔面”的風險。

不隻是地方官員,甚至上到鹹豐皇帝,對于公使駐京的抵觸,已經到了害怕的程度。他甚至不惜答應全免關稅、增開口岸,來換取公使駐京一條。

于是,清政府拒絕各國公使來京換約,成為第二次鴉片戰争進一步擴大的内在原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0">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h1>

看着城中無數口号旗幟中那聲聲罵,還有總督衙門上的一把火,耆英立馬改變主意,修改了開放廣州通商的指令,随後還派員跟英人交涉。

為了獲得英國人諒解,甚至單獨做主,以承諾不将舟山群島割讓給其他國家為條件,換取英國人的暫時退讓。

英國人的暫時退讓,群眾看見了,可談判中的妥協,群眾看不見。

面對英國人的退讓,廣州群眾反英士氣越發高漲,更進一步刺激了沖突的加劇,随着時間漸漸推移,眼見形勢尾大不掉。

引發這一切的兩廣總督耆英開始想退路,上書朝廷乞求辭呈:理由是年老體弱,無力處理廣州事宜,就此撂挑子不幹了!

1848年初,耆英離任傳回北京,東南需有幹臣處理,随即徐廣缙走馬上任成兩廣總督,葉名琛也聯袂而來成廣東巡撫。這兩人不僅深谙民意,也是清廷中著名的排夷派,他們的走馬上任,無疑是告訴廣州群眾,我們是給你們撐腰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1">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h1>

官為民之膽,也讓群眾有了主心骨,于是一場排夷風波越演越烈,沖突不斷加劇。

面對大清如此态度,還有廣州遲遲不開放通商的現狀,英國人坐不住了。

時任首相帕麥斯頓寫了一封措辭強硬的信給道光帝:

英國的忍耐并不是軟弱,而是對自身實力的自信,如果形勢需要,英國随時可将廣州夷為平地,是以發生的任何不利于中國之事,皆為咎由自取。

如此一封近乎于威脅的信,去往北京,卻杳無聲息,道光帝根本沒有理會!

不理不睬的背後,是清朝皇室曾經傲慢和愚蠢的延續,強硬是手段,一味用強不是辦法而是愚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2">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h1>

年紀輕輕的鹹豐帝,上台後開始大刀闊斧地變動,不僅繼續對英國訴求不理不睬,反而啟用大批排夷官員,直接引發了英國和清朝沖突加劇。

随後數年,廣州開放通商問題一直懸而未決。英國為保護在華既得利益,也沒有撕破臉行事。

不過我一直深信,沒有實力支撐的強硬就是魯莽,博弈是你來我往的智慧,而不是一股腦上的愚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3">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h1>

第一次鴉片戰争後,清朝陸續和英法美三國都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事後看卻是中英《南京條約》最吃虧,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後簽,可獲得的特權卻比英國更多,在條約中規定,十二年後為保證法國美國利益,有修訂條約的權利。

自己打仗,别國受益,英國當然不樂意,于是鼓噪着說:基于最惠國待遇,英國也有權在12年後修訂條約,法國一看當然樂見其成,美國一看老爹發話也表示贊同。

于是這三個國家,在1854年夥同一路聯名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提出修改條約的要求,遭到了堅定派夷派葉名琛拒絕。地方官不管,三國公使決定直接去往北京繼續訴求修約,哪知北京主管官員也是排夷派,修約要求當然無果而終。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4">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h1>

這一等就是一年多,1856年三國以約定到期為由再次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提議修約,又一次被拒絕。如此三番四次拒絕,終成第二次鴉片戰争導火索。

英法美三國輿論震動之餘,也開始制造事端以求開戰!

回顧第二次鴉片戰争:一次延續,一次洗劫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

随後就是著名的“亞羅号事件”爆發!

1856年10月,駐紮廣州的水師收到密保,廣州城外亞羅号内有海盜意圖不軌,廣州水師随即出發搜查,果然發現海盜若幹。随即将亞羅号水手和海盜逮捕審問,卻不想這亞羅号雖是香港華人所有,卻屬在英國注冊管轄。

正在四處找尋借口的英國人,一看機會難得立馬抓住,進而借題發揮,說清朝不經英國同意,私自扣押英國船隻人員不說,還将英國旗幟丢棄侮辱英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5">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h1>

面對英人要求,以強硬著稱的葉名琛也選擇了強硬到底,于是英國人送上了最後通牒,要求放人道歉要不就動武。葉名琛無奈選擇放人,至于道歉,對不起沒有。

英國人等待許久的借口終于有了。

公元1856年10月23日,廣州海面重燃戰火,随後法國又以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向清朝宣戰。第二次鴉片戰争爆發,這一次,英法聯袂而來,至于美國,則在後面搖旗鼓噪助威加油。

東南沿海又一次陷入戰火之中!

隻不過這次更甚,因為英法聯軍除了侵擾東南,還孤軍深入直抵京津,戰火之下,鹹豐帝出逃承德,圓明園被付之一炬。

回顧第二次鴉片戰争:一次延續,一次洗劫英法美俄四國要求修約,遭到清政府拒絕“亞羅号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成為戰争借口華夷觀念下,外國公使入城或駐京受阻面對此民意不可違大事,耆英猶豫了!見微知著,排夷派主導東南足見清廷之中強硬派趨強英國首相來信後不久的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鹹豐繼位成新君廣州問題的懸而未決,終于在1856年,這個時間節點迎來爆發眼見如此,英法美三國決定等待,等到條約年到來,在看大清如此應對要求廣州水師立馬放人并道歉

就連以調停為名的俄國,都在戰後獲得了150多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成了大赢家之一。

趁火打劫者衆,待宰之綿羊肥。

國弱勢弱者為綿羊,是弱肉強食競和時代的标簽,直至今日依舊如此。一味強硬不是博弈,一味軟弱也不是博弈,有來有回,軟硬兼施,進而壯大自己才是博弈。

百年前故事,今日依舊要三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