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根據地初創時期,工農紅軍處于白色政權的四面包圍之中,常常要與遠比自己強大的國民黨軍隊作戰。制定一套能夠戰勝強敵的正确的戰略戰術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年的時間裡,毛主席率領部隊先後打破了敵人對井岡山的四次“進剿”和兩次“會剿”,充分顯示了他超乎常人的軍事天才。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相繼受挫失敗後,國民黨曾一度誤認為共産黨的武裝力量已經被消滅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隻是幾支無足輕重的小隊伍。
1927年底萬安起義爆發和工農革命軍先後攻占茶陵和遂川縣城,國民黨江西當局受到不小的震驚,于是發動了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進剿”。1928年初,贛軍第27師楊如軒部以1個團和1個營進攻萬安,又以1個營進占井岡山的北大門新城,對根據地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毛主席剛剛在遂川提出了“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遊擊作戰原則,就迎來了實戰檢驗的機會。他仔細分析了戰局,做出了精心的安排。他訓示甯岡縣赤衛隊晝夜襲擾進占新城的敵軍,弄得他們一日數驚,坐卧不甯。後來敵軍發現來襲者是地方赤衛隊,便不以為然,驕傲松懈起來。
毛主席見時機成熟,便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将新城從南、北、東三面包圍起來,故意在西面留下缺口,預設埋伏。2月18日,紅軍利用晨霧彌漫之際發動襲擊,敵人還以為是赤衛隊襲擾,滿不在乎,等到紅軍從三面打進城内,敵人驚慌失措,從西面突圍,正入毛主席布下的口袋。
人們無論如何也無法相信,這些手握步槍、長矛的紅軍戰士,怎麼會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将楊如軒的1個正規營和縣靖衛團收拾得幹幹淨淨。毛主席用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的部署,完成了對國民黨成建制的正規軍的第一個殲滅戰。參加了這次戰鬥的陳士榘後來說:
每當我回憶起新城戰鬥時,心裡總是激動不已。戰争本來是殘酷無情的,然而戰争的指揮又是一種科學和藝術,能夠參加在毛主席指揮之下的正義之戰,簡直是一種享受。
1928年4月朱毛會師井岡山,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使國民黨十分驚慌。蔣介石妄圖把紅軍扼殺在搖籃裡,調動軍隊再次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進剿”。接到指令的湘軍第八軍第1師占領了茶陵、酃縣,贛軍第27師先後占領了永新、吉安、遂川等地,兵分兩路向甯岡進犯。
大敵目前,毛主席從容不迫,給廣大指戰員講起了“山大王朱聾子”的故事。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據地建立前,井岡山曾是土匪出沒之處、綠林栖身之地。
1921年12月,駐湖南的粵軍連長朱孔陽(綽号“朱聾子”)因不滿上司克扣軍饷,率部來到井岡山做起了“山大王”。為對付官軍的進剿,朱孔陽利用熟悉地形和環境等有利條件,機動靈活地在莽莽群山中與官軍周旋,使官軍疲于奔命,對他奈何不得。他有一句對付圍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隻要會打圈。寥寥數語,蘊藏着極其樸素的遊擊戰術道理。
當時紅軍中的軍事指揮員,多數都是從黃埔軍校出來的學生。他們學習了一套舊軍隊的指揮和管理辦法,但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怎樣打仗,怎樣有效地消滅敵人和儲存自己、發展自己,這在教科書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對此許多指揮官在實踐中往往一籌莫展。
毛主席笑着說:打圈是個好經驗,不過他打圈是消極的,不是為了消滅敵人,擴大根據地。我們要把朱聾子的話改一下,就是:既要會打仗,又要會打圈。打圈是為了避實,打仗就要擊虛。強敵來了,先領他轉幾個圈子,叫他吃睡不安,搞得敵人疲憊不堪,睜不開眼睛的時候就集中優勢兵力收拾他。而且打就打得幹淨利落,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口一口地把敵人吃掉。最後,毛主席風趣地概括道:我們的陣地是不固定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賺錢就來,蝕本不幹,這就是我們的戰術原則。現在,敵人來“進剿”,我們就要好好地和他兜兜圈子,然後抓住他的弱點,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狠狠地打他一下。
于是,毛主席決定“集中兵力,殲敵一路”,打擊戰鬥力較弱的贛軍。月底,紅軍按照他的部署,在朱德的指揮下,采取避敵正面、攻擊側翼的戰術,先在遂川五鬥江擊潰贛軍1個團,然後乘勝追擊,一舉攻占永新縣城,勝利地粉碎了這次“進剿”。
幾天後,毛主席和朱德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又把“既要會打仗,又要會打圈”和聲東擊西這些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正式發展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擊戰“十六字訣”。
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武裝鬥争,長時期内是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就要求打仗時要重在鬥智,而不是單靠鬥力。毛主席把這“十六字訣”稱為“适應當時情況的帶着樸素性質的遊擊戰争基本原則”。
它正是從敵強我弱的特點出發,趨利避害,避實擊虛,靈活機動,達到儲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目的,進而逐漸改變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人民軍隊後來的戰略戰術,就是由它發展而來的。“十六字訣”從此成為紅軍以弱克強的法寶,紅軍運用它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紅軍攻占了永新縣城,楊如軒氣得大罵部下無能。5月下旬,他親自率領4個團兵力,從吉安向永新撲來。毛主席訓示紅軍主動撤出永新,退回甯岡。楊如軒得到一座空城,洋洋得意地發電報告捷。他還把師部遷到永新,妄圖一下子攻占井岡山根據地。
毛主席回到甯岡,就和朱德、陳毅等同志商量,準備用聲東擊西的辦法打擊敵人。他先派31團1營去攻打茶陵縣的高隴,随後又派28團前去增援,全殲了敵人1個連,又繳獲了100多支槍。
紅軍在高隴又打了勝仗。楊如軒得到消息,果然以為紅軍主力已經轉向湖南,便派出2個團直撲甯岡,在永新隻留下1個團保衛師部。毛主席聽說敵軍前鋒已經到達龍源口,知道楊如軒又中了圈套,立即派人送信到高隴,要紅軍迅速趕回永新。
朱德接到毛主席的信,馬上率領紅軍向永新城飛奔,一夜急行軍120裡。留守永新的敵人正好出城來向西搜尋。朱德指令部隊占領有利地形,做好埋伏。等敵人進入伏擊圈,紅軍戰士突然出擊,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經過1個多小時的激戰,将敵人1個團全部殲滅,擊斃了敵團長“劉胡子”。
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到永新城下,楊如軒還蒙在鼓裡,正在打麻将。有人對他說城外聽到了槍聲,他毫不在意地說:“紅軍主力開到湖南去了。這零星槍聲,不過是小股遊擊隊騷擾,用不着大驚小怪。我已經派‘劉胡子’去搜尋了,有什麼情況,他會報告的!”
到了傍晚,紅軍向城内發起猛攻,子彈雨點般地掃進城裡。楊如軒才知道已經被紅軍包圍,慌忙跳城牆逃跑,結果被紅軍打傷,逃回吉安。來到龍源口的敵人聽到永新失守、師部被殲,急忙向吉安逃竄。敵人這次“進剿”全部失敗,紅軍第二次占領永新。
永新兩次被紅軍占領,蔣介石惱羞成怒,于1928年6月發動了對井岡山的第四次“進剿”。湖南軍閥吳尚帶領5個團,從西面逼進甯岡,江西軍閥楊池生、楊如軒也帶領5個團,從東面向永新進犯。兩路敵軍分進合擊,大有踏平井岡山之勢。
毛主席再次指令紅軍主動撤出永新,在甯岡新城一帶休整。楊池生、楊如軒到了永新,就縮在城裡不敢再向前推進。吳尚到了茶陵也按兵不動,想看看江西那邊的情況再說。為了調動敵人,毛主席指令紅軍3個團分兩路向敵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西南方向出擊。兩路紅軍攻勢淩厲,一路殲滅了敵人1個團,一路擊潰了地主武裝。
吳尚得到消息,連忙分兵向南堵截,這就減輕了根據地西邊的壓力。楊池生和楊如軒卻以為紅軍向湖南南部逃跑了,趕緊調動部隊準備大舉進攻。他們哪裡知道,紅軍主力遵照毛主席的原定計劃,早已趕回甯岡了。
毛主席根據偵察到的情況,做出了具體的戰鬥部署:由朱德和陳毅率領29團和31團1營,在新七溪嶺狙擊楊池生的1個團;由王爾琢率領28團,在老七溪嶺狙擊楊如軒的2個團;由袁文才率領32團一部,繞小路連夜趕到敵人前線指揮部附近,七溪嶺戰鬥一打響,就消滅敵人的指揮部,打亂敵人的指揮系統。等到七溪嶺的敵人一潰散,紅軍馬上向前包抄,截斷敵人的退路,争取在龍源口把他們全部消滅。
6月23日拂曉,王爾琢帶領的28團在老七溪嶺率先向敵人發起沖鋒,經過1個小時的激戰,奪取了山頭,敵人亂了陣腳,紛紛向山下逃跑。王爾琢立即率領隊伍,直抄龍源口。
朱德和陳毅帶領的隊伍也在天亮之前趕到新七溪嶺,馬上布置隐蔽陣地,搶占了制高點望月亭。敵人來到陣地前,連續發起沖鋒,戰鬥非常激烈。朱德提起機關槍,躍上望月亭,向敵人猛烈掃射。戰士們看到前線指揮員親自上陣,個個奮勇争先,沖下山去。敵人抵擋不住,掉頭就逃。紅軍戰士在後面緊追不放。
袁文才聽到七溪嶺的槍聲,也馬上發動攻擊,一舉打散了敵人的前線指揮部。楊如軒又被打傷右臂,落荒而逃。
兩路敵軍逃到龍源口,前面有28團的堵截,後面有29團和31團1 營追擊,周圍漫山遍野全是拿着大刀的赤衛隊,落入了天羅地網,插翅難飛,隻好繳槍投降。在毛主席的親自部署和指揮下,紅軍殲滅了敵人1 個團,繳獲了1000多支槍,子彈數萬發,取得了工農紅軍建立以來最大的勝利------“龍源口大捷”。
為了慶祝這次大捷,心情舒暢的朱德編了一首歌謠:
毛委員領兵在井岡,紅軍力量堅又強,不費紅軍三分力,打垮江西“兩隻羊(楊)”!
後來他還說:“三打永新消滅了朱培德的主力。朱培德的主力被打垮了,國民黨其他軍隊就不敢配合了。三打永新是一個關鍵,是根據地發展和紅軍發展的關鍵,與後來紅軍取得勝利有關。”
“十六字訣”大顯神威,接連幾次勝利過後,井岡山根據地擴大到甯岡、永新、蓮花3縣全境,吉安、安福縣各一小部分,遂川縣北部,酃縣東南部,割據區域總面積達7200多平方公裡,共有50多萬人,井岡山根據地迎來了全盛時期。
此後,毛主席繼續出神入化地演繹着“十六字訣”的神威,帶領井岡山軍民取得了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并且第四次攻占永新,接連兩次粉碎了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兩次“會剿”。
毛主席的指揮才能令井岡山上的軍民所折服,人們常将毛主席與“孔明”作比,部隊中的秀才龍普林還把毛主席在黃洋界保衛戰中擺下的“空山計”仿照平劇“空城計”的唱腔編成了段子,一時間廣為傳唱,成為一段佳話。蕭克的一段話道出了當時很多人的心聲:
井岡山鬥争的前期,我們許多同志,不懂得中國革命戰争的特點,不習慣于新的作戰形式遊擊戰術。毛主席就教導我們,大觀園裡賈寶玉的命根子是頸上那塊石頭,國民黨的命根子是它的軍隊。隻有消滅敵人,繳了他的槍,抓到俘虜,才能挖掉他的命根子。
在井岡山鬥争時期,在中央蘇區反“圍剿”和以後長期的鬥争中,我們打過許多仗。多少年來,每想到那些勝利的戰鬥,内心就有一句話:“毛主席用兵如神!”
1928年11月7日,把井岡山根據地視為心腹之患的蔣介石任命何鍵為代理總指揮,金漢鼎為副總指揮,由湘贛兩省集中了6個旅3萬多人,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準備,于翌年元旦兵分五路向井岡山發動前所未有的攻勢。在重兵壓境、經濟困難,第三次“會剿”無法迅速打破的情況下,為了避敵鋒芒,部隊主動撤出井岡山向贛南地區挺進,去開辟新的根據地------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
一年多的井岡山鬥争,毛主席和他的戰友們在極端複雜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在實踐中頑強的探索,給中國共産黨和其上司的人民軍隊、給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财富,成為中國共産黨人繼續前進的新起點。1955 年被授予上将軍銜的江華将軍對此過程作了十分中肯的回顧和評價:
在鬥争實踐中,我逐漸了解和認識了毛主席同志所開辟的井岡山道路,即建立農村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這是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确道路。而我們黨為找到這條道路,曾經付出了血的代價。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處于低潮,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屠殺,許多共産黨人認識到了掌握槍杆子的重要性。黨的八七會議确立了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的總方針,開始了黨獨立地上司武裝鬥争,以革命戰争奪取政權的新時期。
但是,如何進行武裝鬥争?中國革命的重心放在什麼地方?也就是說,中國革命走什麼道路?依靠什麼力量?這些問題嚴峻地擺到了全黨面前。當時,世界無産階級革命的曆史上,隻有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暴動奪取政權這一成功的先例。
是以,我們黨上司的武裝鬥争,在開始時,仍然仿照十月革命的經驗,舉行城市武裝起義。如南昌起義,決定起義軍南下廣東,先取潮州、汕頭,以廣東為根據地,再行北線。廣州起義,計劃固守廣州,進而奪取全省政權。秋收起義,也是以奪取長沙為目的。這些武裝起義的指導思想,都是以城市為中心,走先取城市後取農村的革命道路,結果都未成功。
這不隻是哪個人缺乏經驗,而是全黨也缺乏這個武裝鬥争經驗。毛主席同志上司秋收起義的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創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根據地内建立工農民主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為全黨提供了一個光輝的範例……是以現在人們說: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