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根据地初创时期,工农红军处于白色政权的四面包围之中,常常要与远比自己强大的国民党军队作战。制定一套能够战胜强敌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年的时间里,毛主席率领部队先后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的四次“进剿”和两次“会剿”,充分显示了他超乎常人的军事天才。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受挫失败后,国民党曾一度误认为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已经被消灭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只是几支无足轻重的小队伍。
1927年底万安起义爆发和工农革命军先后攻占茶陵和遂川县城,国民党江西当局受到不小的震惊,于是发动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进剿”。1928年初,赣军第27师杨如轩部以1个团和1个营进攻万安,又以1个营进占井冈山的北大门新城,对根据地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毛主席刚刚在遂川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作战原则,就迎来了实战检验的机会。他仔细分析了战局,做出了精心的安排。他指示宁冈县赤卫队昼夜袭扰进占新城的敌军,弄得他们一日数惊,坐卧不宁。后来敌军发现来袭者是地方赤卫队,便不以为然,骄傲松懈起来。
毛主席见时机成熟,便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将新城从南、北、东三面包围起来,故意在西面留下缺口,预设埋伏。2月18日,红军利用晨雾弥漫之际发动袭击,敌人还以为是赤卫队袭扰,满不在乎,等到红军从三面打进城内,敌人惊慌失措,从西面突围,正入毛主席布下的口袋。
人们无论如何也无法相信,这些手握步枪、长矛的红军战士,怎么会在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将杨如轩的1个正规营和县靖卫团收拾得干干净净。毛主席用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部署,完成了对国民党成建制的正规军的第一个歼灭战。参加了这次战斗的陈士榘后来说:
每当我回忆起新城战斗时,心里总是激动不已。战争本来是残酷无情的,然而战争的指挥又是一种科学和艺术,能够参加在毛主席指挥之下的正义之战,简直是一种享受。
1928年4月朱毛会师井冈山,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使国民党十分惊慌。蒋介石妄图把红军扼杀在摇篮里,调动军队再次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进剿”。接到命令的湘军第八军第1师占领了茶陵、酃县,赣军第27师先后占领了永新、吉安、遂川等地,兵分两路向宁冈进犯。
大敌当前,毛主席从容不迫,给广大指战员讲起了“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清末民初至革命根据地建立前,井冈山曾是土匪出没之处、绿林栖身之地。
1921年12月,驻湖南的粤军连长朱孔阳(绰号“朱聋子”)因不满上司克扣军饷,率部来到井冈山做起了“山大王”。为对付官军的进剿,朱孔阳利用熟悉地形和环境等有利条件,机动灵活地在莽莽群山中与官军周旋,使官军疲于奔命,对他奈何不得。他有一句对付围剿的名言:不需能打仗,只要会打圈。寥寥数语,蕴藏着极其朴素的游击战术道理。
当时红军中的军事指挥员,多数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学生。他们学习了一套旧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办法,但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怎样打仗,怎样有效地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发展自己,这在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答案的。对此许多指挥官在实践中往往一筹莫展。
毛主席笑着说:打圈是个好经验,不过他打圈是消极的,不是为了消灭敌人,扩大根据地。我们要把朱聋子的话改一下,就是: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打圈是为了避实,打仗就要击虚。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几个圈子,叫他吃睡不安,搞得敌人疲惫不堪,睁不开眼睛的时候就集中优势兵力收拾他。而且打就打得干净利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口一口地把敌人吃掉。最后,毛主席风趣地概括道:我们的阵地是不固定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原则。现在,敌人来“进剿”,我们就要好好地和他兜兜圈子,然后抓住他的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狠狠地打他一下。
于是,毛主席决定“集中兵力,歼敌一路”,打击战斗力较弱的赣军。月底,红军按照他的部署,在朱德的指挥下,采取避敌正面、攻击侧翼的战术,先在遂川五斗江击溃赣军1个团,然后乘胜追击,一举攻占永新县城,胜利地粉碎了这次“进剿”。
几天后,毛主席和朱德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把“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和声东击西这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正式发展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长时期内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打仗时要重在斗智,而不是单靠斗力。毛主席把这“十六字诀”称为“适应当时情况的带着朴素性质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
它正是从敌强我弱的特点出发,趋利避害,避实击虚,灵活机动,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从而逐步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人民军队后来的战略战术,就是由它发展而来的。“十六字诀”从此成为红军以弱克强的法宝,红军运用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红军攻占了永新县城,杨如轩气得大骂部下无能。5月下旬,他亲自率领4个团兵力,从吉安向永新扑来。毛主席指示红军主动撤出永新,退回宁冈。杨如轩得到一座空城,洋洋得意地发电报告捷。他还把师部迁到永新,妄图一下子攻占井冈山根据地。
毛主席回到宁冈,就和朱德、陈毅等同志商量,准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打击敌人。他先派31团1营去攻打茶陵县的高陇,随后又派28团前去增援,全歼了敌人1个连,又缴获了100多支枪。
红军在高陇又打了胜仗。杨如轩得到消息,果然以为红军主力已经转向湖南,便派出2个团直扑宁冈,在永新只留下1个团保卫师部。毛主席听说敌军前锋已经到达龙源口,知道杨如轩又中了圈套,立即派人送信到高陇,要红军迅速赶回永新。
朱德接到毛主席的信,马上率领红军向永新城飞奔,一夜急行军120里。留守永新的敌人正好出城来向西搜索。朱德命令部队占领有利地形,做好埋伏。等敌人进入伏击圈,红军战士突然出击,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将敌人1个团全部歼灭,击毙了敌团长“刘胡子”。
红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到永新城下,杨如轩还蒙在鼓里,正在打麻将。有人对他说城外听到了枪声,他毫不在意地说:“红军主力开到湖南去了。这零星枪声,不过是小股游击队骚扰,用不着大惊小怪。我已经派‘刘胡子’去搜索了,有什么情况,他会报告的!”
到了傍晚,红军向城内发起猛攻,子弹雨点般地扫进城里。杨如轩才知道已经被红军包围,慌忙跳城墙逃跑,结果被红军打伤,逃回吉安。来到龙源口的敌人听到永新失守、师部被歼,急忙向吉安逃窜。敌人这次“进剿”全部失败,红军第二次占领永新。
永新两次被红军占领,蒋介石恼羞成怒,于1928年6月发动了对井冈山的第四次“进剿”。湖南军阀吴尚带领5个团,从西面逼进宁冈,江西军阀杨池生、杨如轩也带领5个团,从东面向永新进犯。两路敌军分进合击,大有踏平井冈山之势。
毛主席再次命令红军主动撤出永新,在宁冈新城一带休整。杨池生、杨如轩到了永新,就缩在城里不敢再向前推进。吴尚到了茶陵也按兵不动,想看看江西那边的情况再说。为了调动敌人,毛主席命令红军3个团分两路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西南方向出击。两路红军攻势凌厉,一路歼灭了敌人1个团,一路击溃了地主武装。
吴尚得到消息,连忙分兵向南堵截,这就减轻了根据地西边的压力。杨池生和杨如轩却以为红军向湖南南部逃跑了,赶紧调动部队准备大举进攻。他们哪里知道,红军主力遵照毛主席的原定计划,早已赶回宁冈了。
毛主席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做出了具体的战斗部署:由朱德和陈毅率领29团和31团1营,在新七溪岭狙击杨池生的1个团;由王尔琢率领28团,在老七溪岭狙击杨如轩的2个团;由袁文才率领32团一部,绕小路连夜赶到敌人前线指挥部附近,七溪岭战斗一打响,就消灭敌人的指挥部,打乱敌人的指挥系统。等到七溪岭的敌人一溃散,红军马上向前包抄,截断敌人的退路,争取在龙源口把他们全部消灭。
6月23日拂晓,王尔琢带领的28团在老七溪岭率先向敌人发起冲锋,经过1个小时的激战,夺取了山头,敌人乱了阵脚,纷纷向山下逃跑。王尔琢立即率领队伍,直抄龙源口。
朱德和陈毅带领的队伍也在天亮之前赶到新七溪岭,马上布置隐蔽阵地,抢占了制高点望月亭。敌人来到阵地前,连续发起冲锋,战斗非常激烈。朱德提起机关枪,跃上望月亭,向敌人猛烈扫射。战士们看到前线指挥员亲自上阵,个个奋勇争先,冲下山去。敌人抵挡不住,掉头就逃。红军战士在后面紧追不放。
袁文才听到七溪岭的枪声,也马上发动攻击,一举打散了敌人的前线指挥部。杨如轩又被打伤右臂,落荒而逃。
两路敌军逃到龙源口,前面有28团的堵截,后面有29团和31团1 营追击,周围漫山遍野全是拿着大刀的赤卫队,落入了天罗地网,插翅难飞,只好缴枪投降。在毛主席的亲自部署和指挥下,红军歼灭了敌人1 个团,缴获了1000多支枪,子弹数万发,取得了工农红军建立以来最大的胜利------“龙源口大捷”。
为了庆祝这次大捷,心情舒畅的朱德编了一首歌谣:
毛委员领兵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杨)”!
后来他还说:“三打永新消灭了朱培德的主力。朱培德的主力被打垮了,国民党其他军队就不敢配合了。三打永新是一个关键,是根据地发展和红军发展的关键,与后来红军取得胜利有关。”
“十六字诀”大显神威,接连几次胜利过后,井冈山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3县全境,吉安、安福县各一小部分,遂川县北部,酃县东南部,割据区域总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共有50多万人,井冈山根据地迎来了全盛时期。
此后,毛主席继续出神入化地演绎着“十六字诀”的神威,带领井冈山军民取得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并且第四次攻占永新,接连两次粉碎了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两次“会剿”。
毛主席的指挥才能令井冈山上的军民所折服,人们常将毛主席与“孔明”作比,部队中的秀才龙普林还把毛主席在黄洋界保卫战中摆下的“空山计”仿照京剧“空城计”的唱腔编成了段子,一时间广为传唱,成为一段佳话。萧克的一段话道出了当时很多人的心声:
井冈山斗争的前期,我们许多同志,不懂得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不习惯于新的作战形式游击战术。毛主席就教导我们,大观园里贾宝玉的命根子是颈上那块石头,国民党的命根子是它的军队。只有消灭敌人,缴了他的枪,抓到俘虏,才能挖掉他的命根子。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在中央苏区反“围剿”和以后长期的斗争中,我们打过许多仗。多少年来,每想到那些胜利的战斗,内心就有一句话:“毛主席用兵如神!”
1928年11月7日,把井冈山根据地视为心腹之患的蒋介石任命何键为代理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由湘赣两省集中了6个旅3万多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于翌年元旦兵分五路向井冈山发动前所未有的攻势。在重兵压境、经济困难,第三次“会剿”无法迅速打破的情况下,为了避敌锋芒,部队主动撤出井冈山向赣南地区挺进,去开辟新的根据地------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一年多的井冈山斗争,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极端复杂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在实践中顽强的探索,给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给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前进的新起点。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江华将军对此过程作了十分中肯的回顾和评价:
在斗争实践中,我逐步理解和认识了毛主席同志所开辟的井冈山道路,即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而我们党为找到这条道路,曾经付出了血的代价。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处于低潮,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屠杀,许多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的总方针,开始了党独立地领导武装斗争,以革命战争夺取政权的新时期。
但是,如何进行武装斗争?中国革命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也就是说,中国革命走什么道路?依靠什么力量?这些问题严峻地摆到了全党面前。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上,只有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暴动夺取政权这一成功的先例。
因此,我们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在开始时,仍然仿照十月革命的经验,举行城市武装起义。如南昌起义,决定起义军南下广东,先取潮州、汕头,以广东为根据地,再行北线。广州起义,计划固守广州,进而夺取全省政权。秋收起义,也是以夺取长沙为目的。这些武装起义的指导思想,都是以城市为中心,走先取城市后取农村的革命道路,结果都未成功。
这不只是哪个人缺乏经验,而是全党也缺乏这个武装斗争经验。毛主席同志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内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为全党提供了一个光辉的范例……所以现在人们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