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秀帶新顔|功夫茶打開居民話匣子 老書記解開叔侄心頭結

作者:新民網

舊改,是楊浦區最大的民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實踐。舊改好不好,親曆者最有發言權。在楊浦區舊改大決戰即将收官之際,本報記者采訪了楊浦區的一些舊改親曆者,聽聽他們的舊改故事。

秀帶新顔|功夫茶打開居民話匣子 老書記解開叔侄心頭結

圖說:楊浦區定海路上熙熙攘攘。劉歆 攝

一線經辦人員

真把居民當親人

2021年是楊浦舊改的“決戰年”,全年要完成1.5萬戶舊改目标,涉及31個街坊、總面積約35.5萬平方米。這在舊改剛起步的時候,是不敢想的事情。每個基地的“二次征詢”首日簽約率都達到98%、99%以上,這在過去,同樣是不敢想的事情。作為具體負責征收事務的一線從業人員,他們說:“成功的底氣,來源于‘我為親人搞征收’的理念。”

楊浦區第二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業務部副經理朱瑞菊每天上班都會經過錦州灣路上的和瑞雅苑,有意無意地,她總會擡頭看看那片房子,因為,這裡是她擔任基地經理參與征收的第一個地塊。每每回想起當年的酸甜苦辣,她都會半開玩笑地說:“居民虐我千百遍,我待居民如初戀。”

秀帶新顔|功夫茶打開居民話匣子 老書記解開叔侄心頭結

圖說:楊浦定海、平涼部分地塊已完成征收。劉歆 攝

這裡的“虐”,要打一個引号,朱瑞菊說,她很了解居民既盼望舊改又有種種不舍的沖突心态,是以,凡事總是盡量為居民設身處地多考慮一點,以真心換真情,争取居民對舊改的支援。正是因為把居民當成自己的親人,舊改才能順利推進,一些原本不了解、不支援的居民不僅給她送來錦旗,甚至還要認她作幹女兒。

二征所還有一個以上海市勞動模範楊棟為代表的楊棟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是一支高素質、高技能、高品質的專業人才隊伍。舊改征收經辦人都旦尼,兩年前加入工作室,他深有感觸地說,沖着“勞模工作室”這塊牌子找過來的居民,往往都有一些“疑難雜症”。比如,在一度停滞15年之久的楊浦最大毛地——定海路街道129、130街坊,當去年7月重新開機舊改時,都旦尼第一次上門實地勘察,就在一戶人家吃到了閉門羹。不經意中,都旦尼恰好看到客廳裡放着一壺剛泡好的功夫茶,他靈機一動說:“叔叔,我也是功夫茶愛好者,今天我們就不談房子的事情了,談談喝茶吧。”

就這樣,他走進了那扇門,從一壺功夫茶開始聊起,慢慢打開了居民的話匣子。傾聽了居民的煩惱後,他每隔兩三天就登一次門,逐漸把“陽光征收”政策給居民講透了、講明白了,居民的心結解開了,和都旦尼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不僅爽氣簽約,還主動當起“政策輔導員”,給街坊領居們做起調解工作。

像朱瑞菊、都旦尼這樣把舊改居民變成朋友的例子,在楊浦的舊改基地還有很多。人們總說,成功的動力源于内心,在舊改這項規模空前的事業中,成功的密碼,同樣,在于内心。

老書記工作室

人頭熟有說服力

去年夏天,大橋街道89街坊即将迎來舊改征收。退休多年的原居民區黨支部書記潘鳳英重新“出山”,加入到街道成立的老書記工作室,一起參與到居民家庭沖突的調解中。她說,自己從小就出生在這裡,人頭比較熟,而且本身也是被征收對象,去做調解工作,居民更聽得進。果然,有一戶人家的叔侄倆就鬧得不可開交,潘鳳英和工作室的幾位“老書記”聽說後,一起走進他們家做調解,前前後後跑了很多趟,磨破了嘴皮子,終于讓本就關系很僵的叔侄倆達成和解,順利簽約。

最近,大橋街道103街坊即将啟動征收,潘鳳英說,老書記工作室又要開始新一輪的忙碌。她驕傲地說:“這将是我參與的第四個基地,也是我們大橋街道最後一個基地。今年,楊浦的舊改就要完成大決戰了,我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秀帶新顔|功夫茶打開居民話匣子 老書記解開叔侄心頭結

舊改基地居民

已盼了大半輩子

生活在舊式裡弄的人,仿佛早已習慣了将自己的人生都壓縮進那些逼仄的空間。今天你家一塊生日蛋糕、明天他家一碗大排面,下雨了,隔壁鄰居還會幫忙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回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是在這些縫隙裡産生的。

定海路街道147街坊居民老周選擇在自己70歲生日那天簽約,他覺得,這是一個格外有意義的日子。

舊改這件事,他已盼了大半輩子。1991年父親過世後,老周繼承了這間産證面積隻有13.2平方米的私房,1995年為了兒子回上海讀大學有地方住,又把它改建成了小三樓。兒子到了要結婚的年紀,老周和妻子把大半輩子的積蓄拿出來,給兒子在外面買房付了個首付。“這破房子,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每天還要出去倒痰盂罐,生活在這種地方是讨不到老婆的呀。”安頓完兒子的終身大事,老周和妻子兩人繼續在狹窄的木樓梯上上下下,吱吱嘎嘎的響聲早已成了生活的伴奏曲,他們能做的隻有繼續等待,直到征收通知來的那一天。

“習總書記考察我們楊浦的時候不是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嘛,舊改征收就是實實在在地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黨齡超過50年的老周對舊改發自内心地感激,他說:“我們家裡人員結構相對比較簡單,也懂得互相體諒,簽約很順利。”

簽約後,老周選了一套位于市光路上的保障房,現在正在裝修。“我們楊浦有特殊的‘福利’,就是可以選擇本區的安置房,這樣,我還可以繼續在熟悉的地方生活,真的是太好了!”他還說,他和妻子每周都要去楊浦區中心醫院做一次志願服務,已經堅持9年,“以後搬到市光路,雖然比現在遠了點,但也就多坐幾站公共汽車,我們還要把志願者繼續做下去呢!”

新民晚報記者 解敏 孫雲